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先贤 守护历史
承传先贤 守护历史
——我的集美情结
◎ 范立洋
少年时代初识君
“同学们,
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
那是在1960年的暑期,我们从闽南回大田故里玉田省亲,父亲说要带我们到美丽的仙亭山下走走,却又在那一座座旧房子中徜徉进出,不时地和房东们聊上几句。我们兄弟顿感纳闷:这些老祖祠、旧庙宇闽南各地比比皆是,有什么好看的?故乡玉田地广人多,父亲早年一直在外,老家又地处村北,他又怎么和村南的乡亲们也如此熟悉?
“别看这些房子不起眼,在抗战时期它们非同一般,陈嘉庚先生有三所学校就办在这里,被称为“第二集美学村”:前边是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后边是集美高级农林学校,而我们集美高级商业学校是在这边……这几十座房子呵,都是我们玉田乡亲们在敌机轰炸的次日无偿腾让出来的,为了接纳流离失所的我们,乡亲们收起了祖宗的牌位,停止了千百年承袭祭祀活动,了不起啊……瞧,这里是教室、办公室,这里是医院、图书馆;那边是食堂、仓库,那边是学生和老师的宿舍——嘉庚校主、村牧校董当年住过这儿……西边是戏台,当年我们经常在这举行抗战演出;东边是集美操场……旗杆的位置在这里,我们每天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校长和老师讲述救亡之道、解读战局,领我们唱这首《毕业歌》,教诲我们:要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这些乡亲们哪,可了不起呵,我们在这里读书,老师、学生大多是外地的,有些还是南洋的,乡亲们没把他们当外人,亲如一家,情同手足……”
当走到“高平堂”大厅时,父亲驻步不前了——
“我的同学、战友周晋邦在这里读过书,他是德化赤水街人。1949年随我入伍, 1950年9月在雷峰高漈岭战斗中牺牲,已经10年了,那一年他才24岁……读集美高商时,我们都是救亡剧社的成员,当时我出演话剧《女游击队长》中的小游击队员,他扮演歌剧《毕业上前线》的远征军新兵小王……”说着,父亲又轻声地哼起了那首我们屡听不厌的歌曲,深情地吟唱——
“……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
跟随着父亲的步履,我们走进一座又一座的校舍。面对着墙上遗留的每一行字迹、每一处图案,他都会讲出一段被岁月尘埃掩藏的故事——这“诚毅”二字,是陈校主为我们制定的校训;这“布告栏”三个大字下面,是学校发布文告的地方;这组连环画,是体育老师绘制的武术操分解图;这一条抗战标语,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侨生含泪写下的……于是,少年时代的我,在接触历史教科书之前,就懂得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抗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认知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和当代苏武蔡公时,了解了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和英雄团长谢晋元……
在那个暑假里,父亲还引领着我们凭吊了集美师生、大田民众捐建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纪念民族英雄蔡公时先生的“蔡公亭”,探觅了仙亭山密林深处的“森林课堂”和被日寇飞机炸毁的校舍遗址,他说:日寇飞机轰炸的当夜,我们集美师生和大田民众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火炬抗议示威游行,口号声惊天动地;校舍修复之后,我们在轰炸旧址悬挂了一颗日本航空炸弹的模型,上面刻着“刻骨铭心”四个大字,激励大家不忘国耻、读书报国……
青春岁月常相随
1968年,当动荡的神州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时。我随着“上山下乡”的浪潮,回到了父辈读书、生活过的热土上“接受再教育”。在年复一年的“随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躬耕陇亩生活中,我将自己融进了这片以“田园肥沃,水源充沛,稻谷硕如珠玉”得名的“玉田”大地。无论是当“青年突击队”队员,还是成为生产队长、大队团支书,每逢工余时间,我常会带着知青们踟蹰于“第二集美学村”的建筑群里,出没于遮天蔽日的“森林课堂”中。我一边从昔日的集美房东老人口中“淘宝”,一边为同龄人讲述那先辈激情燃烧的岁月——像父辈那样一草一木地指点江山,一点一滴地数说历史。有时候,也站在曾经是学长每天升旗、出操的集美操场上,和青年伙伴们不止一次地吟唱——
“……
同学们!
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年过而立再伴伊
1976年,十月的东风荡涤了漫天的阴霾。次年,恢复高考的春风让不再青春年少的我走进了大学校园。1982年,作为大田县城关中学首任团委书记的我,在三月的春风中从城北不止一次地来到了“第二集美学村”,率着我的团队为玉田小学的师生们修路、植树,为残疾的乡亲帮扶助耕,同事们曾诧异我没有带队上街“学雷锋”、却组团下村“送温暖”,我告诉他们:嘉庚先生抗战时期曾在这里办了四所学校,我们现在帮衬的“玉田中心小学”,就是当年没有回迁厦门的“集美职校附属玉田国民学校”;玉田乡亲的养育之恩和集美师生的反哺之情在这里结下了历史情缘……
1992年,我从大田一中奉调前往迁建玉田的县职业中学出任政教处主任。在第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上,我满怀深情地说:“老师、同学们,我们脚踏的是一片神奇的土地——50多年前,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三所集美职业学校就在这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办成全国最好的职业名校,吸纳了海内外无数学子,使大田跃升为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名城。现在,没有战云密布,没有敌机轰炸——这里日丽风和,有阳光、有雨露,我们在这片沃土上重操职业教育,责任重大、意义非凡。我深信:只要肯付出汗水,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
在治学中,我和同事们常讲起当年陈村牧先生设计的那枚“以身作则”的教师校徽,也谈起了集美职校“以心换心”的育人师训,将校董陈村牧当年集美职校开学训词中的“三要”(要精诚团结、要相互学习、要严格要求)、“四注重”(注重操行、注重自修、注重实习、注重劳动)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渗透到新时期的职业教育中。我告诉同学们:这里的每一处校舍、每一面墙壁,都是一首绚丽的诗篇;每一段鹅卵石小道、每一口水井,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我们要承传先贤,珍惜现在,担当使命……几年间,全校上下齐心协力、严谨治校,同样是没有围墙的职业学校,同样创造了闽中大地职业教育史上奇迹,同样打造出了职业教育名校——这也应该是嘉庚先生职业教育思想润物无声的绚丽之花吧?
天命之年情更浓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随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和海峡两岸关系的解冻,回访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集美老校友日渐增多:有大陆的,也有港澳台的;有国内的,也有东南亚各地的;有当年的学生,也有老师。时在大田县政协修文史的父亲,也就成了昔日集美学友回访烽火校园的联络员,我家也常是他们的聚首之地,每当这些历经沧桑的学友回首当年,最常吟唱也就是那些在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中依然震撼人心的抗战歌曲,讲述最多的也是曾被历史尘埃湮没的动人故事。
1998年冬,又一批集美校友聚首岩城,纪念集美职校播迁大田60周年。已回大田一中工作的我,协助生病的父亲为学长们的“省亲·寻根”活动引路搭桥,一个老学长拉住我的手说:我和你父亲既是集美高商的同学,又是第七军分区的战友。感谢你对我们老一辈的支持……你是中学高级教师,既是中文专业的,又是负责德育工作的,应该把这段历史写下来,它可是我们福建的“西南联大”呵……,另一位学长说:我们一年年老了,能走动的人也逐年少了,当年你家是“一门两集美”——你爸和你伯母都是嘉庚先生的弟子,守护这段历史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它将功德无量……
父辈的嘱托,成了我心头沉甸甸的责任。此后,凡有集美校友回访“省亲”,我都尽力参加,陪伴着他们用心地在茫茫的史海边上捡拾珠贝、浪沙淘金……2000年,父亲意外辞世之后,我眼看集美学长们一个一个老去,更是夙夜忧叹、不敢懈怠,唯恐付托不效!
2008年秋至2009年春节之际,玉田村又来了几批前来寻访集美职校抗战内迁的历史足迹的特殊客人,我发现许多昔日熟悉的老学长因年事已高、无法成行了……在抢救民族历史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鞭策下,我带着同事、亲友和学生从省内到省外,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乡村,对这段珍贵历史进行抢救性的寻访——只要一有线索,便立即付诸行动。数年间,从东海之滨到中原大地,从齐鲁平原到鄱阳湖畔,五上福州,九赴厦门,四进武陵,三叩魁城……前前后后,走访了151人,行程数千公里……在常年的德育工作和高三教学中见缝插针地寻校友、访故人、查档案、找资料、核史实,乃至以后的做策划、布展馆、组织志愿者、撰写解说词、培训讲解员、导引教育活动、接待各地师生,几乎耗尽了我的所有的课余时间和寒暑假。二十余万字的资料、数十帧的历史照片、两层大厅的展馆,数十次打磨、校核,虽不敢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艰辛不寻常”, 但也确实几近心力交瘁……所幸的是,这些艰辛的工作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热忱支持:本人和我的同事、学生所到之处,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不论是本埠的,还是外地的;不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只要我们提起“陈嘉庚先生”和“集美职校抗战内迁”,从来没人说“不”,寻访工作几乎是一路绿灯:查档不收费、带路不要钱,有的听说我们是义务、自费地收集史料,还热忱地为我们提供食宿、用私家车送我们出行,我们欲付费、道谢,他们却说:陈嘉庚倾家为国,我们尽一点力完全应该……我的许多同事和学生,也自觉地参与到这项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协助采访、打印、校核,且完全“志愿” 、全都“义务”……大伙儿说:我们抢救史料在和时间、死神赛跑,理应给力;更何况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像嘉庚先生那样爱咱们的中国,像我们的前辈那样报效我们的民族,有责任守护、发掘这座历史金矿…… 2011年3月,陈嘉庚研究会在厦门陈嘉庚纪念馆报告厅隆重举行,县政协副主席连仁魁、县关工委顾问范长载率大田县代表团出席。我们向大会呈交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陈嘉庚玉田抗日演讲《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历史文献片、反映大田集美职校旧址的电视节目和“第二集美学村”的史料专辑《历史的情缘》样书,我受命代表大田作大会主题发言《光辉的旗帜,历史的丰碑》,向海内外学者撩开了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神秘面纱。嗣后,《集美校友》、《三明日报》、三明电视台等媒体多角度地向世人展现集美职校抗战播迁大田这段光彩夺目的历史。
2011年4月,在玉田村、县关工委、文明办、团县委、档案局、广电局和县政协文史办的大力支持下,策划多年的大田“第二集美学村”陈列馆终于在玉田集美职校旧址“元超纪念堂”正式开馆。大田县关工委将其命名为“大田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文明办、关工委、教育局、团县委联合举办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全县数万中小学师生受到了生动的教育,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7月,集美大学和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闻讯到访,接着又迎来了华侨大学的境外大学生和全国各地高校师生。
2012年9月,大田县委、县政府发文,正式将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12月,大田县纪委又将其命名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2013年12月,三明市委、市政府将其命名为三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接待各地观众,我们借助县关工委、团县委、教育局、旅游局和大田一中的力量,专门组建一支专业与业余相结合、规模60个人的志愿者服务队,其中有白发苍苍的玉田乡亲,更有青春焕发的青年……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以来,不仅接待了本县大批的干部职工和青少年,每年的寒暑假均有大批的高校师生慕名而来。近两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集美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厦门海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福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福建工程学院、云南红河学院、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南通学院、湖南工业大学、闽江学院、三明学院、漳州师院、泉州师院、中原学院等上百批高校师生和海内外侨胞参观,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了40多批次。观众中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有大陆的,也有境外的;有未成年人,也有古稀老人;有地方上的,也有部队的。无数观众是好奇而来,满载而归,誉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福建西南联大,民族历史丰碑”,人们称之为是一段弥足珍贵的“中华民族抗争史,集美师生英雄史,嘉庚精神传播史,大田人民光荣史”,是一座民族历史文化的“金矿”……无数的青少年参观之后表示:决心学习前辈,读书报国,弘扬嘉庚精神,建设美丽中国。 (本文作者:大田县关工委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