集美校友总会

陈嘉庚一手培养的航海教育家陈维风

◎任镜波

陈维风,曾用名子汾、庆澜,福建福鼎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教授,航海教育家。

福鼎沙埕,三面环海,地势险要,是福建最北端的一个海口。陈维风诞生于此,从小就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父亲曾是商船的“出海”(轮船上的买办)。海员家庭的气息,使他从小就萌生了开船越洋出海的理想。

他7岁进蒙馆,念乡村初小,后进县城高小;15岁到省城福州念初中。他聪明过人,连跳两级,第二年,也就是1922年8月,16岁,远离家乡,独身前往厦门,考进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科,在渔捞航海专业学习。

他爱好文学,在学期间曾为厦门《金钟报》主编“火霞”副刊,提倡自由、人权和劳动神圣。

1926年2月,他集美学校水产科毕业后,即由学校提供“成美储金”,保送到日本东京农林省水产讲习所渔捞科深造。旅日四年,通英文、日语,1930年4月回国。

回国后,他先后在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广东省立水产学校任教。

1940年8月,他接到陈嘉庚校主给他只写有“勿忘母校”四个字的信,便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忍痛告别病中的妻子,肩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行李,一头是幼女(陈方玲),翻山越岭,走了10多天,从广东汕尾赶到时已内迁闽中山区大田县玉田乡的私立集美水产航海学校任教,担任校长,兼省立水产学校校长。其间,曾一度兼任集美学校校董会秘书主任。

他与同事一起,自编教材,因地制宜,在深山中创造航海的教学环境,探索、总结出一套在山区培养航海人才的经验。在抗日的连天烽火中,陈嘉庚先生创办的水产航海教育坚持办学,弦歌不辍。

抗战胜利后,集美学校包括水产航海学校迁回集美。陈维风组织抗战期间毕业并改行的300多个学生回校培训。经过四个月的“回炉”, 这些学生捡回专业,全部到船上工作,成为战后航运界的一支主力军,饮誉海内外。

1946年3月,因健康原因,不堪劳累,他辞去校长职务。此后,他先后到厦门华侨航业公司事业部任主任、善后救济总署福建办事处任渔业技正、台湾基隆集友渔业公司任代经理。

1948年8月,他又被陈嘉庚校主请回集美,担任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校长;1951年1月,兼任集美水产商船专科学校科主任、代校长。1952年8月起,担任福建航海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兼授天文航海学。1951年,曾自愿申请到福建革命大学学习三个月。

1953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福建航海专科学校迁大连,与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三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陈维风任航海系教授、教研室主任,讲授海洋学,编译了《船舶运用术》、《新航法》、《罗经自差系数及操作简表》、《天文航海讲义》等教材和论著,享受高教四级工资。名高毁所集,在大连海运学院期间,他厄运接踵而来,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 文革”期间又深受迫害,1973年退休时,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直至1979年才得以公开平反、彻底纠正。 真是“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1980年11月,集美航海专科学校举行60周年校庆,他被学校聘为顾问,住在学校即温楼三楼,前来看望他的海内外校友络绎不绝。

1988年,陈维风寿终正寝,享年82岁,临终念念不忘感恩校主陈嘉庚,吩咐儿孙在力所能及时不忘回报母校。

陈维风是陈嘉庚一手培养的航海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