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光辉不灭的人

◎许文智

捎一身仆仆的风尘,我来了,集美呵!怀一串长久的思念,我来了,鳌园呵!

五十年前的学子,稚毛未脱,独自一人来到集美,带着求知的信念。昔日集美小车站,低矮而简陋,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条“欢迎新同学”巨幅标语下,早在等候的大姐、大哥们一张张洋溢着热情的笑脸,还有一只只牵挽小弟的手,顿时令我一路劳顿烟消云散,我扑向集美,走进了校园。

今日我又来了,瞧见红墙绿瓦,幢幢高楼耸立的集美学村变得动人妩媚,焕发着勃勃生气的容颜。为知识摇篮的巨变我欣喜情动了,泪湿眼角……此刻此情此景,令我浮想联翩,让我想起了陈嘉庚老人。

风来雨去,时光不可逆转地流逝了五十几年,多少人,多少事已被涤荡,褪尽,淡忘。然而,他一生爱国爱民,倾尽一生精力、心血兴学的宏图夙愿,更有抗日救国的传奇历史,却刻骨铭心,历历在目,宛如一排排的巨浪,汹涌澎湃扑面而来,辉映在脑海荧屏中,永远挥之不去。

啊!这誉满全球、家喻户晓的侨领,一生感人至深的召唤,令我无限崇敬,叫我情不自禁地怀想,去拜谒安息于陵园之魂。

一走进鳌园,顿觉海阔天空。湛蓝的海水一望无垠,白云飘拂在蓝天。海风自海堤一路吹来,欢快地视吻湖亭水榭,那激起的浪花,哗哗的水声仿佛在叙说老人久远的往事。熙熙攘攘的游览者络绎不绝,老小皆有。我想,他们定如我怀一样的情愫,一样的心思,去追索,去缅怀老人不平凡的事迹。

明媚的阳光下,那笔直的集美解放纪念碑矗立在我的面前,肃穆而庄严。“集美解放纪念碑”的题字,苍劲而有力地引入眼帘,那是伟大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墨宝。仰望诵读罢了,我不禁怦然心动。穿越漫漫的时空,透过历史翻卷的风云,思绪追溯到遥远的艰苦创业的年代。

来到老人的墓前,我想起了老人坎坷而辉煌的一生。仅十七岁的他,肩背一团包袱草席,奉父命远渡重洋去星岛从商。三十一岁时,为替父还债20万,于危难中继承父业。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艰苦拼搏,历经二十一春秋,终于天命之年时成为名震东南亚、赫赫有名的“橡胶大王”。他捐款接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支持辛亥革命。自1913年始陆续创办小学、中学、中专十几所。他一人独资创办高等学府厦门大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年逾花甲的他挺身而出,四处奔走,率领南洋各地华侨募集巨款和物资,支援祖国抗日。他亲率华侨代表团回国,访重庆走延安,敦促国共一致抗日。他无愧为华侨一面鲜亮的旗帜,闪烁着民族的光辉!

新中国的诞生,诚如强大的磁石吸引返回故里的心。次年,他满含热泪扑入祖国母亲的怀抱,回家乡定居。时年已逾人生古来稀的他,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尽自己一分绵力。

环视四方,极目远眺。忽见远处时代列车飞奔而过——一列动车风驰电掣地沿海堤掠过,如飞箭似闪电,驰向鹭岛,驰向美好的明天。遥想当年烈日下,他曾多少次手拄着不离的手杖,巡视工地。厦门海滨那西沉夕阳的背光里,衬托他苍老而健朗奔忙的剪影,集美乡间每一条路,每一座桥无不留下他沉实的履痕,学村的每一株树,每一幢楼无不留存他亲昵抚摸余温的手迹……一个个历史镜头,聚焦凸现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可敬可亲可爱感人的当代老愚公。

您远走了吗?不,您音容笑貌宛在,永驻我们心底。一如诗人臧克家诗中所云:“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您的魂灵不死,留在鳌园,也留存在千万人的心间,流芳百世!呵,陈嘉庚,你是光辉永远不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