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集美学校(选登)

(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
◎陈彬
57 到翔安 到东安
“文革”动乱,集美水产专科学校、集美水产学校荡然无存。
1974年6月,秦嗣照受命复办福建水产学校。秦嗣照是山东人,军人出身,从来没办过学校,让他来复办学校,实在是勉为其难。他手下只有三个刚调入的工作人员,其中一人还兼有其他单位的工作,只能算半个。这就是“秦嗣照三个半人复办水校”这段佳话美谈的原委。 复办之初,他们暂借福州树兜两个仓库办学。开学典礼开过后,学校没法给学生开课,军训过后,就安排学生上船。学生们唱着最有专业特色的《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到渔业公司或渔业大队进行“战天斗海”的海上实习,时间一个学期。
这年年底,学校迁回厦门,暂借东渡一栋四层楼作校舍。1975年春节过后,学员们从船上登岸,便移师厦门,开始了“竹棚为课堂,平地当会场,露天办食堂,马路作操场”的半军事化生活。
学校一面恢复上课,一面抓紧在一个被称为“厦门西伯利亚”的偏僻山村——仙岳村建设校舍。1978年2月,学校迁入新校区。1980年6月,学校获准恢复“集美水产学校”校名,秦嗣照被任命为校长兼党总支书记。
秦嗣照复办水产学校,恢复了“集美”校名,劳苦功高,校史留名。
随着厦门特区建设的发展,学校所在地由原来的荒郊野地变成了厦门岛内的闹市区。学校背靠仙岳山,西临筼筜湖,东与市体育中心毗连,风光旖旎,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成了一个谁看了都眼馋的黄金宝地。
1995年,一位名叫陈明达的中年人被任命为学校的副校长。此人到校前是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他脑门很高,头发稀少,属于动脑筋型的人才。他屡有创见,不到三年,就被提拔为校长。
陈明达当校长后,天天想的是开拓,是发展。他的企业思维打破了公办学校吃皇粮的思维定势,提出举债盖校舍的思路,并说服了对这想法有保留的领导和教工,成功地迈出了学校发展中新的步伐。
陈明达一门心思想的是如何让学校升格。他认为学校不升格就没有出路。2001年学校获准办五年制的小高职水产养殖专业。接着,他又组织申办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论证,并提出申请。2003年2月,学校终于获得批准,升格为“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和许多发展了的学校一样,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必须走易地发展的道路。那时,厦门正在筹划开发翔安新区。陈明达和他的团队意识到,到翔安建设新校区是机遇,也是无可替代的选择。但学校一旦搬迁,在可以预料的近期内将会是困难重重。陈明达决心一搏,便向市政府申请要地一千亩。陈明达说:“到翔安发展是逼出来的。可谓是‘逼上翔安’!不上翔安,没有出路;上翔安,步步艰难!”
从厦门岛内到翔安新校区,要驱车向北过集美、同安,到马巷,再向南折回,绕了一个大弯。路途遥远,直接关系到教职工的工作生活和学院的财政负担。这些都是敏感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麻烦。
但学院领导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他们开始新的征程,目标翔安!
海院新校区建设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进行得十分艰难。征地、贷款、拆迁、基建,举步维艰。但是,他们不气馁,坚持既定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经过两年的奋斗,他们硬是在一片乡间土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高等学府。
一期工程的成功大大地增强了师生的信心,也为二期工程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村民们看到学院给他们带来的好处,都做好了让地、搬迁的准备,二期工程走上坦途。
二期工程基本完工后,学院在新校区图书馆高高的台阶上竖立了陈嘉庚的铜像。学院领导说:在体育路旧校区,我们立了校主的铜像;在新校区,我们再立校主塑像。不管我们走到哪里,校主将永远伴着我们;不管学校怎么变化,怎么发展,几样传家宝我们永远不会丢——陈嘉庚永远是我们的校主,我们永远是集美学校的一员,“诚毅”永远是我们的校训,我们永远唱《集美学校校歌》。
海院翔安新校区,背衬着淡淡的远山,面临着涛声可闻的近海,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人们自然而然地感到:这里是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的延伸,是集美学校的翔安版。

(集美中学新校区嘉庚群雕)
翔安海底隧道的开通,新校区随即变成寸土寸金的黄金宝地,成了镶嵌在翔安这顶王冠上的一块耀眼的宝石。海院的未来不可限量。
这样的规模,这样的大举措,源于决策者的大胆略、大手笔。到过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无不为海院人的创业精神所叹服。校友们无不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但,与此同时,他们心中最热切希望的是学院现有的两块招牌能尽快变成“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一块招牌。这是一件承前启后、功德无量的大善事,也是一项需要大胆略的大举措。
在集美学校中,集美中学拥有嘉庚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南薰楼和道南楼等楼群,福山楼的落成,又为学校增添了秀色。集美中学享受着集美学村独好的风光。然而,城市在发展,中学在扩大,现有的校舍已经容纳不了人数年年递增的学生。
学校大声呐喊,校友帮助呼吁,领导着手解决。2006年8月25日,厦门市市长张昌平一锤定音,确定了集美中学高中部建设项目,地点在集美北部侨英街道东安社区。
到东安去,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2008年10月18日,集美中学90周年校庆期间,中学新校区奠基。
新校区距旧校区约3公里,占地面积130亩,比旧校区大10亩。经过三年的建设,2011年,集美中学新校区落成。落成仪式于10月15日举行。
集美中学新校区的落成是嘉庚事业发展的又一重大成就,是集美中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新校区建有教学实验楼、图书综合楼、文体楼、学生宿舍楼、食堂、地下室和室外运动场等,总投资1.2亿。其中,陈嘉庚创立的集美校委会提供8611万元,占总投资的2/3强,集美中学校友和乡贤捐款938万元。
新校区体现了嘉庚建筑的特色。校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嘉庚文化色彩。以“妙笔生花 开卷有益”为创意的校门,“嘉庚精神 薪火相传”的大型群雕、镌刻着“诚毅”校训和《集美学校校歌》的屏风、院士校友雕塑群、校友文化长廊和中外文化长廊,无不体现着嘉庚精神的文化特色。这将给一代又一代集美中学学子以嘉庚精神“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落成典礼上,主席台正中屏幕上的会标格外醒目,“继往开来 谱写新篇章;凝心聚力 实现新跨越”的标语牌矗立两侧。礼炮齐鸣,彩花纷飞。领导、师生、校友欢呼雀跃,为集美中学的新跨越,为校主陈嘉庚事业的新进展欢呼!
58 经典精品工程
端午过后,南国的天气就一天天地热起来了,雨水也多了起来。这天晚上,天黑以后,雷鸣电闪,大雨滂沱。
此时,在集大集诚楼10楼校长办公室里,辜建德还没下班回家,他一会儿看看屏幕上的天气预报,一会儿点击键盘,在一组组数字上改着、动着,细化着他的行动计划。
做完这一切,他感到腰椎有点疼,便直了直身子,用手摸摸后背,拿起电话,找有关单位负责人说话,了解搬家准备工作进展情况。
大楼外,雨还在下着,但已经小了,偶尔一闪而过的电光把新校区的一栋栋高楼照得格外分明。辜建德的办公室、对面的会议室门都开着。他一边打着电话,一边从这个屋走到那个屋,从这个窗口走到那个窗口,借着电闪的亮光,看着集大的新校区。
集大新校区地处杏林湾畔,北起诚毅学院的景棋楼,南到新校区的南大门,绵延两千米,占地1100多亩,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校区内有教学大楼、行政大楼、图书馆、文科大楼、理科大楼、实验中心、学生公寓、生活中心、礼堂、体育馆和田径场等设施,总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此外还有人工湖、绿地、小树林。新校区的建筑,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完美地呈现出嘉庚建筑的风采。场馆楼间,林木葱郁,绿草如茵,繁花似锦;人工湖上,波光潋滟,白鹭鸣空,喷泉冲天。入夜,夜色隐去了多彩多姿的色彩和线条,座座建筑显现出简约而刚柔相济的剪影。
新校区于2003年10月动工兴建。那时,这里是一片棋盘似的鱼塘。为了这片新校区,校长辜建德废寝忘食,连做梦都在想着新校区。
五年过去了,当年的鱼塘已经变成了大学新校园。是的,眼前搬家是个难题,可这五年,哪一步不是个难题,不充满艰辛?
根据省政府批准的计划,集美大学在“十一五”期间在校生数要达到2.5万人(不包括独立学院诚毅学院),为此,学校需新建校舍至少32万平方米。这是摆在他校长面前的一项硬任务。好在贾庆林早就拍板划定了900亩土地作为集美大学校区建设用地,预留了发展空间,集美大学新校区可以就近发展,无须像其他很多大学那样易地另设分校。
2003年,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创立,征地200多亩,计划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两个工程加在一起,称集美大学新校区工程。2003年初,新校区建设开始设计招标。这是一张大白纸,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这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大手笔用如橼之笔尽情挥洒,才能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
新校区设计招标时,恰逢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到集大调研。辜建德向她作了汇报。在吴副部长的帮助下,同济大学同意为集美大学新校区,包括诚毅学院,承担设计任务,参加竞标。
2003年初夏,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方案,因尽善尽美地体现了嘉庚建筑的特色和内涵,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最终中标。
2004年,新校区建设提上学校议事日程。辜建德提出要在三四年内建设新校舍32万平方米,等于再建一个集美大学!决心好下,可资金从何而来呢?解决的办法有三:一是争取省市及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二是校董、校友和乡贤的捐助;三是贷款。
省发改委批准了新校区建设立项,并支持1000万先期启动资金,厦门市委、市政府也拨付了7000万元支持新校区建设。当时银行对向公立大学提供贷款持积极态度。学校抓住时机,得到了银行巨额的贷款。
为了争取校董、乡贤的支持,辜建德等学校领导和校董会的负责人,抓紧到香港、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厦门等地拜访校董。他对劝捐对象的财力、喜好、追求、热心程度、身边人员和朋友有很深入的了解,出访之前,心中就有比较明确的目标。为了让校董对整个工程和拟资助的项目有直观的了解,辜建德把设计模型带上,当面组装演示。
集大新校区建成后,在人工湖上建了一个九曲桥,桥上有座亭,以“勿忘亭”命之。亭上立一碑,镌刻着新校区各楼捐资者的芳名。
集大新校区是一个宏大的建设工程,学校采用辜建德倡议的代建制。这不仅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和工期,而且省却了许多麻烦。集大新校区工程没有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更没有演出“大楼冲天,干部落马”的悲剧,没有一个干部在“廉洁”方面出现问题。
但是,对辜建德来说,代建省事而不省心。他要和施工部门协调,在不同时期落实具体任务。特别是要在雨季到来之前,打好基础,保证桩基不被水淹。为了抢时间,不管风雨雷电,工地白天热火朝天,晚上灯火通明,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工地上工人最多的时候超过3000人,为及时交付使用,工人风雨兼程,日夜奋战。辜建德经常跟着熬夜。他被称为“拼命三郎”。
建筑露出地面之后,他更是一心扑在工地上。他随身带着数码相机,随时照相,比对。他经常出差,出差前把各施工点都拍了照,出差回来后,一出机场就直奔工地,在原地再拍一遍,通过比对,了解工程进展情况。
在新校区建设的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辜建德操心费神的事很多。因为土方车的尘土、噪音,打桩机的锤击声,学生常常给他打电话,发电邮抗议,往往是深夜才把电话打到他家。他从睡梦中被吵醒,对睡不着的学生说:“我辜建德给你们赔罪了。新校区的建设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作出自己的贡献。你们受打扰了。这就是你们的贡献。”
他特别关心的还有那片小树林和栖息在林子里的那数百只白鹭。因为施工,那些小精灵不见了,学生环保组织写文章批评,报纸发表文章抨击,辜建德无言以对。他请专家帮忙,想把白鹭招回来,但无济于事。他只能祈求上苍,让那小宝贝快快飞回来。

(集美大学新校区)
集美大学新校区于2008年5月全面竣工投入使用。虽然连日阴雨,道路泥泞,搬家还是按照辜建德预定的日程进行,如期完成。
集大新校区的建筑,体现了嘉庚建筑的特色,融合了中国和西洋的建筑元素,把绘画、雕刻、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熔于一炉,创造出独树一格的建筑精品。2009年10月29日,项目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这是全国高校唯一入选的建筑项目,也是福建省入选的两项目中的其中一项。
现在,集大新校区不仅有嘉庚风格的经典精品建筑,而且有蓊郁的树木,四季常开的鲜花,人工湖畔的小树林依然茂密苍翠。离去的白鹭又回来了,小树林是它们永久的家,蓝天下,红屋顶上,时时能看到它们翱翔翻飞的身影。这是世界校园奇观。
在集大新校区建设中,辜建德劳苦功高。李陆大高度赞扬辜建德的工作和贡献,曾提出把他捐建的大楼命名为“建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