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写在集美学校百年校庆国际室内乐学术交流音乐会之前
◎周宇博

音乐是这样的美好,以至于德国诗人海涅曾感叹:“天上的天使一定都是以音乐为职业的!” 然而在我们所处的社会里,在报纸上,音乐被归入“艺术与娱乐”。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今天本文将要涉及的严肃音乐,就是我从五岁学琴至今,在艺无止境中追求着的,也是音乐学院的学子们刻苦练习的这类音乐,却与娱乐扯不上一丝一毫的关系。确切地说,严肃音乐与大众娱乐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下面请让我通过几件事情来谈谈音乐和音乐的作用。
古希腊文明也许是最早对音乐的作用有所阐述的人类文明之一。他们的表述很有趣:音乐和天文学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天文学是研究永存于外部世界的可见物体的学科,音乐则是研究深藏于内心世界的隐秘情感的学科。音乐总有办法发现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些虽然丰满,却不可见的流动的情感。伟大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形容说:“太空的运动只不过是一首连续的、几个声部的歌曲。它为智力思维所理解,但不为听觉所感受。这音乐,好像通过抑扬顿挫,根据一定的、预先设计的、六个声部的韵律进行,借以在不可计量的时间川流中定出界标。”
还记得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场面吗?当生命只剩下最后几秒钟他们能够呼吸的时间里,四位艺术家选择庄严、宁静地演奏着弦乐四重奏,与这个世界作最后的诀别。法国作曲家梅西安于1940年在遭到德国纳粹逮捕,被关押在集中营时所创作的《时间终结四重奏》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1941年首演时,听众就是当时监狱里的犯人和集中营的看守们。无独有偶,1988年9月23日在奥地利格拉茨一个座落在悬岩上的剧场里,举行了纪念《达豪之歌》50周年演出。这首由幸存者——伟大的美国德裔指挥家赫伯特.齐佩尔写作于恐怖的“达豪”纳粹集中营的混声合唱,乃是一首来自地狱的歌,一首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歌。当时,齐佩尔带领难友们组成了“齐佩尔乐队”,在集中营中一个扩建而尚未使用的厕所里,每周日举行15分钟的“音乐会”。在这短短的15分钟里,人的尊严被音乐重新唤起。在集中营暗无天日的生活中,人们陷入极度绝望的境地,而齐佩尔却坚信音乐的无穷力量,用音乐唤起人们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勇气,而他自己也由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音乐家锤炼成一位英勇的反法西斯战士。尽管纳粹头目宣布:“一切在达豪都是禁止的。”齐佩尔却甘冒生命危险,用音乐点燃难友们心中的熊熊希望之火。
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堪称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传奇, 在世界音乐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当时纳粹包围肖斯塔科维奇的家乡——列宁格勒,近百万人失去生命。对肖斯塔科维奇来说,在这个时刻,还有什么比创作一部音乐作品,更能描述和鼓舞被长期围困、英勇不屈的列宁格勒人呢?当时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作为“防空监视队”的一员战斗在第一线,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他完成了此曲的大部分草稿。为鼓舞人民的斗志,苏军决定在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的列宁格勒就地进行首演。在一片废墟的列宁格勒,在强大炮火换来的短暂宁静间隙,演奏开始了。士兵与人民聆听着广播里传播出来的音乐,这一振奋人的伟大的俄罗斯民族特有的英雄主义情节,除在战时唤起俄国人民的斗志外,也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念和决心,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如果我们或多或少可以了解集中营里面的生活和战争场面,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在能够不忍饥挨饿、不惨遭毒打、受冻受刑就已经万幸的时候,怎么还会让人产生创作、演奏与聆听音乐的冲动?不光是音乐家,在其他领域如诗歌与绘画,艺术家们也是如此地用生命进行着艺术创作。我想,越是在那样降至人性底线的情况下,越是在接近某种特殊本质的时刻,艺术越是显示出其价值,成为生命存在的象征。她充分体现了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点亮心灵的长明灯,成为人们生存的一部分——表现人类至高无上精神的一部分。
不久前网络上流传这样一组令人难忘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手里举着还跳动着鲜活气泡的香槟酒,也许他正为得到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而兴奋,正在纽约的世贸中心顶层庆祝,他面前一定是为他喝彩和为他感到骄傲的亲朋好友们。而就在他的身后,照片中的一个阴暗的角落,一架刚从灰蒙蒙云层里显现出来的飞机,无声无息地冲向他身后的天窗……
我不记得电视机前的我是如何咽下盘中吃了一半的午餐。那几天仿佛时间都凝住了,没有人会为了打发时间而再去看无聊的连续剧,没有人还站在大街上滔滔不绝地闲聊无关紧要的话题。人们都自愿地去买蜡烛与鲜花,人们开始用音乐来表达哀思,先是低声吟唱 “你并不孤独”,然后到响彻云霄的挽手齐唱 “ 正义战胜邪恶”。 全世界的乐团都自发地举行义演活动,在最著名的音乐厅和广场为大家奏响《安魂曲》。在那个时刻,重建家园的是我们的卫士,而使破碎的心灵走出悲痛,重新恢复勇气,相信正义的大任则留给了美好的音乐。
小时候,我开始学习音乐时,用磁带录音机听音乐,后来父亲从苏州为我带回来很多CD。我开始听第一张CD,是在一个夜晚。我怀抱着CD机带着耳机钻进被窝儿里听着,感受到CD开始转动,我满怀期待与充满好奇地去倾听这个小机器里发出来的第一个声响。当时听的第一部作品居然就是后来我才知道的,带给全世界很大反思与影响的电影《辛德勒名单》(由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伊扎克· 帕尔曼演奏) 的配乐主题。无论如何,如果您知道我所说的这首作品,您一定会了解它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令你瞬间敞开心扉,它可以令你肃然起敬,它可以触动你心灵最深处的情愫,激发最真挚的情感,让人瞬间泪流满面。就像古希腊人说过的,音乐唤醒了深藏于我们内心的那些虽然丰富却不可见的情感。语言所不能够表达的情感,却仍然能够通过音乐得到呈现。你能够想象在欣赏《星际大战》、《狮子王》、《心火》、卓别林的默片到《红楼梦》等影视作品的时候,只有对白,而没有音乐的状况吗?在音乐响起的时候,一些情感丰富的观众会感动得不能自已而黯然泪下。很多电影片段亦因经典的电影配乐而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反之,当去掉这些电影配乐,就仿佛玫瑰没有了芬芳,蛋糕没有了香味,人类的反应就会大不相同了。
孔子的孙子子思言:“诚外无物”。从开普勒所讲的六声部的宇宙到音乐厅里飘落在舞台后面的最后一缕余音,都是诚实的存在。艺术家燃烧自己演奏出真挚的心声,需以滴水穿石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nulla dies sine linea——贝多芬语【注】)的艰忍去磨练技巧的完美,彻底的投入,无限的热情和强大的感染力。大歌唱家玛利亚卡拉斯对艺术及爱情毫无保留的奉献,一个音符对她而言,就是生命。对于她所演唱的角色诠释,是将自己完全变成剧中人物,把这样真实强大的情感倾注在歌曲中,加上她充满个人魅力的表演力,使听者无不热泪盈眶。
通过以上几件事情,我开始更加明白海涅对音乐诗一般的描述:“语言停止的地方,音乐开始了”。 这就是严肃音乐。她不是茶余饭后金钱买来的娱乐消遣,她不是歌舞厅里的感官刺激和过度释放,更不是商场门前直冲耳膜、震耳欲聋的喧声造势。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能够激发起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能够触及和揭示心灵最深处的情感,是让人类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泰坦尼克号》沉船前的最后几秒,四位艺术家庄严、宁静地演奏着的弦乐四重奏超越了所有言辞所能表达的境界,奏出了人性、生命的升华。如果说艺术是上苍赐给人类伟大创造力的冠冕,音乐就是这冠冕上的钻石——多么值得我们欲穷一生的精力去追求呵!
【注】涓滴之水终可磨穿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停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实不诬地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nulla dies sine linea。语见贝多芬1799年写在给鲁道夫大公爵编写理论讲义用的一张草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