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集美学校(选登)
◎陈彬
51、校友情缘
黄金陵觉得任镜波和李尚大关系不同寻常,便试探地问道:“你和尚大先生以前认识吗?”
任镜波说:“认识。”
“怎么认识的?”黄金陵问。
那还得从10年前说起了。1984年,集美航海专科学校校长叶振汉离休后才两个月,便被确诊得了肺癌,到上海中山医院治疗。任镜波当时是学校党委和学校两办的主任,陪同叶振汉太太护送他到上海就医。他联系在沪校友帮忙,而且亲自在病榻旁照料,时间达一个多月之久。
在上海,集美中学的校友很多,叶振汉的老同学、老同事也不少。他们都来关心、看望叶振汉。有一位退休老船长,名叫官宏光,经常来看望叶振汉。他是叶振汉的安溪同乡、上集美中学时的同学。他在校读书时名叫官松龄。以后,他又上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他第一次到医院来看叶振汉,就看到任镜波在他病榻旁喂汤喂药,以为他是叶振汉的家人或亲属。一问,才知道他是叶离休前所在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官宏光想:属下到医院伺候上司的事没少见,可那都是对在任领导呀!上司都离任了,还伺候啥劲呀?官宏光悄悄地对叶振汉说:“振汉,有这样的部下,你官没白当呀!”
叶振汉去世后,学校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任镜波具体张罗有关事宜。官宏光更觉得这个人够朋友,可交。
1938年,官宏光离开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后,曾在上海、香港当二副、大副。新中国成立后,他回上海,先后在北海舰队当教官,培训舰艇官兵,在上海海运局任船长,直到1979年退休。
官宏光是个热心人,特别热爱母校和陈嘉庚的事业。离开大海以后,他致力于重新成立停办已久的集美水产航海上海校友会。
集美水产航海上海校友会的前身是1929年由旅沪校友林一瑜、张辉煌创立的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留沪毕业同学会。同学会在十六铺设有会馆,用来接应到上海找工作的集美水产航海毕业同学,帮助母校安排到上海实习的同学。以后,同学会停止活动。
官宏光四处奔走,联络校友,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1986年,集美航专上海校友会重新成立。此后,他又前后奔跑了5年,终于讨回属于集美航专上海校友会的会所。以后,会所又两次搬迁。期间,官宏光经常和母校联系,争取母校的支持。而母校直接负责这方面工作的正是任镜波。因为有前面一段不期而遇的交情,再加上为校友事业的共同目标,两人在同心协力的行动中,结成了知交。
官宏光的太太孙竞男是上海《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是位女秀才,精通文墨。官宏光和李尚大是安溪老乡,又同有内迁安溪时就读集美学校的经历,两人都热心公益,好结交天下义士,志气相投,常有书信往来。李尚大性格率真,思想开放,为人真诚,他的书信不仅有深刻的哲理,而且热情奔放,感人至深,妙语连珠。他的书法自成一体,不拘不狂,赏心悦目。孙竞男把他的书信收集起来,打算汇编成册,请任镜波过目。任镜波读了李尚大的书信,觉得此人心地坦荡,有大爱之心,对他敬佩有加。
1985年以后,李尚大在家乡捐资兴学,每年回家乡一两次。他好结交各方朋友,每次回来,都请一些朋友到家乡湖头参观,请他们帮忙出主意。官宏光和太太孙竞男是他的座上客。他们在李尚大面前说到任镜波,他的为人,能力,文采。李尚大爱才,便请他们再到湖头时把他请去。就这样,任镜波和李尚大彼此相识。
李尚大的为人颇有春秋战国信陵君“仁而下士”食客三千的那种气度,他的朋友、客人很多,什么人都有。任镜波在这些“士”中可以说是最沉静的,不问不答,半天不问,半天无语。一次谈到教育,李尚大向他讨计。任镜波是教育厅出来的,在学校多年,在教育管理上十分精通而且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他的沉默引起李尚大的注意,他的见解引起李尚大的赏识。
在与李尚大的接触中,任镜波对他的教育情结感到极大的兴趣。李尚大对教育有一套完整的理念,对自己从一个厌学的“头疼”学生变成一位热心教育之士有深刻的认识,发人深思。任镜波很想写文章公之于世,教育启发人们。但他知道,李尚大不喜欢张扬,于是想出一招,写了一篇题目叫《他尊师重教的故事》文章,写的是李尚大的故事和观点,但通篇不写他的名字,只写“他”。文章写完后,他请官太太孙竞男指教。孙竞男赞不绝口,又把文章送给李尚大看。李尚大看了,没说什么。孙竞男问他:“可以不可以发表?”李尚大说:“不写名字就好。”看来老人家认可了任镜波的文章和他的文采。
文章不长,只3600多字。文章的几个小标题分别是:
“他说,他是得到教育实惠最大的人”;
“他说,要推动国家进步唯有办学校”;
“他说,他很钦佩培文师范创办人”;
“他说,办学要有正确的思想和方向”;
“他说,教师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业”;
“他说,他喜欢的就是一股创业的精神”。
每一段文字不多,但都非常精彩,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金玉之言。
文章先后发表在《福建侨报》和《福建统一战线》,又刊登在《集美校友》1994年第五期上。这无形中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李尚大回乡,除了兴学,还尽自己之所能,帮助家乡摆脱贫困状态。经过多方研究探索,他采取了多种扶贫解困措施,其中一项是向政府申请茶叶直接出口权。这是一项事关每年多少个亿进项的大事,是一件走衙门跑官府、四处磕头的苦差事。多少年来,人们都想办,但想归想,没人敢干。这回,李尚大要去闯闯这没人敢闯的禁区。他已经找了多位领导,慷慨陈词,请求救援安溪茶农。
为争取茶叶出口权,有一件事需要办。有人向他建议请任镜波出马。果然,一切如愿,老人对任镜波更加赏识。作为酬谢,他给任镜波一笔钱。任镜波分文不取,连差旅费都没要,说:“我是在为公家出差的时候顺便办的。差旅费已经由公家报销了。”
李尚大更觉得任镜波不仅是个能人,而且是个忠厚人。
任镜波也清楚地看到:李尚大不仅有金山一般的财富,更有金子一般的心。所以,他极力向贾庆林、陈明义建议聘请李尚大为集美大学校董会副主席。

52、相互激励
1996年,黄金陵、洪惠馨、任镜波应邀,代表集美大学组团访问泰国。在泰国,他们计划要拜见的乡贤中,有一位是李引桐。李引桐祖籍南安,是一位有声望的爱国华侨,为祖国、为集美学校做过许多有益的事。他常住泰国北部古城青迈。黄金陵等三人专程到清迈拜访他。
李引桐会见了黄金陵一行。黄金陵向他介绍了陈嘉庚创办集美大学的设想,各界要求创办集美大学的呼声,及各级政府对集美大学的重视和支持。李引桐听罢,频频点头,但对“支持”一事缄口不谈。在与黄金陵的交谈中,李引桐有意无意问到海内外知名人士对集美大学的支持、捐资情况,但黄金陵实在没有鼓舞人的信息可以相告,只能以套话应对。
李老先生给他们介绍清迈的风光和历史遗迹,安排他们游览,并让秘书全程陪同。黄金陵谢绝了他的盛情安排。
黄金陵在清迈几乎一无所获,行囊空空打道回府。半年后,他们三人,加上知名老侨领、陈嘉庚的老部属张楚琨,一行四人直飞印尼,到雅加达拜访印尼著名爱国华侨李尚大。黄金陵知道李尚大是一个出手大方的人,又是省委书记、省长亲自聘请的校董会副主席,因而对他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黄金陵和李尚大是第一次见面。一见面,黄金陵就觉得李尚大果然名不虚传,他那乐观、开朗、热情大方的举止谈吐,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李尚大以最高的规格迎接访问团。在雅加达,他们下榻在李尚大参股的当地最高档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吃的是美味佳肴,珍馐美馔。李尚大还安排他们到万隆、巴厘岛旅游观光,还专程带他们到爪哇岛的日惹、玛琅,谒访陈嘉庚抗战时遇险的地方和避难的晦时园。李尚大不但亲自安排接待项目,而且亲自全程陪同。

黄金陵见到李尚大,一心急着解决一些实质性问题,无心于游玩开心。他费尽心机寻找机会和李尚大搭话,但每次一进入正题,李尚大就把话题引开,说:“这回请大家来,只是想和各位交交朋友。大家工作都很忙,请大家来,轻松轻松,好好地玩,多多地吃;开开心地来,快快乐乐地回。”
可是,这一切都提不起黄金陵的兴趣。李尚大是个精细人,敏锐地觉察到黄金陵心中有事。
他找任镜波探问个究竟。
任镜波告诉他:作为校长,他和别人不一样,此行他负有使命,也充满期待。现在,该谈的事没谈,该做的事没有眉目,他心里自然感到压力大。
李尚大问:“怎样才能缓解他的压力呢?”
任镜波直言不讳地说:“他希望得到李先生的帮助。”
李尚大问:“怎么帮助?要多少?”
任镜波说:“这我就不好说了。”
任镜波知道:自1985年以来,李尚大每年在安溪、厦门、北京投入大笔资金,帮助发展教育等公益事业……近年,金融危机袭击世界各地,他的生意也大受影响。眼下,他确实有困难。尽管如此,李尚大还是说:无论如何,他不会让黄校长空手而归。具体多少,他要和孩子们商量商量再定。他让任镜波把这些话告诉黄校长,不要让他寝食难安。
任镜波如实转告。黄金陵吃了定心丸,心中的压力顿时缓解了许多,吃东西也有味了,当夜就睡了个囫囵觉,第二天脸色就转好,情绪也高起来了。
为期一周的访问就要结束了。在饯行餐会上,李尚大讲话,表示自己愿意为校主陈嘉庚的事业略尽微薄,先捐人民币300万元,请黄校长笑纳。
此前,李尚大已以陈嘉庚国际学会的名义给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捐了100万元人民币。
黄校长喜出望外,一再颂扬李尚大的爱国爱乡爱校精神,对他的慷慨解囊谢了再谢。
当黄金陵问及李尚大有什么要求时,李尚大提出将此款所盖的建筑以他的恩师陈村牧命名。陈村牧是在安溪集美学校开除李尚大的校长,但李尚大不记仇,反而一直惦念着回报这位恩师。几年前,李尚大兄弟想在厦门岛内给他买一套房子,陈村牧不同意。陈村牧去世后,李尚大就想在适当的地方建一座楼,用陈村牧的名字命名,以为纪念。如今,这是个合适的地方,他便提了出来。

不久,辜建德接任黄金陵校长的位置,也接手此项捐款的后续工作。学校决定把这笔款用于建设集美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但300万是建不成一座学术交流中心的。他们还得另想办法。
再说李引桐自和黄金陵在泰国清迈一别后,几个月,没有音讯。一天,他公司通知任镜波,李引桐要到集美大学参观,拜访领导。在参观、访问过程中,他找机会和任镜波搭话,了解他们到印尼的情况,又问李尚大捐了多少。任镜波如实相告。
几天后,任镜波接到李引桐秘书电话,说李引桐也捐300万,还说他们老板说他不能超过李尚大。李引桐在往南安途中亲自将支票当面交给任镜波。
李引桐一直有心为陈嘉庚的事业做贡献。他在泰国对捐款不开口,是因为他要探听个“行情”,看其他闻侨如何行事,再做决断。
李引桐的300万元用于盖一栋学生宿舍楼。设计方案出来后,各方面都感到满意,只是有一个问题:造价达351万,超过计划51万。学校领导请任镜波给李引桐写信,争取他追加超过的款额。
这种事好说不好做。任镜波权衡再三,决定不用公函而用私人信件的形式与之沟通。信是他亲自用毛笔写的,端正的楷书,横竖点捺,一丝不苟。在电脑代替一切的时代,这信显得格外庄重、古朴、典雅。古道热肠的李引桐看了,真有一种亲近贴心的感觉,犹如见到久违的知音。他让秘书给任镜波打电话,答应追加100万元。
李尚大也在原捐的300万的基础上,追加了100万,把捐款总额增至400万。
李引桐捐建的学生宿舍命名为“引桐楼”。这是集美学校有史以来第一座用捐资者的名字命名的建筑。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题写楼名“引桐楼”三个大字。
建造学术交流中心的担子落在新任校长辜建德身上。他希望能有人再捐上400万,和李尚大捐的400万加在一起,建一座两厢对称的建筑。他和黄金陵一样,很看重任镜波的为人和能力,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他。
向谁劝募这笔款呢?任镜波想起一个人——香港校友庄重文的女儿庄秀霞。任镜波到香港,见到庄秀霞和她的弟弟庄绍绥、妹妹庄秀纯,说明来意,三人都满口答应,说:“能和尚大先生合作盖楼是我们的荣幸。”
就这样,在辜建德校长的操办下,一年后,集美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就巍然屹立在集美大学新区校园里。左楼和右楼分别竖镶着“村牧楼”和“重文楼”几个烫金大字,中间横列着“集美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金字招牌。集大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地是贾庆林划定的,贺国强为其奠基,习近平为其落成剪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