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陈嘉庚建筑名称来历及简释

韩  林

给建筑以优美、涵义深刻的名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中国建筑的特色之一。陈嘉庚早期建筑的名字,多取自古代经典,体现了陈嘉庚重视民族文化古为今用的思想,也寄托了他对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有用人才的殷切期望。

本文拟提供陈嘉庚建筑部分名称来源并做简单解释,以减轻同好者翻检之劳,且抛砖以引玉。本人的解释未必正确,但是,名称来源是可靠的。读者也可以结合这些楼名,进一步认识陈嘉庚的教育思想。

三立楼

包括三座楼。立功楼建成于1918年,立德楼、立言楼建成于1920年。 “三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隋、唐间大经学家孔颖达对“三立” 做了比较全面的阐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立功,谓扼恶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犹存。”用今天的的话来说,就是,能创立制度、法律,促使社会进步、安定;将自己的所有(财物、知识、能力、机会等)广泛地不求回报地分给众人,使众人得到需要的帮助。他创立的制度、法律,他做人的准则,能够一代一代传之久远,使无数人受益,即是立德。他能阻止恶势力的发展,平息灾难,稳定局势,即是立功。他的言论,简明扼要地点明做人做事的道理。即使他已离世,他的话依然被广泛传颂,成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即是立言。

尚勇楼、居仁楼、瀹智楼:

这一组建筑在敬贤堂南面。居仁楼建成于1918年。1949年11月11日遭国民党飞机轰炸倒塌。尚勇楼、瀹智楼分别建成于1918年、1926年。1998年,集美小学将其拆除,建运动场。

《论语·阳货》有,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勇,是人们尊崇的美德。孔子认为,勇要以“义”为前提。否则,“贵族”就会为争权夺利祸乱天下;“小民”就会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地位成为盗贼。这个“义” 就是维护社会公德。“义”与“不义”是人面对社会矛盾的选择。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义的标准不同,所“尚”之“勇”也不同;但是,其是非的基本标准在于,是为人还是为己,是为公还是为私。

《庄子·知北游》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至道”,就是达到修养最高境界的途径。老子认为,要想达到这个境界,首先要淡化对物欲的追求,清除堵塞心中的名、利等等杂秽。

清吴汝纶《<天演论>序》中说:“今议者谓西人之学,多吾所未闻;欲瀹民智,莫善于译书。”

“瀹”是疏通。“瀹智”就是疏通智慧通道。古人认为,天生万物都有孔道,以通气息(相当人的血管、气管、神经、经络)。人之智在于心灵通达。心与身体各部分孔窍相通,才能耳聪目明,正确地感知世界,判断是非,有所作为。如果孔窍闭塞,则会昏聩糊涂,对这类病人要用活血、化痰、清淤、通窍之针、药。人的贤愚生来没有太大差别,被视为愚笨的人,往往是幼年缺乏引导,成年后受欲望壅塞。作为学习者要排除干扰进入虚静状态,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作为教育者要善于疏导,使受教者内在的智慧显现、流通。这样,人人都可以成为有道德有知识的人。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正因为如此,到19世纪依然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对世界的发展一无所知。所以,吴汝纶对“瀹智”提出新的观点:“欲瀹民智,莫善于译书”,让国人能读洋人的书,开阔眼界,更新思想,学习先进文化,达到强国目的。

《孟子·尽心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齐国的王子“垫”问孟子,如何做好一个统治者。孟子告诉他,心要守住“仁”,不杀无罪的人,行要符合“义”,不妄取自己不应得的东西。在这里,孟子是回答齐国未来君主之问。对于君主而言,如果对内滥杀,对外发动掠夺战争,就会内忧外患,天怒人怨;所以,他特别强调这两点。而集美楼名“居仁”则不拘于原意,其涵盖则广泛得多。《论语》《孟子》中论述“仁”的地方很多,简单地说,最基本的“仁”,就是与自私自利相反的爱人之心。

二千多年来,圣人贤者无不重视智、仁、勇三者的关系。《礼记·中庸》中说道:“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子曰:“好学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论语·子罕》有,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但是,人即使有了“知、仁、勇”,还应该不断学习。这是为什么呢?《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意思是说,愿意舍己为人但不好学,不认识世界的复杂性,就容易受人欺骗愚弄;爱表现自己的聪明过人而不好学,不能谦虚待人,举止就难免轻浮放荡;爱显示自己的勇敢无所畏惧,就很容易犯上作乱。集美学校的目的已不是培养封建统治的维护者;但是,新中国的建设者依然需要健全的人格。新道德不可能凭空出现,而是基于旧道德的改造。智、仁、勇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孙中山说:“智、仁、勇三者,即军人精神三要素……能发此三种精神,始可以救民,始可以救国”。

以上六座楼,早期都是集美师范、中学校舍。

1913年,陈嘉庚创办新式学校,深感师资不足难以发展。他曾到福州参观省立师范学堂,发现学生多数是城里官僚、富豪子弟。他们到师范只是为混一张文凭(当时认为师范毕业相当中了举人),根本无意从事教育工作,更不可能到农村当“孩子王”。1916年陈嘉庚决定在集美自办师范“冀他日广树师资,以供闽南及南洋初等教育之需要,俾将发展教育,提高民智,改造社会也。”1 这六座楼名,随时在提醒所有教师、学生,集美师范绝不能像省立师范那样,成为个人身份的点缀。“教育非仅读书识字,而尤应养成德性,裨益社会”。2 在立功楼、居仁楼、尚勇楼建成后,陈嘉庚、陈敬贤兄弟为集美学校定校训:“诚毅”;又发表了对海内外华人振聋发聩的演讲:“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3三者结合,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陈嘉庚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和对祖国的赤胆忠心。陈嘉庚本人,就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者,也是发挥“智、仁、勇”精神的最好榜样。

博文楼 、约礼楼:

这两座楼都建成于1920年。博文楼,在三立楼东侧,是图书馆所在地。约礼楼,在博文楼南,建成后曾做为自修室、教室、学生、教员宿舍,1997年拆除。楼名出自《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君子尽量多地学习各种文化典籍,又以“礼”约束自己,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论语·子罕》记载,颜回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意思是,老师善于一步步引导人,用文献充实我的知识,用礼约束我的行动,这更加提高了我学习的兴趣,就是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了。“博文”、“约礼”是知识分子能够增长知识,提高修养,受到尊重,团结众人,建功立业的基础。“博文”强调的是追求知识的开放,无拘无束;“约礼”强调的是在道德修养上的慎独,循规守矩。在集美学校,博文、约礼用于图书馆、自修室和宿舍更是恰如其分。陈嘉庚先生特别重视图书馆的作用。1926年,他致函福建省长萨镇冰,说,图书馆“较诸胶庠讲授,收效尤洪”。4集美图书馆自建立以来一直以“博”为宗旨;不仅有大量中外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书刊,还有当时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派社会主义》等政治理论书籍,既有中共中央的刊物《向导》,也有无政府主义的刊物《民钟》,国家主义派的《醒狮》月刊。集美学校的学生出现很多科学家、航海家、作家、画家、音乐家;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他们都曾在博文楼汲取到适合自己的营养。

尚忠楼、诵诗楼、文学楼、敦书楼:

尚忠楼,建于1921年。“尚”,即尊崇,把它作为人生追求目标,社会提倡的风气。“忠”,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基本道德;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苏洵《嘉佑集·审势》有“夏之尚忠” 夏,是奴隶社会,那时没有成文的礼仪制度,只有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服从;臣对君的绝对服从。论语中有十几处讲到忠。在《论语·里仁》篇,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忠是对人对事无私、诚实、尽心竭力的态度。在封建社会,特别强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为了实现这一精神,不避艰险,甚至献出自己、全家的生命而不悔。 陈嘉庚提倡的忠,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事业。

诵诗楼,建成于1921年。《论语·季氏》记载孔子对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好《诗》,说话就没有文采,缺乏感人的力量。在《论语·子路》中又有,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人,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可是,让他处理政务,却达不到目的;让他出使别国,不能独立地与对方交涉。这样的人,即使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这句话,是反对读死书,强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敦书楼,建成于1925年。“敦”是厚重、致力于某事而且取得了扎实的成绩的意思。《左传·僖公廿七年》记载,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准备建立三军,以拥护周王的名义争霸中原。赵衰推荐郤縠做元帅。他认为,郤縠“说(悦)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赵衰认为,郤榖自觉地遵从“礼”的要求,爱好雅乐,对《诗经》《尚书》理解透彻,重德义。他能够正确处理好与其它国家的关系,受到百姓的拥护。晋公接受了赵衰的建议。任命郤縠为中军统帅,其弟郤溱佐中军。不幸,郤榖第二年就死了。原来地位较低的先轸继任中军元帅;郗溱依然佐中军。公元前632年,晋国联合宋、齐、秦三国,击败楚国,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郤榖虽然没有立功,但是,先轸一接任就能顺利以弱胜强,正是因为郤榖已经为他训练好一支忠心为国的“德义之师”,并且打好了外交基础。否则,只是因“换帅” 常常引起的权力之争就会大大削弱晋军的战斗力。唐•韩愈诗《酬别留后侍郎》中“为文无出相如右,谋帅难居郤榖前”就是代表后人对郤榖“无名之功”的评价。以“敦书”为楼名,是强调个人文化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文学楼,建成于1925年。《论语·先进》中对孔子十大弟子特长的评价,有“文学,子游、子夏”。意思是,对文献的学习成绩最好的,是子游、子夏,(子游见道南楼)。子夏,卫国人,小孔子45岁。与孔子论诗,独阐精微,经常发表不同于别人的见解。他治学严谨,敢于质疑经史之谬误,以此名重天下。孔门弟子有著作传世者,以子夏最多。汉朝徐防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这里的“发明章句”就是考证每字每句的来历,阐明每一段落的意义。他是儒家学说的传承者,又是法家学说的祖师。李悝、吴起、商鞅等法家名人都受业于子夏。文学楼,是陈嘉庚早期中西合璧建筑中最典型、最精致的一座楼。以“文学”命名,也有以子游、子夏为榜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思。

即温楼、明良楼、允恭楼、崇俭楼、克让楼:

即温楼,建成于1921年。《论语·子张》有“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夏说,君子的容貌,从外表看起来会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使人感到庄重,接近他时觉得和霭,听他说话,又觉得他态度明确,是非分明。

明良楼,建成于1921年。《尚书·益稷》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元首,就是最高领导人。股、肱是大腿和前臂,比喻辅佐元首管理国事的人。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有“明良上下,企及国理。”意思是,一个国家,上有明君,下有良臣,就有希望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允恭楼,建成于1923年。《尚书·尧典》“帝尧……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意思是,帝尧能够诚信、谨慎、尽职尽责,礼让贤德。他的光辉遍照四海之外,天地之间。

崇俭楼,建成于1926年。《老子》第67章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宝”是人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则。《礼记·表记》有,子曰:“恭近礼,俭近仁”。几千年来,“俭”一直是师长对晚辈的基本教育。历来的忠臣也不断对皇帝敲响“俭”的警钟。甘于俭朴的生活,就不会为欲伤身。没有过多的个人欲望,则没有贪心,没有利己害人之心,没有卑躬屈漆之心;这是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的基础。如果弃俭求奢,作为一般人,轻则暴殄天物,混噩一生,重则追名逐利,难免害人害己;作为国君,则必然加重人民负担,发动侵略战争,导致天怒人怨,败国亡身。

隋炀帝骄奢淫逸,好大喜功。萧皇后不能制止,做《述志赋》表明自己的心迹及忧虑。其中就有“愿立志于崇俭,思自竞于诫盈。”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作《帝苑》十二篇以赐太子,其中一篇是《崇俭》。

司马光写给儿子的《训俭示康》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陈嘉庚不但自己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也特别教育学生要俭朴。唐代诗人李商隐《咏史》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任何时候都要铭记于心的。

克让楼,建成于1952年。名称来源见“允恭楼”。

《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即,老师因为具有这五种美德而得到广博的知识和受人景仰。

务本楼:

“务本”,即致力于根本。《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说的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做人的根本。《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盐铁论》“使民务本,不营于末,则无饥寒之累。”这里的“务本”就是指农业。民以食为天。国家各项事业中,最根本的是农业。陈嘉庚认为,“我国素称农业立国,然因科学落后,水利未兴,改良无法,故收获不丰,民生困苦,……余对农科尤为注意”。1925年创办农林部,教室名“务本”。

敦业楼:

   “敦业”即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北宋苏辙《栾城集》第三十卷【廖正乙秘书省正字】“ 敕某:朕登延俊良,策之翰林。尔推言往古,以及当世,挺然不回,朕甚嘉之。东观图书之府,挟册考义游于其间者,皆士之选也。尔往讲习道艺,长育才干,敦业以待举。吾于养士亦厚矣。勉于问学,思所以成之。可。”这是苏辙为皇帝起草的任命某人为翰林院秘书省正字的“告词”(任命书)意思是说,“我(皇帝)从进士中选取最突出的,安排在翰林院。你写的文章由古即今,论及国事,态度明朗,词句铿锵,我非常欣赏。在秘书省的人,都是全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在那里有利于你交流切磋,增长才干。你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就会提升你的职务。我对知识分子是很重视的。希望你努力于学问,有更大的成就。”对于学生来说,“敦业”就是要踏踏实实学好每一门功课,准备将来尽心尽力工作,为改变祖国落后面貌出力。20世纪初,中国不乏“实业救国”的志士仁人,但多重工轻农;即使有少数留洋者学得先进的农业知识,也会因在小农经济的中国难见成效而受漠视。“秘书省正字”待遇很低,只有从九品;但,那是有利学问,前途无量的地方。集美农林部以“敦业”为楼名,是将进农林部与入翰林相提并论,这是颇有深意的。实踏踏实                                        

八音楼:

 该楼1926年落成,为早期集美学校教员住宅,共两排八座。《尚书·尧典》有“八音克谐,无相伦夺。神人以和。” “八音”是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不同材料制作的乐器。不同学科的教员,教授给学生不同的知识。他们就像不同乐器奏出的和谐乐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各学科教师之间,为培养国家有用人才,也要如八音和谐,给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

肃雍楼:

《诗经》有几处“肃雍”;如,《诗·周颂·有瞽》:“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先祖是听。”子夏解释“肃雍”说:“……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与和,何事不行?”肃雍是庄严肃穆整和谐,形容祭祀的气氛和乐声。如果人们互相以“敬”与“和”的态度共事,还有什么事不能成功呢?这是以祭祖音乐的“肃雍”表现家族关系的端庄和睦。《诗·召南·何彼襛矣》:“曷不肃雍,王姬之车。”原指周王女儿(王姬)下嫁诸侯,其车队装饰、仪仗庄重、雍容、安详。历来学者多认为,是赞美王姬不敢依仗自己出身高贵,而对夫家摆出骄傲态度,能谨慎地遵循妇女道德,尊敬丈夫,建立和美的家庭。以后,人们多以“肃雍”为称颂妇德之辞。肃雍楼为教师及眷属住宅楼。用此名称是希望,教师家庭中都能夫妇相敬尊老爱幼,和乐幸福。

葆真、养正、熙春、群乐四座楼组成集美幼稚园建筑群,于1926年竣工。

葆真:

《庄子·田子方》:“……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田子方是魏文侯的老师。他对魏文侯说,自己的老师东郭顺子,为人纯真,有人的形象而具备天的“虚” ,顺应自然而保全本真。天性清净而包容万物。这里的“虚”是说,他无欲望,也无求于人;广纳不同于自己的观点,不肯定或否定什么人,没有忧虑,没有嫉妒,没有骄矜,没有报复心,没有求名逐利心,没有算计别人的心。其实每个人在幼儿时期都是这样“人貌而天的”。这里的“葆”是保持,珍藏的意思。做为幼儿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使他们保持、珍藏那纯洁真诚的心,不要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不要让他们有心理负担。

养正:

涵养正道《易·蒙》有“蒙以养正,圣功也。”孔颖达进一步阐释:“能以蒙昧隐然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社会上人的思想、行为有正有邪。无论是谁,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幼儿懵懂无知,一片空白;“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时就注意给以正确的教育,从小培养诚实、勤劳、俭朴、礼貌、爱学习的好习惯,他们就容易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熙春:

明媚的春天。晋·潘岳《闲居赋》有“凛秋暑推,熙春寒往”。幼稚园要给孩子以和熙温暖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让孩子的性情像明媚的春天。

群乐:

“群乐”一词,出于《晏子》,晏子曰:“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故男不群乐以妨事,女不群乐以妨功.男女群乐者,周觞五献,过之者诛。”这是晏子劝谏齐王不可因忘情于聚众作乐酗酒而疏忽政事。用于幼儿园的名字当然与原文意义不同。这是说要给所有孩子创造同等的欢乐的环境(如果没有幼稚园,穷人、富人、男孩、女孩在家里和社会上的待遇显然不同)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欢乐的童年。

熙春、群乐、葆真、养正,八个字概括了幼儿教育特点。

延平:

作为地名,指今南平市延平区。明朝设延平府,包括南平、顺昌、将乐、沙县、永安、尤溪、大田七县;府治在南平。据杨英撰《从征实录》记载,明永历七年(1653年)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王。1921年,陈嘉庚为集美小学选择新址“……遂相地于寨内社,明季郑成功筑垒以抗清师者也,今城圮而南门完好,颇足以表示我汉族独立之精神,敬保存之,以示后生纪念。”延平楼建成于1922年。在楼前巨石上,陈嘉庚请人刻“延平故垒”四个隶书大字。

南薰:
《孔子家语·辩乐解》有:“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意思是, “和暖的南风吹拂,解除了我的人民的担忧郁闷。”人民为什么担忧郁闷?去年收获的粮食快吃完了;秋收要到八、九月,这几个月吃什么?南风是夏天的风。农历五月夏至,是小麦成熟的季节。如果收成好,就可以接上秋收;如果歉收,这几个月就要饿肚子。明·李一楫编《月令採奇》引《岁时记》有“夏至初二三,米麦贵,上旬米贱,中旬大丰,末旬大歉,米大贵……夏至日南风,大熟”。这不一定科学;但足以见农民在五月那种担忧郁闷和南风带来的喜悦心情。夏季正常的天气是刮南风,如果忽然起了北风,那就是要下雨了。小麦成熟时最怕下雨。所以,南风让人看到“大熟”的希望。据传,舜建都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晋南一带有肥沃的土地生产五谷,千顷盐池有取之不尽的盐用于交换物资。南风吹拂,加速了盐池水分蒸发,让人们的财货(盐)堆成小山。《魏文帝与吴质书》有“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气和暖,众果具繁。” “蕤宾”是朝廷五月祭山川的音乐。“景风”就是南风。南风带来的不仅是麦丰收,盐成山,还有多种瓜果,天气和暖,植物繁茂,动物活跃,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史记·乐书》有:“故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因此,封建社会常有用“南薰”作宫殿名,城南门常名为“南薰”,象征明君治世,社会安定,丰衣足食。由于南风是“生长之音”,故后世又常以“南薰”比喻教育。

用“南薰”做楼名,既是象征新中国欣欣向荣,也是象征学生在和熙的教育环境中天天向上健康成长。

道南: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是孔门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以文学著名。《论语·先进》有“子曰: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有了言偃这个学生,我的学说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又被誉“南方夫子”。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程颐、程颢讲学于洛阳,闽人杨时(龟山)不远千里北上求学,留下“程门立雪”佳话,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杨时学成南归时,程颢目送他出门,说:“吾道南矣””。即,我的学说可以传到南方了。后人的“道南一脉”或“道南学派”之说主要源于此语。

 

命世亭:

汉·李陵《答苏武书》:“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命世之才,指对时代走向有重要意义的杰出人才。鳌园建成之初,命世亭中有十位开国元帅石雕像。建命世亭本意是让人们永记开国元勋,作为展现建国史的突出部分。1961年,陈嘉庚逝世,归葬鳌园中自定的墓穴。从中国传统陵墓布局关系看,“命世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守墓的文臣武将;所以,由陈嘉庚之子带人将亭中石像移至陈嘉庚故居保存。现在有人提出要将这些石像重置亭中,这种意见是不合适的。

鳌园:

鳌园所在地本是一片礁石;涨潮时成了浮出海面小岛,退潮时与大陆相连,像是伸入海中的鳌头。过去,上面有供奉妈祖的“鳌头宫”;1938年被日军炸毁。陈嘉庚1951年开始在此兴建鳌园。鳌园以大量名人题刻及精美石雕、水泥雕塑闻名于世,其内容包罗万象,体现了陈嘉庚“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思想。“鳌园”不仅是以“似鳌头”命名;鳌园门框上雕刻一副对联,道出了“鳌园”更深的含义。

鳌戴定教山尽峙  园居宁与世相望。

“鳌”是传说中的大龟。“戴”是顶在头上。“峙”是固定耸立的状态。

《列子·汤问》记载了一则神话:有五座神山,在渤海之东,漂荡不定。住在山上的仙人感到很不舒服,向上帝诉苦。上帝派了十五只巨鳌,每三只一组,头顶神山,五座神山才得以稳定。

在旧中国,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压榨,内有军阀混战,贪官横行,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陈嘉庚身为侨居海外的商人,却以挽救民族、振兴祖国为己任。他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祖国独立、民主、富强,为保护华侨合法权益,献出全部财产和毕生精力。他的高尚品德和长期与落后、反动势力斗争所形成的威信,对新中国的成立和稳定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陈嘉庚先生为国家振兴奋斗一生,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动摇他坚定的信念。他的精神和功绩,正像那头顶神山的巨鳌。下联“园居宁与世相忘”的“园”不是确指鳌园。从形式上看,是为了与上联构成“藏头”,点出园名;从意义上看,是指陈嘉庚回乡定居。“宁”在这里与反问句,意思是,园居难道就与世相忘了吗?没有!晋·陶渊明有《归田园居》诗,后世即以“园居”代表闲适、安逸、不问政治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侨联主席等职务。毛主席希望他留在北京工作。他婉言辞谢,回到集美。与坐在国家机关办公室相比,他回到家乡就可称“园居”了。但是“园居”并没有使他放弃社会责任。陈嘉庚先生77岁回国定居,至88岁逝世,没有一天是含饴弄孙享清福。他一方面直接策划、指挥、监督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的修复、扩建,一方面参与国家大事的管理研究,直到他重病卧床生命垂危时依然操劳不停。诸如接运难侨、台湾回归、总理出访安全以及学校制度、经费开支、厦门供水等问题,他都提出具体意见。

“鳌戴定教山尽峙;园居宁与世相忘。”

这是陈嘉庚先生为了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的写照。

 

注释:

〔1〕〔2〕〔3〕陈碧笙 张毅明 编《陈嘉庚年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20页,42页,22页。

〔4〕《陈嘉庚年谱》51页。庠是商代学校,胶是周代大学,后世以胶庠泛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