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社的“大路”
集美社自古以来就有一条“大路”,从居民社区往山间延伸,直至邻村孙厝社。往昔的这条“大路”,今天已成为大社路和盛光路。
集美社大路的始末
集美社陈氏自公元1300前后开基繁衍,世代往来,形成了一条南起高地,穿过居民区,出社,往山间直抵印斗山麓。
这条“大路”,其实小而狭窄,是一条很不起眼的羊肠小土路。然而,它汇集着社内各角落的条条小巷和山间条条小路,可谓“广纳百川”。这条小路,走久了,走的人多了,就被称为“大路”了。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定居故里,集资建设新集美学村,对社内段的“大路”进行改造,称为“大社路”。改革开放后,人民政府把山间段的“大路”拓宽为18米双向车道的“盛光路”。
“盛光路”通过的原许厝社与内头社之间有一小庙,名“圣公庙”,取“圣公”两字谐音命名之。
大路的社内段建成大社路
社内大路段始自渡头角的巴林楼(今大社路2号),至二房角,是条小土路。1920年代陈嘉庚在二房山建筑尚忠楼群和养正楼群,至此,社界扩展至学村界。
陈嘉庚扩建集美学校时,把改造后的社内段大路,称“大社路”,长1000米。
陈嘉庚亲自规划,督建工程,将大路拓宽、填平、取直,铺筑条石与红砖头相间的路面,两旁留有阳沟排水,路与沟总宽约两米左右。北门入口处,竖立一长石条,上用红漆写着:“禁止车辆入内”字样。
大社路至今几经修建,路况始终保持良好。如今阳沟改成阴沟,既扩大路面,又安全整洁。
盛光路东侧大地崛起
盛光路东侧原来的山地,“文革”后划归集美第三大队管理。盛光路东侧从集美幼儿园后开始,园后坡底原名“五枞柏”。这里原有一口清澈甘洌水井。如今,这一带至塘埔路处处高楼大厦,路边都是店铺,还有几家超市。
塘埔路口原来是“石底田顶”,那里有一口破石井,挹水如注。“石底田顶”延伸至盛光路横路口126号。
从盛光横路口的150号,至集源路口90号,原是“崎路”农坡地。今天,顺着坡地建起了诸多楼群,称为“盛光新村”。
集源路90号与对面的中国建设银行一线,原是“崎路顶”连接“许厝坪”的高地,环抱着那个“许厝社”。今天,这里已被开辟为30米宽双向4车道的集源路。
从中国建设银行起,至银亭路终点高地,这一带是原来的“许厝坪”。抗战时,这里曾发现老虎的脚印。今天,建行后侧,座座高楼傲然伫立,其名为“海景明珠”小区。
海景明珠北旁是绿化林带。1949年蒋军在这一带构筑一条水泥碉堡的第三防线,妄图阻挠我军解放集美学村。
绿化林以北一带,原来是早年围海造地的“许厝埭田”。抗战时,太阳下山时,常有老虎出没,有马面的、猫面的,还带着虎仔,让人心惊胆战。今天,这里是“集美中心花园”。印斗路楼房鳞次栉比,有各项配套商店,蔚为壮观,称“银盛里”,是集美街道最大的商品房居住小区。
盛光路西侧原野飞腾
盛光路西侧原来是耕地,“文革”后划归集美第二大队管理。今天,这一带更是今非昔比。
盛光路西侧从尚忠楼后开始,楼后原来一片旱地,现在是一幢幢的教工宿舍。坡底原是一片水田。如今是宽14米有双向车道的塘埔路。路南是安置失海渔民开设的“西海夜市”店铺,北侧商店林立。商店后面是区政府招商开发的商品房——集美花园、四季芳园等。临近盛光路是集美镇政府规划督建了第一、二、三期10余幢七层以上的统建房。
集源路本段原来是大片坡地,种植耐旱作物。今天,这里是宽30米有双向4车道的集源路。路南有工商大楼、原兴业银行、鑫祥辉餐饮、骨之味、尚卡罗牛排、豪佳香、保险公司、青青草艺术培训中心、工商银行、金中意、苏宁电器、厦门诚毅装饰工程、集美实验幼儿园等;路北有:农商银行、厦门鑫盛春电器公司、市环境保护局集美分局、市房地产交易权籍登记中心、新世界服饰、中国银行、中国移动通信、祝强大药店等单位、企业,集金融商贸一条街,沿途有路灯、花坛、夜景工程,万紫千红,光彩夺目,是富有独特魅力的集美第一街。
集源路已临近原来的“内头社”。如今,政府投资建造的高楼群,原由世纪宝姿服装公司等企业租用。这里还有私人集资兴建的数幢经营第三产业的高楼,商务文化中心、食汇来酒楼、如家酒店等都在这些楼内。新开辟的银亭路,利于交通,利于经营,皆大欢喜。
银亭路之北原来是“内头社”与“印斗山”交界的小平原。1989年,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升格为学院,为扩大规模,于此建分部,征地163亩,建设新校区。集美大学创办后,这里是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对面是2003年兴建的“敬贤公园”。
集美的大路,历来有名而无实,而今,时代带来“盛光”,盛光一带,龙腾虎跃,欣欣向荣,人们聚居于此,发财致富,幸福美满,迈开大步,走在康庄的大路上。“大路”,今日名至实归,当之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