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尽集美学校一分子之天职

——编撰《集美学校百年校史》追记

◎林斯丰

2012年2月27日,这是我不会轻易忘掉的日子。这一天傍晚,苏文金校长来电话说,他刚刚出席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00周年活动筹备会,会上决定组织编写《集美学校百年校史》,他把任务领回来了,交给我来组织落实。

我首先想到的是找人。“史家修史”,找研究历史的,无奈学校没有历史专业,几位学历史的老师表示为难,爱莫能助;“文人立传”,向文学院的教授们求援,可他们说对校史不了解,无意接手;再向几位研究陈嘉庚的学者征询意见,他们也有这样那样的困难。看来这个“烫手的山芋”是交不出去了!

豁出去吧!没有“舍我其谁”的豪情,却有几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悲壮和“尽集美学校一分子之天职”的使命担当。

我在集美这个地方学习和工作已经31年了,经历了不少事,有的已经淡出了记忆,有的却刻骨铭心。多少次同学相聚,津津乐道的是入学不久就赶上70周年校庆,学校给我们加餐,还让我们第一次喝上了啤酒。而对我来说,最难以忘怀的是1983年10月21日下午在归来园见到的那一幕。作为航海的新生,学校组织我们参加陈嘉庚先生铜像揭幕典礼。在叶飞和杨成武两位将军缓缓拉下红绸的那一刻,我仿佛被校主炯炯的目光镇住了,久久凝视之后,我告诉自己,这是和父亲、母亲一样不能辜负的人。

1990年,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航海教育70周年,学校决定遴选35位杰出的航海校友,将他们的事迹整理汇编出版,名为《诚毅篇》。任镜波老师担任主编。蒙任老师厚爱,将其中10位校友的资料交给我整理编写。在编写的过程中,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他们的事迹让我感到身为校友的自豪,也让我在心里树立了榜样。在那之后,我开始关注有关校主和校史的书籍以及校友的信息,并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关于校主和校友的小文章。

2004年,诚毅学院计划开设校本课程——《陈嘉庚与陈嘉庚精神》课,常务副院长郑力强邀我参加备课组,参与编写教材。备课组里数我年轻,又略懂计算机,所以在备课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多承担了一些工作,这也为后来走上讲台讲嘉庚精神积蓄了底气。两年之后,校本部也决定开设《陈嘉庚精神》,并定为必修课,主编《陈嘉庚精神》课教材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我的头上。诚惶诚恐、勉为其难之际,想起校主“世界无难事,惟在毅力与责任耳”的训示,我壮着胆子扛起责任,虽然一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但总算如期交出了一份答卷,2007年7月《陈嘉庚精神读本》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陈嘉庚精神读本》付梓之后,压在肩上的一副重担暂时放了下来,心里顿感轻松了许多,能为学习研究弘扬嘉庚精神做点事,自己也感到欣慰。

在编写《陈嘉庚精神读本》过程中,接触过的许许多多的材料又总是挥之不去,老是浮现在眼前,让我有意犹未尽、欲罢不能的感觉。于是想再不自量力地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编写一本关于陈嘉庚教育思想的书,具体地、深入地、全方位地挖掘、梳理、阐发陈嘉庚的教育思想。但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刚开了个头,就得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百年校史的编撰上来。好在前期收集整理的大量资料都能派上用场。

 编写百年校史,非同小可。我深知自己的水平很业余,编写组也只是一个“草台班子”,没有专业人员,没有时间保证,只能“土法上马”,“苦干加巧干”。在接下任务之后,我经历了“仰望”、“环顾”、“回首”几个阶段,最后才潜下心来“开工”。所谓“仰望”,就是聆听一批重要人物、长者对集美学校的评价和看法。所谓“环顾”,就是品读研究陈嘉庚和学校历史的专家学者的著作、文章。这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信心,也看到了差距。所谓“回首”,就是从他人的肩膀上跳下来、从自以为是的虚幻中醒过来,脚踏实地,回望历史,从头开始。“回首”首先是“补课”,补中国近现代史的课。愈是学习愈是感到自己的浅薄,愈是学习,愈是觉得不能离开历史妄加评论,离开了特定的历史背景,许多事情也许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集美学校百年沧桑,只有回归历史,才能较好地把握学校发展的脉络。其次还是“补课”,再一次认真研读陈嘉庚的《南侨回忆录》、《陈嘉庚言论集》、《陈嘉庚教育文集》等一系列著作,搜集与陈嘉庚办学关系密切的人员如陈敬贤、叶渊、陈村牧、陈六使、李光前等的相关资料,力图对陈嘉庚倾资兴学的光辉业绩了解得更全面一些,更深入一些。再就是要“恶补”一下教育理论,了解其基本内涵,避免在写作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最重要的一些东西丢掉了,或者说一些明显外行的话。此外,也看了一些别的学校的校史,以期学习借鉴它山之石。“回首”的历程是痛苦的,补课是“无底洞”,要从根本上改变“先天不足”,恐怕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时不我待,就先“开工”吧!

集美学校是很特殊的,她既是一个办学实体,又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是一些学校的集合体。集美学校几乎涵盖了现代教育的整个体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一应俱全。因此,集美学校百年校史的编写没有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讨论,我们提出“整合、补正、接着写”的总体思路。所谓“整合”,就是将集美学校编撰的校史资料进行整合。这里主要包括《集美学校廿周年纪念刊》(1933年)、《集美学校最近三年来的概况》(1940年)、《集美学校要览》(1947年)、《集美学校编年小史》(1948年)、《集美学校七十年》(1983年)、《集美学校八十年校史》、《集美学校80—90周年》以及各校提供的近十年来的大事记等,这些校史资料为编写工作提供了主要依据。但由于这些资料形成的年代不同,风格各异,需要进行归纳梳理、还原史实、提炼整合。所谓“补正”,就是通过对各种资料的发掘、整理、对比、分析、佐证,对校史进行补充、更正。采用了一些过去没有得到重视的历史资料,还原了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被刻意回避的事件真相,对某些人和事评价有偏颇的,则作出适当的处理。所谓“接着写”,就是要在以往校史的基础上接着往下写,特别是2003年以来集美各校的新发展、新变化、新局面。

编写过程坚持以史为据,人随事走,涉及到的校史人物仅作简要介绍,不作专门评价。鉴于集美学校的特殊性,校史的编写采用“史志结合”的方式。根据集美学校的发展历程,以时间先后为序,传承学校早期对发展阶段划分的传统,将校史划分为开创、发展、改进、播迁、复员、新生、磨难、振兴、跨越和新局10个阶段。前期以“史”为主,后期以“志”为主。由于集美各校的层次、规模、特色差异性较大,在篇幅的安排和材料的取舍上有很大难度,只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适度平衡。在编写过程中,还涉及引用资料的“文白”问题。早期的校史资料有不少是“文言文”,在编写引用时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分别处理,有的作了改写,有的保留“原汁原味”。

经过15个月的努力,《集美学校百年校史》(1913—2013)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为集美学校百年校庆献上了“一盆饺子”。能按计划完成任务,无比欣慰。至于“饺子的味道好不好”,已不遑计及了。衷心感谢前辈们、老师们一直以来的厚爱、提携、指点和信任,感谢编写组的同志们无怨无悔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