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蔡继琨的音乐人生

任镜波

     陈嘉庚先生生前赞扬人,常常用这个人是“天生的”的三个字来比喻。我觉得蔡继琨先生一生对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的热爱,也可以用“天生的”三个字来形容,他在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领域所做出的成绩和贡献,以及他的高尚的为人品格,都值得我们深深地景仰。

 

他在集美学校选择了音乐

蔡继琨的祖上原籍是晋江,在他的曾祖父蔡德芳这一辈时,举家从台湾迁回福建,以后就世居在泉州古城西街。蔡氏是当时泉州的十大姓氏之一,所以西街的街坊们常常亲切地跟蔡家人开玩笑说:“你们是台湾蔡!”

1921年的中秋节,蔡继琨就在这里的蔡家大院出生。

蔡继琨的曾祖父蔡德芳是清朝同治年间的进士,祖父蔡榖元和叔祖父蔡谷仁是光绪年间的拔贡,叔父蔡玑是宣统年间的拔贡,因此他们家享有“兄弟拔贡”、“父子拔贡”的荣耀。他的父亲蔡实海,幼承庭训,是当地闻名的才子。母亲洪水镜,是同安马巷人,也是名门之女,知书达理。蔡继琨出身于这样的书香门第,上天自然少不了赋予他天才的基因。他从小就会吟诗作对,而且对许许多多的闽南音乐、闽南语歌曲,一听就会,因此,大人们总夸他是“天才”。可惜蔡继琨两岁丧父,他的母亲要抚养五个子女,还要处理家族中的事务,不堪重负,就把子女托付给其弟洪经樵负责照管。洪经樵是集美学校的教师,不仅有文化,还深谙管教之道。为了让子女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培养,蔡继琨的母亲后来索性把家迁到集美。就这样,从少年时代起,蔡继琨就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里读书、成长。

蔡继琨从集美小学毕业后,先念集美中学,后来又升入集美水产航海,读了一个学期又转到商科,最后又转到集美高级师范。每每回忆起在集美读书的经历时,蔡继琨都会十分开怀地笑称自己是集美学校的“留学生”。之所以开怀,是因为他最终转入集美高师音乐专业学习,音乐专业是他打心眼里喜欢的专业,他从小就盼望着能与音乐结缘。蔡继琨进入高师音乐专业后,如鱼得水,格外用功。一年下来,他不仅学业优秀,还当上了学生铜管乐队的队长。他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一片爱国心》,一举而轰动全校,老师、同学们从此都对他刮目相看。

1932年,蔡继琨从集美高师毕业。毕业前,他参加全省会考获得第一名,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因此,他毕业后便被学校留下担任校管乐队的教练。那时候,他经常一身正装,高大、英俊、潇洒,是教师中最帅气的一个,许多女生从他身边走过,也免不了回头注目。

蔡继琨留校任教不到一年,考上了福建省公派到德国的留学生。他母亲觉得去德国太远了,不放心。于是,这个每天早起都要给母亲泡杯茶的大孝子,就去向政府申请,终于被改派到日本留学。

 

获得国际交响乐曲公募首奖

1933年,蔡继琨从厦门乘船到上海,再乘船到日本长崎,然后搭火车到了东京。他在东京帝国音乐学院,师从大木正夫、铃木镇一教授,学习作曲与指挥。在那里,他结识了著名的指挥家约瑟夫•罗秦史督克、保罗•万戈登和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车尔湼普里。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蔡继琨终身受益。

3年后,国际作曲家协会在日本举办“现代交响乐曲作品”比赛。他跃跃欲试,凭着自己的天才与灵感,创作了一部管弦乐曲《浔江渔火》参加比赛。几经角逐,这部中西合璧、独具一格的交响乐曲,终于获得“国际作曲家协会交响乐曲公募首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国际交响乐曲作曲奖,在日本、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一时名声大噪,好评如潮。当时,中国驻日大使、后来曾担任中华民国政府总理的许世英,还专门在大使馆为他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祝贺会。

蔡继琨这部成名作的部分草稿,现今已珍藏在“蔡继琨教授纪念馆”里。许多参观者看了都大为惊叹。一个24岁的年轻人,第一部作品就能获得国际大奖,并打破了中国人在这方面的零纪录,这真是音乐界的一个奇迹。

据统计,他毕生创作的清唱剧、管弦乐曲、管乐曲、合唱曲、群众歌曲、钢琴曲、独唱曲,约有200首之多。

 

毅然回国走音乐报国的道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军民奋起抵抗。这时的蔡继琨,已无心继续留在日本深造下去。他想起祖辈当年曾因日本占领台湾而举家迁回故里的壮举,更加认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于是,他不顾校方、学友的劝阻和挽留,毅然回国,以他的音乐才能来担当责任,报效国家。

他一回国,就向省政府建议,并很快倡办了福建省音乐师资训练班,由他担任班主任。后来,时局更加紧张。他又向省政府建议,从音乐师资训练班中挑选了26名学员,成立了“福建省战地歌咏团”,由他担任团长,到抗日前线开展宣传和慰问军民的活动。1938年6月,他率领歌咏团从福州徒步出发,沿途经长乐、福清、涵江、莆田、仙游、惠安、泉州、南安、同安、漳州等地,最后到达集美。他们每到一地,就深入民众和军队,进行慰问演出。他带头和团员们一起轮流买菜做饭,不麻烦民众。他们天天吃的是糙米饭、蕃薯干,佐饭的是盐巴和黄豆芽,生活十分艰苦。在这样流动、艰苦的环境中,蔡继琨还创作了《保卫大福建》、《抗战歌》、《我是中国人》等十几首歌曲。

1938年10月,蔡继琨又接到省政府的命令,要他在“战地歌咏团”的基础上组䢖“福建省政府南洋侨胞慰问团”,由他担任团长,准备出访东南亚。1937年,省政府组织过一次“赴南洋出访团”,那次是由闽籍海军宿将萨镇冰担任团长。这次出访由他担任团长,可见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他人品、能力的认可和信任。为了提高他的身份,省政府主席陈仪还任命他为福建省政府参议。当时他才26岁,在省政府的参议中是最年青的。

1939年年3月24日,他率领“福建省政府南洋侨胞慰问团”一行28人到达马尼拉。菲律宾的华侨中有百分之八十是福建人,其中晉江人占三分之二,蔡继琨的三叔公就是马尼拉济阳柯蔡公所的主要执委之一。因此,他们到菲律宾自然备受当地华侨的欢迎。在马尼拉,他们举行了两次“抗战宣传大会”,公演了《黄金台》、《夜光杯》、《回头》、《皇军的"恩赐"》、《凤凰城》、《雷雨》、《东北的一角》、《鹭江血》、《血祭》、《前夜》、《卢沟桥之战》、《两颗笑弹》等抗战歌剧。每场演出,观众趋之若鹜,座无虚席,场面十分火爆。深受感染的人们慷慨解囊,踊跃支持祖国抗战。慰问国还在菲律宾的许多地方,举办了“福䢖省情照片展览会”,并在KZIB播音台作演播。蔡继琨还拜访了马尼拉市市长、美国驻菲大使和菲律宾中菲国民协会、菲律宾中华总商会、旅菲集美学村同乡会等政要和主要社团。这次出访,蔡继琨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也给菲律宾的华社和华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创办福建音专荣膺首任校长

1939年7月,他率领慰问团从菲律宾回到国内时,省政府已经内迁永安,他便到永安继续办第二期音乐师资训练班,仍然当班主任。此时,他又向省政府提出了创办音乐专科学校的建议。省政府批准了他的䢖议,由他负责筹办。9个月后,他被任命为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当时他才28岁,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年轻的一位大学校长。

他亲自筹建校舍。物色校址、参与设计、选购䢖材、组织施工,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在永安城外燕溪河畔的吉山,建起了几幢简式的小洋房,作为音专的礼堂、教室、图书馆、乐器室、学生宿舍、教师住所、膳厅。四周绿树成荫,环境优雅幽静,在抗战时期能有这样的办学环境,是非常难得的。

他学习陈嘉庚,重视礼聘名师。他请留学法国的李树化当教务主任。李树化曾任过国立北京艺专音乐系和国立杭州艺专音乐系的系主任。这样一位资深的系主任能到初办的福建音专执掌教务,完全是被蔡继琨的精诚所感动。后来,蔡继琨又请到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乐风》月刋的主编缪天瑞当教务长。通过缪天瑞,他又先后在省外聘请了顾西林、顾宗朋、刘天浪、章彦、黄飞立等一批富有专长的教师来任教。集美校友、著名画家谢投八,当时也被聘到学校担任秘书兼附中图画劳作进修班的班主任。他还冒险到当时已经成为孤岛的上海,邀请了教钢琴和音乐理论的奥地利人马古士、教小提琴的保加利亚人尼哥罗夫、教大提琴的德国人曼杰克和教钢琴的曼杰克夫人,以及乐技制造技师王定安等十多人。蔡继琨的夫人叶葆懿,也是富有教学经验的声乐教师。有了这样一批知识渊愽、技艺精湛的师资,蔡继琨很快就把音专的本科、专修科、选科三种学制的各种专业,办得有声有色。1942年8月,这所音专便由省立改为国立。

蔡夫人叶葆懿,是集美学校早期幼稚师范的校花,比蔡継琨小3岁。1934年,她从集美幼稚师范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师从俄籍教授马森,主修声乐。她从杭州艺专毕业后,仍然跟马森教授专攻声乐。她在福建音专担任声乐组主任兼音乐师资训练班主任。蔡继琨和她琴瑟和鸣35载,是蔡继琨筹办音专的得力助手。

1940年,陈嘉庚率团回国慰劳,到了永安,听说福建音专的校长是集美学校的校友,便特意到学校参观。他对蔡继琨的办学精神连声称赞,当场决定先把集美学校的4台钢琴调拨给福建音专。

蔡继琨认为,福建音专生在抗战,应该为抗战服务。在他的倡导下,音专的师生积极排练宣传抗日的节目,定期在永安中山纪念堂举行公演。这不仅丰富了永安社会的文化生活,而且激发了军民的爱国热情。1941年1月 26日(旧历除夕),蔡继琨带领福建音专巡回演奏团,一行60多人,从永安前往福州,开始了历时一个月的全省巡回演出。演出的诗剧大合唱《悲壮的别离》、《佛门动员》、《招魂曲》等节目,都是蔡继琨作曲、指挥和由他的妻子叶葆懿主唱的。他们在十几个县连续演出了27场,而且场场爆满。在福州演出时,仅容几百人的礼堂却挤进了上千人的观众。从此,福建音专闻名全省。

1942年7月26日,蔡继琨辞去福建音专校长的职务。不久,他便赴重庆履新。蔡继琨在福建音专的时间虽然只有两年半,但是他是这所学校的创办人,更是这所学校的灵魂和精神象征。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蔡继琨,当时根本不会办这所学校,更不会有基础这样好的学校。蔡继琨从1937年创办中小学音乐师资训练班,到1942年离开福建音专的4年多,共为福建培奍了312名的中小学音乐、图画劳作教师和社会音乐指导员。据了解,福建音专先后办了10年,到1950年,被并入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即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待续)

蔡继琨参加日本投降仪式,时为少将蔡继琨铜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