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实业兴国”的爱国理念
朱立文 刘淑玮
(一)
秉承“取诸于社会,用诸于社会”宗旨在国内兴办实业,并动员侨胞回国投资。 “实业”泛指农业、工业、商业、交通等等,而“实业兴国”顾名思义,是以发展实业的途径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陈嘉庚先生侨居海外赤诚爱国,除了兴办祖国教育事业,也将发展祖国实业视为自已“尽国民一份子的天职”,回国投资举办工厂企业,则是他“实业兴国”举措之一。例如,1912年他回故乡集美创办制蚝厂,由新加坡购置带回制罐机器及火炉等,并托日本友人雇请熟悉制蚝罐头技师,惟未获成功。又与厦门友人合办股份公司,名曰“大同罐头食品公司”,入股五分之一。(1)虽未能如愿发展,他仍矢志不渝,1923年间曾函请已回国内的胞弟敬贤了解关于在国内设置皮厂事宜。(2);1938~1939年间多次致函陈村牧先生商议筹划在安溪石码等地开发矿产兴办瓦厂、洋灰厂、土炭、铁厂等(3);后1957年,他还在家乡筹建海潮发电站。
陈嘉庚先生还大力动员其他华侨回国投资举办实业,例如,1937年4月,致新加坡南侨殷实商家函,倡建闽南十年计划发动他们投资,涉及矿产、农林、工业、海利、人才诸方面。(4)
他在1949年参加全国政协代表大会致词中,也提及“吸引华侨对祖国工商业的投资”,并作为提案之一,指明:“引致华侨回国投资,协助祖国经济建设,诚为今后急务。”(5);还就引致对象与办法提出建议。在1956年召开全国侨联成立大会上致开幕词中,还赞颂“华侨,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上投资,这也是爱国爱乡的表现。他们的投资,得到国家的辅导和优待,对于国家有利,对于自已也有利。”(6)
(二)
为祖国未来发展工业着想,竭力在海外为祖国培养胶业技术后备人才和向国内传授从业经验,是陈嘉庚先生“实业兴国”爱国理念及其践行又一表现。
正如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应《东方杂志》约写“畏惧失败才是可耻”一文(实业及教育)中提及:“橡皮熟品制造厂之创办,我亦为一种理想之提倡。”、“新加坡为橡皮出产地,且距离我国不远,男女侨胞数十万人,若能设备大规模制造厂,不特可以利益侨众,尤可以为祖国未来工业之引导。”(7)为此,他曾耗资雇用男女工人六千名,分设发售处八十所加以训练。后在其《个人企业追记》中喻为“工厂如师校”,又说:“新加坡系产胶区域,政权虽属英国,所需男女工人概我华侨,对于化验制造各机器可臻完备,出品种类亦多,可以训练职员工人,如师范学校之训练学生,俾将来回国可以发展胶业,愚于个人营业之外,尚抱此种目的,故不惜资本,积极勇进。”(8)
陈嘉庚先生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已从事胶业的经验向国内同胞传教,如1955年11月中旬,他到海南视察垦殖场,则向该场介绍有关植橡胶和经营管理橡胶园的经验。(9);1957年在全国最高国务会议上也讲了化工部和上海制胶厂化验橡胶的事,同年3月14日在全国政协二届三次扩大会议上,还谈了关于橡胶工业原料问题等。(10)
(三)
陈嘉庚先生的“实业兴国”爱国理念,还表现极力强调要实现国家工业化,首要发展重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他热望祖国在人民政府英明的领导下,走工业化道路,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在其回国《沿途观感》文章和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联合各社团欢迎大会讲词中均作反复阐明。他指出:“图国家富强,必须振兴工业。工业最首要者为钢铁。”(11)“欲建设新中国,必须振兴工业,工业如不发达,则殆无建设可言。(12)
他于1950年5 月回国定居,第二月即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在会议发言中也提出:“建设新的中国,首先要发展新的工业,工业首要为钢铁生产,······。一个国家如不能生产钢铁,便无法成为工业国,更无富强而言。”同时联系当时东北钢铁生产和各项建设的成绩,指明我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一定是有希望的。”(13),对祖国的发展前途充满无限的信心。1955年,他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曾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为我国建设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又说:“欲增进地方繁荣,改善人民生活,非发展工业不能达到目的,”(14)
陈嘉庚先生还十分关注祖国交通与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他认为“国家之有铁路,如人身之有血脉,缺乏铁路交通的地方,百业不振,文化落后,正如人身患了麻痹,生活的机能必为损失。”(15),在他眼里,有了现代化的交通,才能促进开发资源,推动祖国经济建设。为了开发福建矿藏,他建议中央修筑福建铁路。他著书《我国‘行’的问题》和《住屋与卫生》关注民生与城市建设现代化,这也是他的实业兴国理念的体现。
(四)
陈嘉庚先生的“实业兴国”爱国理念,还表现他积极主张发展祖国实业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他曾说:“要促进国家工业化,必需大量资金。所以我们政府鼓励大家要增产节约。我们人多,用钱要有计划。不必用的就不用,应该用的才用,这就是节约。”、“不但一切物力财力要节约,即人才的使用也要节约。”(16)
他多次提议建设要节约,反对浪费。1955年,他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严肃揭露了基建建筑费存在浪费的现象。1956年,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对福建发展工业设厂议题发表已见,认为设纺织厂比糖厂更适宜,即更有经济效益。1957年,在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又建议采用厚薄绉胶以节省外汇等。
他还经常对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师生进行节约教育,1955年,在庆祝厦大新校舍落成大会上讲话,曾说:“用克服困难的精神来建设祖国,今天可以省的就应该省,不要浪费一元钱,这才是爱国思想,应该节约、积累资金建设国家工业化。”(17)
总之,陈嘉庚先生的“实业兴国”爱国理念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实践性,意义重大,同时积极践行,很值得我们钦佩与学习。
注释:
(1)、(2)、(8)、陈嘉庚。南侨回忆录(1993年版).第536~537、562、548~549页
(3)、朱立文。陈嘉庚的实业观与实践。见:在缅怀陈嘉庚先生的日子里(朱立文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一书。
(4)、陈嘉庚。陈嘉庚言论集(2004年版)。第70~80页
(5)、(11)、(12)、陈嘉庚。新中国观感集(2004年版)。第159~160、59、34页
(6)、(10)、(13)、(14)、《人民日报》。1956.10.6、1957.3.15、1950.6.25、1955.7.26。
(7)、〈〈东方杂志〉〉1934年4月第31卷第7号。
(9)、陈碧笙、陈毅明。陈嘉庚年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第236页
(15)、陈嘉庚。鹰厦铁路与厦门港口的重要性。厦门日报。1956.12.11。
(16)、王增炳、陈毅明、林鹤龄编纂。陈嘉庚教育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第265~274页
(17)、厦大校史编委会。厦大校史资料。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第162~1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