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树高千尺离不开根

——迎接集美学校百年华诞

•本刊编辑部
今年是公元2013年。一百年前,在今日名闻遐迩的集美学校所在的闽海之滨,破天荒地响起了一记回响百年、千年的钟声。这钟声是闽南新式教育交响乐序曲的第一个音符,是文明、进步曙光到来之前的晨钟。自此,在集美这方神奇的土地上,唱晚的渔歌声中,和进了更为高亢、隽永、声震四方的朗朗读书声。这位敲钟人就是时代伟人、集美学校的创办人陈嘉庚。
对于集美学校人说来,1913年是一个非凡的年头。在这一年,陈嘉庚在他的故乡集美创办了一所小学,一所小小的学校,名唤“集美乡立两等小学校”。这所学校是村民办的,所以叫“乡立”,之所以称“两等”,因为,学校只有两个年级——小学四年级和高小一年级。学生也寥寥无几,全校只有135名。但这样的学校,在当时,在当地,方圆几百里是以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这所学校就像一颗嫩苗,在陈嘉庚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过了五年,学校又增加了中学师范,这是今日集美中学和集美大学的胚芽。就在这一年,陈嘉庚兄弟为学校制定了“诚毅”校训,随后又有了校歌。陈嘉庚实业的发达催生了集美学校的发展。在以后的十几年中,在集美这片热土上,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犹如雨后春笋;伴随着小学、中学、师范的创办,水产航海、商科、农林、国学等新学科、新学校相继建立。就像《校歌》唱的那样“师中实小共提倡”, 集美学校已蔚为大观。
这所学校也像星火,它点燃了陈嘉庚火一样的兴学热情。事业的发展使他胸中兴学的烈火越烧越旺。为了照亮别人,他始终燃烧着自己。在这燃烧的烈火中,他也锤炼锻打着自己。他的无私、无畏,奉献和牺牲,他的思想连同他的实践,在燃烧中升华成为与日月同辉的嘉庚精神。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其中包含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多少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和催人奋进的号角战歌,并从中凝炼出多少发人深思、促人猛醒的格言哲理。
抗日战争期间,为逃避日寇的追捕,校主陈嘉庚匿居印尼爪哇三年零八个月。集美学校师生日月想念着校主,但不知校主身在何方。他们凭借着嘉庚精神的力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豪迈地提出“是我们为校主分忧的时候了”。他们排除万难,百折不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硬是把学校办了下来,使学校弦歌不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在百年的前半个世纪,集美学校是在陈嘉庚校主的直接筹划、支撑、关照下发展起来的;在后半个世纪,在没有校主的日子里,嘉庚精神是沐浴莘莘学子成长的阳光,校主留下的遗业,是滋润集美校园里每一片绿叶的雨露甘泉。学校以嘉庚精神立校,以“诚毅”品格树人。一代代集美学子在嘉庚精神的熏陶下,茁壮成长,从南薰楼下出发,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
今年,百年华诞即将来临。一百年前校主陈嘉庚种下的那颗小苗,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他播下的种子,已经长成一片茂密的森林。当时的“两等”学校,如今已是包含各级各类院校的学府,从幼儿园到硕士点、博士点,各层次皆有,门类齐全;学校已从当时的135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生数超过7万;学校已从当时无落脚之地,只得“填池为校”,到十年后的集美学村,发展到现在的“城中有校,校中有城”,还有突破学村地域之限,到杏林、厦门岛内的东渡、翔安落户而蓬勃发展起来的新校区。
树高千尺离不开根。集美学校这颗大树已经很大,很高,还要长得更大,更高,但再大再高也离不开根。这根是共同的,根相连,脉相通。同一林子的棵棵树木,同四季,共晨昏。集美学校各校休戚与共,肩并肩走过了一个世纪,还将携手共进,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