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先生情系南侨机工
赵宏伟
1937年日寇全面侵略我中华,激起了中华儿女誓死保卫国家的斗志,广大的海外华侨,同仇敌忾挥戈上阵,“南侨机工”就是回国抗战华侨群体之一。“南侨机工”的全称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支援抗战的华侨汽车司机与修理技术人员的通称。1938年10月,中国东南的海陆交通均被日军切断,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当时国内急需大量技术娴熟的汽车司机与修理工,为了保证这条交通大动脉畅通无阻,1938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致电“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请求代为招募华侨机工回国,以解燃眉之急。1939年2月7日,以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为首的南侨总会急祖国之所急,向全体南洋华侨发布通告,陈嘉庚先生号召南洋全体侨胞:“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籍吾人之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得籍吾人之物力,一报九世之深仇…,号召年轻的华侨机工回国服务,拯救生死存亡的中华民族。”通告发布后,仅短短半年,南洋各地应征机工前后共有9批3200多名20至40岁以下的机工回国服务,抗击日寇保家卫国。而不能回国参战的南洋各界华侨在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纷纷捐款捐物购买飞机、汽车支援祖国抗战。南侨机工这支抗日战线的特种兵,是受过军训、穿军装而无军衔、佩戴着南侨机工回国服务荣誉纪念章的运输兵,他们怀着儿女对祖国的崇敬热爱和誓死保卫的赤子之情,带着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和华侨父老的叮咛与嘱托,驾驶着南洋华侨和世界各同盟国捐赠的汽车,满载着世界各国的援华物资和军火,义无反顾、冲锋陷阵开赴祖国最需要的抗日战场,无论隶属于国民党、共产党还是盟军,他们都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的听从祖国召唤。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是海外儿女与祖国母亲血脉相连的情意。就像南侨机工白雪娇,临行时留下的家书所言:“亲爱的父母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未卜安危,但是,在祖国危难的时刻,正是青年奋发效力的时机。……自己能替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生无负于祖国!”看似平凡的语言,却表达了所有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心声。
陈嘉庚先生在《南侨回忆录》一书中写道:“有一修机工在洋十年,每月收入坡币200余元,自甘牺牲,并招同伴十余人,带其全副机器前往。”为了回国抗日,他们有的舍弃优厚的待遇,有的惜别新婚的妻子,有的虚报年龄,有的女扮男装。他们当中,无论普通司机、修理工,还是富家子弟、工程师、大学生,均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勇赴国难。3200多名南侨机工就这样一批又一批怀着保家卫国之志,前仆后继默默地战斗在滇缅公路上。工作中他们面对四道鬼门关,第一关是险路险情关。滇缅公路蜿蜒在横断山脉纵谷区,海拔500至3000多米,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险谷、深流,令人惊心动魄,满载军火物资的卡车行驶在如此险峻的路上,稍一不慎,便车毁人亡;第二关是雨水泥泞关。由于滇缅公路系突击建成,坑坑凹凹,雨季行车,满路泥泞,寸步难行;第三关是瘴疟疾病关。滇西至缅北一带,是世界上有名的“烟瘴之地”,蚊虫猖獗,瘴疟流行,一旦被染,性命难保;第四关是日机轰炸关。为了切断这条交通线,日寇飞机经常进行轰炸偷袭。勇敢坚强的南侨机工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栉风沐雨,筚路蓝缕,披星戴月,砥砺前行,被称为“粉碎敌人封锁战略的急先锋”。滇缅公路这一抗战岁月中唯一的国际通道,正是因为有南侨机工这样的英雄群体英勇牺牲、顽强拼搏的壮举,才保证了这条的抗战“输血管”和“生命线”的畅通。
南侨机工在陈嘉庚先生领导的南侨总会的统一招募组织下,先后九批大规模的回国参战,时任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日理万机,但他对每位南侨机工回国参战事宜都事无巨细的妥善安排。如:
1939年3月12日,陈嘉庚先生亲笔致函昆明西南运输处,介绍机工王亚龙、王文松等回国参加抗战;3月13日又亲笔致函介绍机工许志光回国服务。1939年4月13日,关于招募的四批机工,由仰入滇事宜手书宋子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主任)函,叮嘱各项事宜;1939年7、8两个月间,嘉庚先生四次致函宋子良,内容为介绍第八批机工回国服务函;砂朥越美里坡筹赈会关于资送机工回国事宜函;关于征募第九批南侨机工经过的情形函等;1939年11月19日,陈嘉庚先生为南侨机工重庆队发去请命函;为完成集训的机工参战请命。
陈嘉庚先生从始到终关怀牵挂着南侨机工,从第一批机工回国参战,就派刘牡丹到滇缅公路调查考察,后又任命庄明理为南侨总会常驻滇缅公路代表,为南侨机工做坚强的后盾,负责南侨机工的国内外具体事宜。尽管这样他仍然亲力亲为,为每一位求助的机工排忧解难、问寒问暖。1940年1月23日,陈嘉庚先生为生病的机工南返治疗请假亲自致函宋子良;1940年2月9日,陈嘉庚先生为南侨机工的寒衣问题致函宋子良。
1940年3月,陈嘉庚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携带大批慰问品回国慰劳抗日军民,专程前往滇缅公路慰问南侨机工,与机工风餐露宿同吃同住,赠送每位机工一块毛毯和各种日用品,使战火岁月中艰难抗日的全体南侨机工热情高涨。他在西南运输处重庆分处举行的欢迎慰问团大会上发表讲话,进一步阐明华侨机工的光荣使命,并向国民政府提出要关心机工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要求。
抗战胜利后,陈嘉庚先生亲自致函国民政府,敦促为南侨机工南返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并亲自给华侨谈判代表写信商量对策。在陈嘉庚先生以及潘国渠、庄明理等的多方努力下,1946年10月至11月29日,南侨机工与眷属共千人分三批返回东南亚。而留在国内的一千多名机工,多数因失业生活困难。昆明的南侨机工联名给陈嘉庚先生写信反映情况。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副主席的陈嘉庚收到信后,立即指示云南政府:“任何单位需要司机,首先要录用南侨机工。”1955年,陈嘉庚到云南、贵州视察时,亲切看望了居留在祖国的南侨机工,看到机工安居乐业,倍感欣慰。
陈嘉庚先生为民请命、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所有的南侨机工为之感动。嘉庚先生儿子陈共存、孙子陈立人等继承陈嘉庚先生的遗志,多次前往云南、贵州、四川、海南等地看望慰问当年的南侨机工,许多机工老人在讲述当年应征的过程时,仍然神采飞扬,十分自豪地说自己是“响应南侨总会陈嘉庚先生的号召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1987年陈共存先生资助学者林少川沿着滇缅公路及天涯海角考察南侨机工的史迹,出版了《陈嘉庚与南侨机工》。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赤子功勋,光昭日月的南侨机工,他们回国抗战的伟大壮举永载史册。1979年中共广东省国营华侨茶场委员会,代表国家和人民为李月美同志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文革被冤枉的所有南侨机工也全部恢复名誉。之后,南侨机工及后裔曾两次组团访问陈嘉庚的故乡——集美,拜谒陈嘉庚陵墓并参观华侨博物院,受到热烈的欢迎。
陈嘉庚先生与南侨机工在抗日战争建立的丰功伟绩,绝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逊色,永远值得我们缅怀与纪念。他们的功勋和精神,不仅镌刻在一座座纪念碑上,更长驻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参考书目:
《南侨回忆录》陈嘉庚著
《陈嘉庚与南侨机工》林少川著、
《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资料集》陈毅明、李丽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