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六使“文革”中回乡省亲
陈少斌
1966年夏天,集美乡贤陈六使,在百忙中拨机偕其爱妻蔡氏、七公子永汉一行,怀着对家乡父老的一片深情,携带着款项和物品(如生产用的尼龙丝、生活用品钟标毛巾等),风尘仆仆,自新加坡返抵阔别半个世纪的故土,住入厦门市旅行社。陈六使当时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福建会馆主席、亚洲水火保险和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集友银行董事主席,以及诸多企业公司董事职务。
陈六使回乡时正值“文革”。陈六使从海外入境,面对着诸多奇事,深感不可思议。当他得知已故多年、生前为国家、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校主陈嘉庚也遭受诬陷、诋毁时,他大感意外。令他更想不到的是:回乡后他不仅难以与乡亲们团聚,共叙情谊,促膝谈心,连自己也被红卫兵当作资产阶级人物对待。他带来要赠送乡亲的款、物则被诬为是“资产阶级腐蚀贫下中农的糖衣炮弹”;他儿子穿着牛仔裤在学村乡间行走,裤子被用剪刀裁开,因为那是“封资修的奇装异服”。陈六使在厦门前后逗留13天,目睹耳闻,使他心中惶惶不安。他急急忙忙将部分物品送给近亲,携带款项,悻悻南返。
把爱国华侨当作资产阶级人物对待,在国内外造成极其不良的政治影响。
陈六使此行竟成他与故里亲人的诀别。六年后的1972年9月11日,陈六使无疾而终,与世长辞,享年76岁。
人民政府追授陈六使崇高的荣誉。
1984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委托厦门市人民政府授予“陈六使先生,乐育英才”牌匾和金质奖章。陈六使的三公子陈永琼代表家族领奖并致辞,陈六使的侄儿陈永和、陈永远也在场。陈永琼兄弟亲捧荣匾,在集美众乡亲的簇拥下,护送入陈氏大祠堂悬挂,金质奖章携返南洋珍藏。省政府此举极大地激励了陈六使海外后裔。之后,多位后裔先后回国关心社会教育公益事业。2001年后,新加坡、马来西亚、欧美各地的后裔,每年都相约搭机回梓寻根谒祖,从第二代到第四、五代,每次从20余人逐渐增加至40、50人,规模越来越大。后裔们回国后,先后设立了《集美社陈六使后裔公益基金》、《集美社陈永和基金》、《集美社陈嘉麟奖学基金》等机构,捐款资助集美大学、集美第二小学等教育事业,对集美族属子女奖学等。他们继承先辈爱国爱乡精神,深受师生、村民的欢迎与赞赏。陈六使地下有知,当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