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校友亲属《校友》情

叶光煌

由于工作关系,几年来与集美校友及其亲属有比较多的接触,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发现许多校友亲属对《集美校友》杂志有着深厚的感情,随手记下几个片断与读者一同分享。

2005年秋,我与时任集美大学校长的辜建德教授出访美国、加拿大等地,途经温哥华,特意抽空去参观风景秀丽的维多利亚。在古树参天、鸟语花香的维多利大学校园里,我们拜会了集美校友也是辜校长早期在厦大任教时的学生叶娟娟女士一家。叶女士是维大数学系终身教授,其丈夫也是辜校长的学生,她父母侨居加国,与其同住。在那环境优美的二层楼房里,我们与主人聊了很多,没想到移居国外多年,叶教授的父母对集美学校以及国内的近况非常了解。惊讶之余我问老人家是从哪里得知这么多信息的,老人从茶几下拿出一沓《集美校友》,面带笑容又不无自豪地说,这本杂志就是他们了解国内情况最最直接的来源。老人家告诉我,在国外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集美校友》成了他们生活的必需,他们每期必读,从头到尾,一字不落。

云南省经委副主任王兴宁先生的公子王远是集美校友,2010年从集大诚毅学院毕业。王副主任是我多年的朋友,儿子毕业前夕他因公来了趟厦门,我问他儿子毕业后,《集美校友》还想不想看,他说他太喜欢《校友》了,很希望能继续享受这种待遇。王兴宁副主任是当年送儿子上学入住集大宾馆时偶然看到《集美校友》的,当时他就问我怎么订阅,我说只要你喜欢,我们可以每期按时给你邮寄。就是从那时起,《校友》每期不落地寄送,他也每期不落地看,而且看得相当认真。他说,单位里订阅的报刊杂志不计其数,但他多数不怎么认真地看,惟独钟情《集美校友》,总感觉这本杂志特别亲切,每期都爱不释手。问其原因,他说这不仅仅因为他儿子是集美校友,他有集美情结,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本杂志办得确实有特色,是它让我读懂了陈嘉庚。

今年初,我去了一趟香港,参加在会展中心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教育与职业博览会”,仍旧住在航海老校友江俊波先生开的家庭旅馆里。先生因突发疾病,刚于去年底逝世,江太一如既往地热情接待了我们。江家地处铜锣湾,热闹繁华,交通便利,以前去香港,常常有劳他们帮助解决住宿问题。我们这次一行四人,在先生遗像前敬礼默哀,寄托我们的哀思后,便与江太聊了起来。我试探着问江太,先生不在了,《集美校友》还寄吗,地址和收件人改不改。江太毫不犹豫地说,如果可以,请按以前的做法,地址和姓名不用改,先生虽然不在了,但她对《集美校友》也很有感情,每期必看。她还一再叮嘱,需要多少费用,她会按时支付。其实,先生前几年已先后多次托我转交共计2000多元港币给了杂志社。

最后说说我亲爱的老母亲陈法治。她在世时,可以说得上是《集美校友》最忠实的读者之一。由于工作之便,每期《校友》一出炉,不管工作再忙,我都要第一时间送回去给她老人家。她总是看得很全面,很仔细,很到位,还经常郑重其事地读给视力不佳的老父亲听,就连早期编辑中出现的小小瑕疵,她都能发现并提出建议。我曾经开玩笑地问她,是因为《集美校友》印刷精美,又因我在集美学校工作的缘故才会那么喜欢这本杂志吗,她的回答出乎我意料。她说,我们一大家子中,有六个集美校友,你们都不在身边,《校友》不仅偶尔能让我知道你们的近况,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校友》在身边,我就像看到你们一样。老母亲虽然早已不在人世,但每次拿到新一期的《集美校友》,我都会情不自禁地默念着:妈,新的一期《校友》又出炉了,我从头到尾读一遍给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