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把人文情怀投射到实验艺术中

——记集美大学美术学院麻显钢教授

•林小芬

在集美学村百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集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麻显钢创作了《陈嘉庚》系列作品。单纯硬朗的构图,坚实严谨的造型,朴素内敛的色彩,和大刀阔斧恣意纵横的笔触,麻显钢教授画出了自己眼中的陈嘉庚。

麻显钢从艺30多年,他的作品内容多样,风格迥异,个性鲜明,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级展览,受到专业界多方的好评和嘉奖。日前,由中国文联、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举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评审工作结束,麻显钢教授的油画作品《隆庆开海》入选该工程,最终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和陈列。据悉,福建全省仅两件作品入选。

古典情结和实验艺术

“其实我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一方面有着传统的古典情结,另一方面,我渴望突破,更追求实验性艺术。”麻显钢所说的矛盾在他的作品《泉》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对此大多数青年艺术家都很困惑。实验艺术注重的是对现存艺术系统的体现。在麻显钢的《泉》中,法国安格尔的画作《泉》中的少女,手上托着杜尚的小便器《泉》,背景则配以中国的山水画中由高山上淙淙而下的泉水,三者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或许,这就是麻显钢艺术上的传统性与实验性、包容性与批判性的矛盾与结合。

麻显钢说,现在中国有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实验艺术始终与大众的鉴赏脱节。这让他以及大多数青年艺术家都很困惑。实验艺术注重的是对现存艺术系统和语言方式的重新定义,具有探索性和批判性,而不是简单地对某一画种或绘画语言的充实及美化。他讲起了初到集美的境遇。

90年代末,麻显钢从中国的东北南下一路到了最南方的集美这个学村。那时,集美艺术圈的主流艺术是唯美主义,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作品多是为人们提供感观上的愉悦。因而,在这个隽秀婉约的南方小城,麻显钢作品中所带入的粗犷厚重的废旧钢铁机器、深层悲凉的钢铁时代气息显得格格不入。然而,十多年一如既往的坚持,如今,麻显钢的作品在集美,已经成为当地代表性作品之一,他的作品也被一些国家级机构收藏。

艺术自觉和实验性教学

“我出生在广袤雄浑的东北大地,从小在北方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环境中长大。这样的成长经历造成了我深沉苍凉的绘画风格。”麻显钢认为,艺术需要更多的包容性和实验性,不应该单纯追求美感,现实的、道德的、情感的要素是更值得关注的东西。这不仅体现在作品上,更体现在教学上。

 “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用新语言、新样式表现具有当代性、建设性的内容。”作为集美大学的美术老师,麻显钢在学校教学之余,利用空余时间到北京、上海等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大城市,将那边的新观念、新思想带到学校来,唤起当代艺术的自觉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麻显钢说,南方人较为内敛,艺术上,他更希望学生们张扬自己的个性。传统教学,更看重艺术作品美化生活、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宣谕教化的功能,而他引导学生的,除了积极,还要拒绝,甚至采取批判的态度。尽管,在学术上和教学上,麻显钢总是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引起不少争议,但二十年来,他坚持自己的理念,用自己的方式教书育人。“扎实的基本功,严谨的教风,灵活的教学”是集美大学的学生给他最多的评价。

人文情怀和现实关照

艺术的风格即是人的气质性格及信仰情怀的外化。中国画画家、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黄千对麻显钢作品的评价是:“具有深沉的人文情怀和鲜明的现实关照,而这一切又与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状况息息相关。这也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家最重要的基本素质。麻显钢教授能在这个追逐名利和艺术高度市场化的背景下坚持不懈地恪守自己严肃的艺术追求是难能可贵的。”

纵观麻显钢教授从艺三十多年来所有油画创作的轨迹,从阴沉萧瑟的北方风景到雄浑厚重的废旧钢铁机器,再到充满忧患意识的海洋生态系列,又到弥漫着诗意悲凉的画家村人物系列,始终贯穿其中的是深沉的人文情怀和鲜明的现实关照。

1990年代 “钢铁机器”系列作品,通过画面上堆积的废旧大机械部件的无序组合,形成一种苍凉没落的气氛,似一首关于往昔的挽歌,表现出对旧工业历史性衰落的一种深深的追忆情绪,这些作品也多次入选国家级展览。而极具个性面貌的“海洋生态”系列,以影影绰绰的具象机器和大量怪异的死鱼,表达着深刻的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忧患意识。在新世纪中,麻显钢教授又突破已有的成就,转向了具有当代艺术意味以人为对象的新探索,“画家村人物”系列以略带凄凉的苦涩笔意,纪实性地表现了一批游走在体制之外并不成功的艺术家,他们的形象和行为显得很另类,似乎是一群没落的精神贵族。这批画被选入由王林及栗宪庭等著名批评家策划的若干重要文献展。

陈嘉庚倾资兴学的精神和集美学村丰富的人文历史深深地感染着麻显钢教授。除了《陈嘉庚》系列作品外,麻显钢将创作《百年学村》系列,以一批有关集美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为集美学校百年校典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