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龙进海岛(外一篇)
——鹰厦铁路建设片断
◎李文钦
近60年前,厦门与内地交通联系主要是靠汽车和船只,运输量少,速度慢,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巩固国防的需要,人民生活很不方便,盼望有条铁路与内地联结在一起。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仅是个幻想,不可能实现。1949年,陈嘉庚先生应毛泽东主席之邀,回国参政。他极力推动中央政府在福建修建铁路。鹰厦铁路于1955年2月11日动工,1956年12月9日铺轨到厦门,1957年全线正式通车。铁路全长694公里,沿途打通46个隧道,构筑1973座桥梁、涵洞,全部工程仅用了1年零10个月,比原计划提前1年完成。为此,毛泽东曾对陈嘉庚说:“鹰厦铁路一通,三个姓陈的都高兴了!”这三个姓陈的是指积极支持修建鹰厦铁路的陈毅、陈嘉庚、陈绍宽。
1955年 11月29日,鹰厦铁路铺轨到达龙海的角尾站,很快就进入厦门地区了。12月2日,列车铺轨到杏林村,和厦门岛隔海相望,近在咫尺。这时,火车汽笛长鸣,向修建海堤的工人问候致敬,向厦门人民报喜讯,鹰厦铁路就要从十里长堤越海进入厦门岛了,全市人民正准备热烈欢迎和慰问劳苦功高的英雄健儿了。
12月5日,列车铺轨到美丽侨乡集美镇,当晚,集美镇3000多人集会慰问铺轨部队。镇长陈顺言致词说,铁路铺成后,对集美发展成为文化区、风景区、疗养区以及繁荣本镇经济等等创造极其有利条件。他代表全镇人民向铁道兵表示感谢和慰问,学生表演了印尼舞蹈等12个节目,还放映电影《花木兰》,军民沉浸在欢乐和友好的气氛中。
12月7日,钢轨铺设到高崎,从市、郊区赶来参观铺轨的群众络绎不绝,来观看和赞颂铁道兵的辛勤劳动。集美中学高一学生蔡一鸣写诗赞颂说:“天神天仙再历害,比起铁道兵还差得远;高山大海再顽强,见到铁道兵就投降。”
12月9日下午一时半,钢轨铺到厦门火车站,成千上万群众涌向车站夹道欢迎铺轨大军,厦门市委的领导余明、肖枫,厦门大学领导王亚南、陆维特,驻军参谋长彭飞等向铁道兵献花致敬。铁道兵把道丁、工具、螺丝送往厦门市博物院作纪念。至此,全省人民和海外侨胞几十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鹰厦铁路提前一年胜利建成了。
鹰厦铁路的胜利建成,给厦门人民很大鼓舞。1905年,清末闽籍京官陈宝琛、张享嘉于光绪31年8月发起的福建铁路公司筹建漳(州)厦(门)铁路,由华侨投资一百万银元,用了四年才建28公里,由嵩屿修至江东桥,两头不到站,被称为福建的盲肠。鹰厦铁路仅用二年时间就建成了,这怎能不叫人高兴!当铁道兵邀请市各界人士乘火车由厦门到杏林观光沿线风景时,大家的心情更是十分兴奋和激动。厦门大学教授林惠祥高兴地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天会坐上火车,我们是厦门第一批坐火车的人,是有福份的。” 诗人李禧写道:“又看高崎接杏林,移山填海不知深,歌声忽起云霄外,欲共麻姑酒盏斟。”
千功万功,铁道兵立了第一功,全市人民衷心感谢铁道兵的丰功伟绩,集美侨校侨生张美珠、张美仁给铁道兵献旗致敬,赞颂铁道兵“把幸福带给人民”。12月11日下午,全市五万多军民集会庆祝鹰厦铁路胜利建成,向铁道兵祝贺和慰问。厦门市代市长李文陵、驻军参谋长彭飞分别在大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向铁道兵献旗,旗上写道“穿山跨河、钢轨联厦、丰功伟绩,人民颂英雄”,表达前线军民对铁道兵的崇高敬意。厦门各界群众向铁道兵献礼,其中有30多斤的大白莱,七八斤的大鱼、15斤的大蛋糕,表达了厦门人民对铁道兵的深情厚谊。
鹰厦铁路已建成近60年了,它给福建人民,特别是沿线人民带来福音,厦门是终点,受益最大。厦门的繁荣昌盛,海防前线的强大和巩固,人民生活的方便和幸福,鹰厦铁路起了很大的作用,立了一大功。今天,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怎么不纪念铁道兵和修路民工的丰功伟绩呢。

海峡变通途
——忆筑建厦门海堤
1950年,陈嘉庚回集美定居,厦门市第一任市长梁灵光经常渡海去拜访他。陈嘉庚向他提议在厦门与集美间建一座海堤,把厦门与大陆连接起来。梁灵光把陈嘉庚的建议向福建省委报告,福建省委表示同意。1951年春,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来厦门视察,陈毅极力表示赞同。他还专程到集美拜访陈嘉庚,与陈嘉庚一起研讨有关情况,并表示要向中央提议。陈毅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修建厦门海堤问题,毛泽东欣表同意。后来,毛泽东还对陈毅发话:“厦门海堤一定要修好,简单一点,钱交给你,由你陈毅负责。”修建厦门海堤的事就这么定下来了。1954年1月,工程付诸实施。
厦门海堤是从厦门岛的高崎越海经过集美镇再转过杏林湾到达杏林村,全长十华里,宽十九米,堤上有汽车路和火车路,两旁有人行道和防风御浪的胸墙,海堤全部用白花岗岩石头砌成的。仅高崎到集美这段海堤就用七十万立方石头,如果摆成宽高各一公尺的话,可由厦门沿鹰厦铁路线铺到江西省鹰潭市。
厦门海堤的建成,使四面环海的厦门岛同大陆连接在一起,成为半岛,这样,交通就方便多了。过去,福州到厦门沿线的物资都要由晋江县安海或同安的集美中转,至少要两天时间才能到达厦门市。进出厦门的旅客都要乘船渡海,遇到台风或大雾时就要中断,不得不花去很多等候的时间,海堤建成后,汽车、火车可直达厦门岛内,又快又安全,货、客运量猛增几倍几十倍,对厦门的经济建设、人们生活改善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波涛汹涌的海峡建筑海堤真是不可思议的,有个神话故事说,一只神鸟叫“精卫”想在东海里筑块陆地便于休息,于是每天衔石填海,但石沉大海无影无踪,陆地还没有造出来,“精卫”就累死在海里了,故后人称“精卫衔石填海,徒劳无功。”1936年厦门修建鹭江堤岸,两次被海水冲垮,最后请来荷兰专家,才修起来。要在海中修建海堤其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立下愚公志,敢叫高山低头,海水让路。成千上万的海堤大军于1953年6月汇集到海堤工地,厦门海堤开工了,建堤大军日夜奋战,决心创建人间奇绩,尽快把海堤建成,为鹰厦铁路顺利铺进厦门岛创造有利条件。
厦门海堤的修建,引起蒋介石的恐慌,经常派飞机来骚扰,轰炸扫射,破坏工程的开展。但是,大无畏的建堤民工坚持战斗岗位,蒋机来了就进防空洞,飞机走了又开始干,耽误的时间晚上加班加点补回来。
民工们的积极性很高,干劲冲天。只有15岁的女青年董卫华报名参加筑堤劳动。她人小干劲大,吃苦耐劳月月出满勤,超额完成任务,后来被选为“妇女青年突击队队长”。此后,她更是带头大干。一天,她不慎手被压伤,鲜血直流,但仍不休息,包扎一下又去搬运石头。
海堤全部用白花岗岩石头砌成的,采石工人在方圆30里内的古老山头上日夜开采石头,到处是炸石声,打石声,把千万年的顽石打成一块块几百斤重的条石运到海堤线路区内。“海堤刚出水,群山已白头”,可见用石之多。劳动模范,采石工王家栋打石十分重视规格质量,他说:“海堤是千秋万代的事业,一定要打直打平,才不会死人。”
海水涌大浪高,船只不停地颠簸,要把一船船石头抛在海堤线路上可真不容易呀!但是,勤劳聪明的船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终于掌握了过硬的抛石技术。抛石指挥员曾文江指挥抛石的准确性达到99%。
移山填海,众志成诚。经近3年的艰苦奋斗,厦门海堤终于在1956年12月胜利建成了。高崎到集美的海堤于1955年10月就完工,厦门人民梦寐已求的愿望终于在新中国实现了。接着,鹰厦铁路列车就随之而来通过海堤进入厦门岛。这正是:
万倾波涛驾彩虹,勤劳双手山海动;
移山填海愚公志,北国南天一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