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一个老班主任的回忆

◎蔡庆禄

1955年,我大学毕业,直接分配到集美中学,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我在学校每年都当班主任,直到退休。最后几年当年段长。我当时认为:能当班主任,是党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这些人可算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培养出来的人,受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思想教育,党要求我们要有阶级觉悟,要热爱祖国,忠于共产党,勇挑重担,绝对服从组织安排。在工作中我们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上“诚毅”校训。

每学期,除了教学计划之外,班主任必须准备书面的班主任工作计划,每月列出活动安排,期末要有书面总结。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年级或校际的班主任经验交流,并已成为学校的制度。

当时的学生大半是侨生或侨属生。侨生不远万里,从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菲律宾,甚至从毛里求斯回国求学。侨属大多来自泉州、晋江、南安、安溪、永春、惠安等地。他们都在校寄宿,因而班主任的工作担子特别重,不但要教书,还要管生活起居。有些家长甚至把自己子女的日常开支都委托老师管理。班主任既当老师,又当家长,从起床、早操、早自修、晚自习、熄灯睡觉都要管理,晚上还要经常到宿舍看学生被子盖好了没有,就像解放军的班、排长一样。学校的学生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初离父母,生活不习惯,不免想家。班主任要找时间跟学生谈话,鼓励他们。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要鼓励他们争取入团;有的要开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成绩;有的要劝导他们多交朋友,融入团体……星期日,班主任要到国内生家里做家访,和家长沟通,帮助他们的子女健康成长。

1957年开始,中央强调向工农兵学习,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下乡或下工厂。下乡时,师生参加春种、夏收,或秋收、秋种;下厂时,师生学翻砂、铸造、钳工、车工等,时间一般为一周,有时两周,甚至一个月。师生们每时每刻都在一起。那时,集美学校兴建海潮发电站,要挖水电沟,高中生轮流参加。他们脚踩海泥,常常被尖利的海蛎壳划破,鲜血直流。1959年,几次强台风来袭,学校组织学生突击队,步行到杏林火车站抢搬面粉。在校的师生,组织纠察队,日夜巡逻,战台风。

在活动中,班主任和学生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对学生也更了解,师生犹如一家。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是班级的大事,有参加比赛的,有当后勤的,有跑宣传报道的,有参加校纠察队的,每个学生都派上任务。运动项目有田径、游泳、跳水、水球、体操,甚至有举重、摔跤,还有多种球类。平时,每班都组织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或者舞蹈队、歌咏队,定期活动。每逢节日每班都会准备节目,举行庆祝活动。侨生最为积极,他们的表演新颖、精彩。

学生活动是否过多、过烦,甚至招来危险?我看不然。当时挖水电沟、战台风、下乡战天斗地,与农民抢种、抢收,也没有发生什么不安全事故。现在,学生这也不参加,那也不安全,听说连长跑也取消了,单、双杠都被收起来了,这样表面看是安全了,可真碰到事可就连自我保护能力都没有了,还谈得上安全吗?

 活动多了,学习是不是就差了呢?我们福建省为保高考红旗,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质量。集美中学是大校,单高三毕业班就有10到12个班,占厦门市的一半。如果集美中学高考成绩不佳,将影响全市水平,所以市教育局每年都派工作组驻校指导,省教育厅厅长也亲临指导。以我教的班级为例,高中4 1组第6班,1958年毕业,98%考上大学,只一位同学因其它原因落第。高中4 3组第5班,1960年毕业,100%考上大学。高中4 4组文科班,当时因全国经济困难,收缩招生,录取率约50%,而我班79%考上大学,有上人大哲学系的,考上厦大的就有10多位。这成绩就是今天看来也很不错吧!

集美中学的学生为什么这么热爱母校,对老师,特别是对班主任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几十年了,每年都有校友回校组织活动,欣逢校庆这么大的节日,回校的校友就更多了。他们中许多人的学识、成就早就超过了老师,但他们依然尊敬老师。正如唐朝韩愈说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不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罢了。他们不远万里回校探望老师,逢年过节,打电话给老师拜年,有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的,更有国内各地的。同学简单的一声问安,让人倍感欣慰。

 那时,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生关系,而是一家人的关系,能不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