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岁末年初慰“机工”

重庆市侨办举办南侨机工座谈会

陈励雄

这些年来,岁末年初,陈嘉庚先生的长孙陈立人先生都专程回中国,到各地慰问南侨机工及他们的家属、后裔。

2012年年底,在陈立人先生的带领下,由集美学校委员会、陈嘉庚纪念馆,资深陈嘉庚研究专家、南侨机工研究专家陈毅明,南侨机工后代汤晓梅等组成了慰问团专程到重庆、海南走访健在的南侨机工。

慰问团到达重庆机场时,他们惊喜地遇见云南南侨机工后裔张云鹏。前一天晚上他得知立人先生要率团赴重庆慰问南侨机工,便连夜买了机票,第二天一大早从昆明乘飞机到重庆来。机场相见,大家都十分高兴,激动非常。

重庆是此行慰问团的第一站。重庆侨联对南侨机工的工作抓得早,做得好。他们最早关注南侨机工,率先为南洋机工落实政策,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南侨机工及其家属、后裔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每月为南侨机工提供补助,他们的遗孀也能领到补助金。他们为南侨机工落实政策,比其他地区早十年,是全国最早的。

12月4日,慰问团拜会了老机工程龙庆老人。程老住在一栋早期的楼房里。重庆市政府要给老人换一套房,但老人在那里住惯了,舍不得离开,谢绝了政府的好意,还是住在原地。听说慰问团要来的消息,程老一早就把客厅收拾好,在那里等候。慰问团一进门,他便起身招呼。老人已91高龄,但身体仍十分硬朗,只是左脚行动有些不便,那是去年不慎摔了一跤,腿受伤,但无大碍。重庆市侨联干部、街道主任陪同慰问团一道慰问。十几号人一下子把小屋挤得满满的。程老见到陈立人先生,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您很忙,还大老远地来看我,叫我怎么感激您呀!” 老人眼眶湿润了。老人又逐一地和客人握手。老人和大家聊起家常。慰问团给老人送了贺年红包,重庆侨联和居委会给老人送了新年礼物,大家共祝老人健康长寿并合影留念。慰问结束后,老人目送慰问团下楼来。慰问团走远了,回头一看,程龙庆老人还趴在窗前,挥着双手依依不舍地向大家致意,告别。

程龙庆老人的儿媳妇和孙女参加了慰问活动。在慰问团到达的当天晚上,他俩就代表老人到慰问团的住地看望陈立人先生一行。

当天下午,慰问团还参加了重庆市侨联举办的南侨机工眷属座谈会。在参会人员中,有一位蒋印生老人,他今年八十五岁,在健在的南侨机工中,算是年轻的。蒋老为人诙谐幽默,谈笑风生;他步履轻盈,健步上楼,一点没有八十多岁老人的模样。

座谈会上,陈立人先生作了感人肺腑的发言。他说:“抗战时,南侨机工响应我祖父的号召回国抗日,把风华正茂的青春献给祖国,还有不少人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我祖父没有机会感谢大家,没有机会向英灵致敬。我今日到这里慰问大家,只是在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表达我对机工们的崇敬之情。虽然没能年年来看望大家,但是我的心时时都牵挂着各位。”

陈毅明教授说:“我们慰问团一行6人来慰问南侨机工,与南侨机工眷属们会面。不论是陈立人先生、还是集美学校委员会、陈嘉庚纪念馆的人员,都代表一个名字,那就是陈嘉庚。南侨机工是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回国参加抗日的。虽然机工们历经坎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历史还是还他们一个公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南侨机工,关心南侨机工和他们的后裔,崇敬他们为国牺牲的精神。”

重庆市外事侨务办公室杨大庆副主任在外地出差,因为慰问团的到来,专程赶回重庆和大家见面,并宴请慰问团一行和参加座谈会的南侨机工眷属。

离开重庆,慰问团乘飞机直飞海南。慰问团到达海口时,南侨机工眷属叶军等就已经在等候了。在海南寻找南侨机工,叶军出了不少力。叶军的太太是南侨机工符国璧的女儿。一齐等候的还有几位南侨机工的后裔。

在偌大的海南岛,健在的南侨机工仅有三个人,他们是文昌市的张修隆和吴开进,琼海市的吴惠明。为了落实南侨机工的政策,海南的南侨机工后裔们,怀着对父辈的崇敬和景仰,四处奔走,不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打听找寻这些与他们的父辈有着共同经历的人,终于在这远离城镇的乡村找到这几位老人。整个找寻过程无异于海底捞针,充满感人的故事。
6日,在海南文昌市。慰问团在文昌市外事侨务办主任符洁超和叶军等南侨机工后代的陪同下,乘车经过一条条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辗转来到张修隆老人的家。张修隆1918年生于海南,21岁响应陈嘉庚先生号召报名回国服务。那时的张修隆既不会开车,也不会修车,是到了昆明训练所后才接受训练,学会开车和修车的。张修隆个头小,坐在驾驶座上,脚够不着刹车和油门。他便在椅坐上放一个垫子把座位垫高。就这样,他还是无法操控汽车。于是他被安排到西南运输处后勤部门工作,还当过押运员。

张修隆没当过司机,没在滇缅路上开过车,所以他从来就没有向人讲过他参加南侨机工的经历。他和周围的其他人一样,平平淡淡地生活,没有人知道他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报国的人生经历。也因为如此,他也就有幸免除了以后多少年在各种运动中受到的冲击。

张老家住在村口一座不大的小平房里。去年落实政策,国侨办发给他12万元的补偿款。他用这笔款盖了几间简朴的小平房。老人以前的生活一直都是很清苦的。厅堂里正中墙上挂着一额牌匾,上有“赤子功勋”四个大字。这块牌匾讲述这位平凡朴实的老人经历过的一段不平凡、英勇悲壮的历史。张老已有95岁高龄,老伴也有90岁。黄昏见夕阳,老人在已届90高龄的暮年,幸运地迎来了政府落实政策的一缕迟到的阳光,老两口和孩子同居一处,居有其屋,老有所养,平淡但和谐,其乐融融。

陈立人先生还能说几句海南话,他用其与张老交流,乐得张老脸上笑开了花。旁边的人听他们交谈,也被逗得发出阵阵的笑声。张老和老伴一手拿着我们慰问团带去的慰问金,一手拿着文昌市侨联的慰问年货,与大家拍了一张又一张的照片。张老和老伴笑得合不拢嘴。

文昌市侨联主席符洁超交待随行的工作人员,把当天拍的照片挑两张最好看的放大寄给张老。可以想象,老人家见到这两张照片会怎样高兴,他一定会将这两张照片挂在墙上最显眼的位置——那是他青春时留给他的光荣,是他人生中一段永不磨灭的荣耀。

慰问团在琼海市侨联主席谢是海的陪同下来到吴惠明老人的家。吴老生于1918年,今年已九十有五。听到慰问团要来,他特地赶制了几样海南特色糕点,还冲上咖啡,准备迎接慰问团。吴老身着橙色的唐装,在院子里等候。

陈立人先生和吴老亲切握手,然后把吴老扶着,请他在沙发上坐着。陈立人先生向老人赠送了新年慰问红包,两人亲切地攀谈起来。

陈嘉庚纪念馆刘晓斌副馆长眼尖,他发现吴老脚上蹬着一双棕色的、非常厚实的皮鞋。看那样子,这双皮鞋有年头了,也一定有一番不平常的来历。经问才知道,吴老脚上的这双鞋是吴老从南侨机工复员后,被派去给盟军服务时穿的鞋子。这双鞋子,吴老珍藏了半个多世纪,平时他决计不穿,只有在非常特殊而隆重的场合,他才会穿着它。从吴老穿着这身最高规格的礼服,就能看出他把这次会见慰问当成是他人生中的一大盛事。

吴老虽年近百岁,但鹤发童颜,中气十足;他乐观豁达,谈笑风生。虽然一生坎坷,但他笑傲传奇人生。他说:“我一生蹲过几次牢。年青时在新加坡,因思想激进,坐过新加坡的牢;后来坐过国民党的牢房;解放后,我又坐过共产党的牢。”历史铸就的误会常使人欲哭无泪,欲笑无声。值得庆幸的是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历史误会已成过去,希望它永远成为历史,成为警示后人的长鸣警世钟。

祝健在的南侨机工老人们健康长寿,愿他们的后裔幸福安康!愿祖国日益强大,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陈立人先生代表慰问团向吴惠明老人赠送红包拜会程龙庆老人

陈立人先生与张修隆老人慰问问团与张修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