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先生回国定居后对集美龙舟赛事的贡献
陈俊林
1950年,陈嘉庚先生回集美定居。1951年开始,在他的部署、主持下,以鳌园为中心的风景区开始建设。同时,内池、中池以及外池等这些专门的龙舟竞渡赛场也同期陆续开始修建,将每年端阳节集美学村的龙舟竞赛从东海赛场,引入人工池。此外,多次新造规格统一、专门的龙舟赛事用船——龙舟,规范集美龙舟赛事各项规程,引入南音等赛事其他配套活动,吸收各邻县市的沿海渔民组队参赛等等。陈嘉庚先生为集美龙舟赛事所做的这一系列工作,为日后集美龙舟赛事的不断进步及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这一中国传统端午习俗逐步走向正规化、常态化,直至发展、演变为现今的国际龙舟赛、海峡两岸龙舟赛等国际化赛事做了良好的准备和铺垫工作。同时,也为‘集美龙舟文化’的最终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比赛场地——龙舟池
因集美邻海,因而,最初的集美龙舟赛均在海面进行。在海上竞渡,虽可充分利用天然海域广阔天地,方便拼争,但随时可能遇到不测的大风大浪,既阻碍公平公正竞技的乐趣,且险象环生,危及人身安全。[1]因此,从1951年开始,陈嘉庚在主持建设以鳌园为中心的旅游风景区的同时,选址围海筑堤、精心规划、建造人工龙舟池,以将龙舟赛海面比赛引入人工池,以抑制海上场地之弊端,规范龙舟竞赛活动。
1950年陈嘉庚还在新加坡时,就多次给陈村牧先生写信,开始规划建设新集美学村(包括扩大教育和建造游览区)事宜。在返里前1950年3月21日的信中,具体提出“建设集美海口”工程问题。4月10日的来信又附上“建设集美海口计划”“延平山半月形,……作有石阶,延平山下海边,依半月形,建一游泳池,鳌头宫旧址,建一堂皇人民政府建国纪念碑,南坪筑堤……,续南坪堤岸,沿海边至鱼池西岸按长二千尺加减……。”这就是拟建造现在的鳌园、延平石阶看台、游泳池、中池、龙舟池等风景区的脚本。[2]
1951年,集美首届龙舟大赛由参赛队自备渔船,在集美东海滨举行。
1952年端阳节,内池造好,比赛迁入内池举行。但因内池仅长180米、宽60米左右,比赛受到制约,遂加紧建造与内池比邻的中池。[3]
1953年,中池建成。中池堤岸从石鼓头起,直至后尾山滨海西侧(今道南楼西)。1953、1954年的端阳节龙舟赛均在中池举行。参加活动的人数增多。但又因中池周边不够规范,容量也小,又加紧建造外池。[4]
1955年初,一个从郭厝海滩(今南侨群楼前)至后尾路头(今黎明楼前),长800余米、宽100余米,面积近万平方米的外池建成。池岸周长1700余米,可容纳观众数万人,池内可设龙舟竞赛航道十余条。陈嘉庚先生对龙舟池亲自进行精心设计,在池畔四周筑造了十六座形状各异的星亭。并以池北畔中央的双层“南辉亭”为赛事的主席台,既能指挥活动,又可登高观赏。池畔四周铺以石路,栽种绿树,形成亭台水榭的舒适环境,方便观众蔽荫遮日,吸引四面八方爱好者前来参观盛会。[5]
从这年起,每年端阳节的龙舟比赛就在外池举行,故外池也叫龙舟池,也成为了华夏龙舟文化的第一个规范的龙舟比赛用池。集美因为有这龙舟池而成为日后第一次国际龙舟邀请赛的举办首选地。[6]
比赛用具——龙舟
在创建与扩展龙舟池的同时,陈嘉庚先生还十分注意集美的龙舟设施问题,以体现公平性及安全性。他亲自督工采购大木料、建造龙舟,以把自备参赛渔船改为规格统一的赛船,改变过去以渔船代替龙舟的状况。
1953年端阳节,新造龙船6只,每只港币400元,可坐16人。[7]
1955年,外池建成后,对龙舟的建造又进行了精心设计,使集美的龙舟制造在技木上和艺术性逐步趋向完善。[8]
1957年,又新造龙舟8艘,每艘可乘16人。[9]
经过几度的更新换代,造就了今日可载二十名运动员的雄伟壮观的集美型龙舟,使集美的龙舟设施更趋完善、优美,提高了龙舟竞赛的民族文化氛围。[10]
比赛规程——龙舟竞赛章程
1951年,龙舟赛在东海面举行。全程约一千英尺,单程比赛,妇女队与各队相距50尺,赛船(即小渔船)由大会分配,锣、鼓自备。各队排列起点相距40尺,船首最先抵达终点得奖。分三次,每次取三名,共录取九名。[11]
1953年,嘉庚先生把西方的田径百米比赛的运作办法应用到这年的端午节龙舟赛。十条龙舟各有自已的起点和终点,而各起点和终点都定在同一条直线上;各船都有自已的标志色,各船的起讫点都挂着自己标志色的彩旗,赛船只管向自己的色标向前冲,避免了绕青竿带来的混乱和不公。比赛设有工农男子组、工农女子组、教工男子组、教工女子组,学生男子组、学生女子组。各组先预赛,复赛取前三名,最后进行总决赛。各队赛前在报到点抽签定航道。[12]
1954年,陈嘉庚校主亲书《集美龙舟竞赛小纪》一则,细述恢复与改革龙舟赛活动和计划,他写道“本社每年五月五日仍举行龙船竞赛。因龙船竞赛,实为水上体育运动会,与迷信神权不同。故自去年提倡恢复,在东海边竞赛数次,每次十只船,每船12人,妇女仅一只,学生、工匠及岑郭各姓均参加,对社内人士之身心不无裨补。……”[13]
1956年,经过五届龙舟赛的逐年摸索、不断改进,华夏龙舟文化的第一部龙舟竞赛章程——《一九五六年端阳节龙舟比赛办法》诞生。集美的这一《比赛办法》成为了日后国家制定我国龙舟竞赛章程的蓝本。[14]
比赛策划及宣传——媒体宣传
对于龙舟赛在联系族亲、乡里之间的作用,陈嘉庚也有所意识。因此,为了扩大集美龙舟赛的影响力,吸引更多集美大社以外的组织机构积极参加,因此,每届龙舟赛前,他都通过不同途径和手段,逐渐对其加大宣传推广,增加影响力。
1951年6月9日端阳节的首次集美龙舟赛,是由集美乡人民政府通知的。[15]
1955年端阳节是以集美学校名义于4月3日发出通知给各乡长的。[16]通知发出不久,又以集美学校校董会之名义致函各乡,略述因各乡人民抢救抗旱事忙,多数参赛者均系青年参加抗旱民工,为避免妨碍救灾,决定将龙舟比赛范围缩小,只以集美本乡为限,不请外乡参加。[17]
从1956年开始,每年的端阳节都以陈嘉庚的名义在《厦门日报》等媒介上提前发出启事,邀请各县(郊)、乡、公社发动当地船民、渔民,组织团体参赛。指出“农历五月端阳节,南方各省多有斗龙舟之举,相传系为纪念昔贤屈原投水遗俗,但与民众体育有关,有提倡之必要。”并寄去当年的《端阳节龙舟比赛办法》详列报名手续、比赛规定、程序、奖励办法等。[18]
经过这一系列的宣传工作,集美龙舟赛事一年比一年声势浩大,影响力也逐年增加。不仅参赛队伍、运动员数量不断增加,前来观赛的领导人及观众数也逐年倍增。
1957年的端午龙舟赛,吸引了成群的新闻记者争先恐后的赶来。甚至还被拍成电影记录片。[19]
比赛参赛队多样化
也正因为有了陈嘉庚先生的大力主张、宣传工作,集美龙舟赛从最初的集美大社的角落组队参赛开始,逐渐发展到有妇女、集美学校各校学生、教师、职工,甚至还有从印尼回国的集美侨校学生们;各人民团体、居民、农业社社员、镇机关干部、建筑工场工人、农村人民公社的社员、农民和临近地区的渔民,厦门沿海地区的船工;直至水产大队、运输大队、工业大队、园林管理处、郊委农场、土产出口公司、集美公社妇女大队等等。每年以各种组织名义进行组队参赛,充分体现了全民参与的和谐场面。
比赛奖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龙舟竞赛的奖品也随着经济的好转而发生着变化和改善。
1951年,第一名各奖锦旗一面,队员赠背心、短裤料12套,第二名奖面巾24条、肥皂24块,第三名奖面巾12条、肥皂12块。
1957年,决赛前四名奖锦旗各一面,每组前三名奖锦旗各一面。决赛第一名全队队员背心、短裤、面巾、肥皂各一条(块),第二名全队队员背心、牙刷各一条(支),第三名全队队员面巾、肥皂各一件。[20]
比赛配套活动
因为龙舟赛比赛日大多为端午节或前后,以欢度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为主旨,所以,陈嘉庚先生又在龙舟比赛之余安排其他配套活动,以活跃气氛,增添节日乐趣,使之成为集美龙舟比赛的一大传统及特色之一。
1953年6月15日晚上,比赛结束后,集美各界在集美财经学校礼堂举行文娱晚会,由集美码头工余剧社演出《婚姻自由》。同时在晚会上举行龙舟优胜授奖。[21]
1956年端午节,在新建龙舟池举办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正式的龙舟竞赛。陈嘉庚先生特地安排他创办的社区业余南乐社和芗剧团在比赛间隙为观众们演唱、表演南乐、歌仔戏。同时,为更加活跃气氛,增添节日乐趣,学校委员会又将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具有趣味性、惊险胜、形式活泼的“抓鸭活动”定为集美龙舟竞赛大会的一个重要内容。[22]
1959年,刚从上海学习回厦的福建省航海队赛艇队,在龙舟赛的间隙,进行了单人赛艇、双人赛艇、四人赛艇和八人赛艇等多项精彩的表演,为龙舟竞赛大会增添了光彩。[23]
1960年,在龙舟竞赛的同时,厦门的南乐队、同安芗剧团、集美各学校文艺队和前线公社防保院宣传队、市人民银行文艺队,也到场为观众表演了各种精彩节目。福建省航海俱乐部的快艇、摩托艇选手也在龙舟竞赛间歇时,进行了各种驾驶表演。[24][25]
1961年,福建省航海俱乐部摩托快艇的技巧表演和全国运动会水球第三名福建水球队的水球表演赛为端午龙舟赛增添了无限乐趣。[26]
之后,还有龙舟赛摄影大奖赛、征文比赛……,无不为各届的龙舟赛增添了丰富性和多样性。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很多方面,无不在陈嘉庚先生的安排下,不断得到改善及日益丰富。所有这些都为集美龙舟赛今天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陈嘉庚先生的伟业让无数代后人受益。
[参考文献]:
[1] [2] [7] [9] [11] [13] [15]陈少斌,陈嘉庚引领集美学村水上运动,集美文史资料第12辑,P3-31;
[3] [4] [5] [16] 陈少斌,陈嘉庚引领集美学村水上运动,集美文史资料第12辑,P15;
[6] [12] [14]陈新杰,陈嘉庚——华夏龙舟文化发展的功臣,陈嘉庚研究,2007,P90;
[8] [10] [22]余朝光,陈嘉庚先生与集美龙舟活动,陈嘉庚爱国体育思想,2003,P116;
[17] [18] [20]陈少斌,陈嘉庚引领集美学村水上运动,集美文史资料第12辑,P16;
[19]集美明日大赛龙舟 盛况将被搬上银幕,1957.6.1,厦门日报;
[21]集美端午节龙舟赛盛况空前,从厦门、同安赶过去参观的人达万余人,1953.6.18,厦门日报,P3;
[23]端午佳节集美大赛龙舟 市区居民欢欢喜喜团圆过节,1959.6.11,厦门日报,P1;
[24]今日集美赛龙舟,参加这届龙舟竞赛的有130个代表队,1960.5.29,厦门日报,P1;
[25]万人争看赛龙舟,1960.5.30,厦门日报,P1;
[26]欢度端午佳节 集美举行盛大龙舟竞赛大会,1961.6.18,厦门日报,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