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互动
◎任镜波
“(我们)收到学校寄来的信,真是喜出望外,立刻告知村上的领导、亲属和乡亲,与他们分享快乐。村委会特地写了感谢信,信中说:我村委会接到宋雷的父亲转告的宋雷获得王景祺先生海上专业助学金的喜讯,我们村委会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向王景祺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欣闻我儿子张聪获得王景祺先生海上专业助学金,我们全家十分高兴和感激。我把信念给张聪80多岁的祖母听,他老人家的眼泪一个劲地往下流。我把信揣在衣兜里,随时让我的亲戚朋友拜读,并把这一消息告诉关心爱护着我们的左右乡邻。他们都为王景祺先生的义举而钦佩。”
“得知我孩子荣获王景祺先生海上专业助学金的消息,我们一家人非常高兴,一种对王景祺先生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3000元对于我们农村人来说,是一个相当‘刺眼’的数字,它几乎等于我们全家人一年的全部收入。王先生的这一善举不仅解决了许多贫困学生的问题,而且也给了我们这些家长很大的宽慰。”
……
这是集美大学海上专业助学金受助学生家长写给资助人王景祺先生的感谢信的摘录。

王景祺先生到厦门,助学金管理小组便把这些信件转给他。第二天,王先生到集美大学,和我谈起他的感受。他住在厦门一家宾馆,夜里在灯下看这些信一直看到深夜,读着那朴实、滚烫、发自肺腑的真诚话语,他的心被一阵阵地激荡着,眼圈一阵阵的发热。
第二天,他和受助的学生见面。一到会场,近百名受助同学用掌声、鲜花欢迎他的到来。主席台上写着“感谢恩人王景祺先生” 的横幅。每次他和学生见面,会场都是这么布置的。他多次说不要称他为“恩人”,但无济于事。而每次见到这个场面,他心里都有抑制不住的激动。
集美大学海上专业助学金始创于2001年。一天,集美大学校董会副主席李尚大先生从印尼给我打电话,通知我:他有一位好朋友从印尼到中国,要到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参观,要我安排接待。这位先生的名字叫王景祺,是印尼的大船王。
我和集大航海学院领导热情地欢迎王景祺先生和太太的到来。王景祺先生身材魁梧,一副大富大贵之相,脸上总挂着亲切而坦诚的笑容,特别有亲和感。此前,他的小弟盛允到航海学院来过,给航海学院赠送了一批航海仪器和计算机等设备。他和太太循着他两位弟弟走过的路线走,看了他小弟赠送的教学设备,问:“有用吗?”当得到肯定回答之后,他满意地频频点头。
王景祺先生和夫人来到李尚大先生委托我负责的李尚大办事处。
“任先生,我们是初次见面,但并不陌生。我常听到李先生说起你。”王景祺先生说,“我能为你们做点什么吗?”
我想:初次见面,友情为重,交个朋友,开口要钱要物,难于启齿。我踌躇起来。
“你说。没关系。给我个机会。”王景祺先生催促道。
“王先生,恕我冒昧。我想请您在航海建立个助学金。”我说。
建立助学金是我多年的想法。我在此时提出设立助学金,还有一层考虑:助学金可多可少,进退自如,双方都不会尴尬。
“助学金?”王景祺先生感到意外,问,“现在还有需要帮助的学生吗?”
我说出自己的想法。一、我是苦出身,是靠助学金上学的。二、陈嘉庚生前一贯关心、照顾贫寒学生。我们应该发扬陈嘉庚先生的传统,资助贫困学生。三、虽然中国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但读海上专业的学生一般家庭经济都比较困难,多数学生来自经济比较不发达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之下。我说:我见到一个蹲在角落里啃馒头的学生,他不上食堂吃饭,因为他只吃馒头,喝喝开水就算一餐。他自尊心强,不愿意让人看见。像这样的学生还不只一两个。
我讲着讲着,看到王景祺先生鼻尖不时抽动着,显然他也动情了——因为他也是苦出身,也有类似的经历。
“好,我们就设立个助学金。你们提个方案。”王景祺先生说。
“我跟航海学院、轮机工程学院的领导商量商量,提个方案,请王先生拍板。”我说。
几天后,一个《关于设立集美大学海上专业助学、奖学金的建议》放到王景祺先生在印尼公司的办公桌上。《建议》提出资助50名经济困难的学生,每生每年3000元,分10个月按月发放,每月300元,每年总金额15万元;另加奖学金5万元,奖励英语和计算机成绩突出的学生。试行1年。定名:集美大学王景祺先生海上专业助学金、奖学金。
王景祺先生如数照批,并在报告上加了一句话:“为了更安全的航行,更清洁的海洋”。
以后,王景祺先生把“集美大学王景祺先生海上专业助学金、奖学金”改为“集美大学王瑞庭海上专业助学、奖学、奖教金”,以纪念他的曾祖父王瑞庭对海运事业所作的贡献。后来,从2004年起,王景祺先生每年资助的金额提高到37.5万元,资助学生99名——王景祺先生把建议的100名改为99名,因为他认为99最大、最吉利;另外,每位从事海上专业教学和教学工作的人员每年教师节和春节发慰问金300元。
经我提议,学校成立了以在职校长为第一召集人的管理小组,并委托钟国平老师负责助学金的具体事务和发放工作。先后担任第一召集人的辜建德、苏文金校长对这项助学金十分重视,有关的活动都亲自参加,也都非常敬重王景祺先生。
王景祺先生非常关心学生。他每年都与受助的同学见面。每次见面,他都深情地勉励同学们,给同学们很大的鼓舞。他非常谦虚地对同学们说:“你们不要谢我,我为你们出的钱很少,国家在你们身上的投入才是最大的,你们应该感谢国家,报答国家。”他总是鼓励同学们要热爱专业,热爱海洋,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005年的一天,他订好去美国参加一次商务峰会的机票,正准备出发,突然收到助学金管理小组的一封信。信转达了2005届受助同学的要求:他们就要毕业离校了,渴望能见自己的恩人王先生一面。他看了信,激动不已,立即派人将直飞美国的机票退了,改道厦门。他专程到集美与同学们见面,第二天才赶到香港转机去美国。同学们的真挚感情感动了王先生,王先生的深情之举也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
王先生每次和同学见面,同学们除了收获感动之外,还受到深深的教益。王先生的讲话,实际、深刻、生动、幽默、感人,同学们都能记住他许多格言式的警句。
他说:现在世界航运形势很好,航运缺少的不是船舶,而是人才。同学们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他对同学们说:我祝贺你们选择了一个好专业,上了一所好学校——集美大学。能考上一所好大学,读一个好专业,就是成功的开始。
有同学问他,在学校他们学习诚毅精神,但社会上到处都是奸诈,他们应该如何应对。王先生告诉同学们:永远坚持诚毅精神,坚持以诚待人。不能因为社会上有奸诈行为,就以奸对奸;对奸诈行为只能提防,不能仿效。
他看到同学写给他的信,很感动;听到同学们表达自己的决心,很欣慰,他说:决心就是承诺。有了承诺,就有为之奋斗的目标。承诺的落实,就是个人财富。
王景祺先生的爱心资助,不仅帮助贫困同学克服生活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同学们关爱社会、关心他人的精神。他们当中有不少同学互让享受助学金的机会,有不少同学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更困难的同学,还有同学学习王景祺先生的榜样,弘扬嘉庚精神,毕业后一有能力就反哺社会。
2006年毕业的轮机管理工程学院学生张维在校学习期间,海上专业助学金帮助他渡过了难关,他对王景祺先生的善举无限敬佩。2005年,他在给王景祺先生的信中写道:“先生崇高品德将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我将鼓励自己像先生一样,做一个有善心的人。”在这封信中,他向王先生作出两点承诺:“一、做一名优秀的国际海员,为中国海员争光;二、工作以后,将先生资助的6000元钱寄给王瑞庭海上专业助学金管理小组,以表达对先生的谢意。”
张维毕业后,工作不到一年,就履行自己对王景祺先生的承诺。
谷纪川出生在河南省临颍县的一个穷困山村,家庭经济困难,哥哥和弟弟都被迫辍学。他考上集美大学后,家里东拼西凑总算让他来到集美大学学习,但他经济仍十分困难。就在这个时候,他得到了王景祺先生的资助。
谷纪川和他的家人对王先生有说不尽的感激。他父亲谷有民两次写信表达对王先生的感谢。2004年,谷纪川在毕业之前,给王景祺先生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大学四年里,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您老无偿地资助了我及和我有同样困难的同学,在您的资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这对我的人生和事业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感谢您。如今,我就要毕业离开母校了,您的关怀、教育之情深深地印在我心中,给了我巨大的精神鼓舞和动力支持,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要做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报答您的关怀和社会教育之情。”
谷纪川牢记父亲的教诲,铭记王景祺先生的恩德,用实际行动践行对王先生的承诺。在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他于2009年5月底给集美校友总会汇来8000元。6000元用于资助轮机工程学院的贫困生,2000元捐集美校友会馆。
2002年,董书增得到从时任福建省省长、集美大学校董会主席习近平手中授予的助学金,他既感激王景祺先生,也感激习主席。日前,他寄来2000元资助集美校友会馆建设。
感恩是集美校友的光荣传统。学会感恩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学会感恩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2002年入学的郭晓春是“王瑞庭海上专业助学金”的受助者。父母都把王先生当成他们家的大恩人,信基督的母亲天天虔诚地为王先生祈祷。他父亲将“祝王景祺先生身体健康”“恭喜发财”等字样贴在果头硕大的青苹果上。成熟后,苹果上便留下了这些祝福的字样。他想把这些苹果送给王景祺先生,但没有送出去。这成了他父母心中的一大遗憾。他们常常对郭晓春说,“孩子,你一定要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做一个有用的航海人才,报答王景祺先生的恩德,一定要把咱家的苹果送给王先生……。”
这些爱心互动的故事,都缘起于集美大学。这所以陈嘉庚精神为校魂的大学,是一座传递爱心、大爱无边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