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学校——集美小学
陈新杰
1912年9月,忧国忧民的陈嘉庚先生怀揣报国抱负从新加坡回到故乡。此行他的目的很明确:一是创办新学,提高国民素质;二是创办海蛎罐头厂,改善民生。开办工厂,嘉庚先生已有经验,可要在一个封建落后的小渔村创办新学,则是困难重重。嘉庚先生排除阻力,不懈游说,劝告,终让全渔村认同创办新学,将7间私塾(其中有陈嘉庚1894出资2000银元开办的惕斋义塾)停罢。
1913年农历 一月二十七日(阳历三月四日),集美两等(初等四级、高等一级)小学开办。渔村各房角的少年儿童一百三十五人来到大宗祠,就程度分为五班,开始了新式“读册”生活。新学新规矩,一百三十多个学生经首聘校长洪绍勋和五名教师一周的校规训练,终于安定下来。农历二月初三(阳历三月十日,星期一)集美小学在宗祠前的埕场集会,举行开幕式。在这开学典礼上,校主陈嘉庚亲临致辞。他以自己的经历讲了私塾的弊端和新学的意义,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学有所成,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学校借用大宗祠、诰驿(宗祠的照屋,曾为驿站)、二房角祖厝等地方分散上课。逢春季多雨水,师生教学很不方便,大家请校主建自己的校舍。校主便为此而忙碌。渔村住宅稠密乏地可建,校主先是计划在大宗祠前的高地上建,可族人以碍风水不允许;后又打算在后尾角已倒塌的祖厝废墟地上建,堂亲又以其他借口坚决反对。校主无奈地站在“惕斋”书房大门口,向前方望着,思索着……两次碰壁后,他又一次想到眼前这家父的废花园地,这废花园地建小学校舍确实比宗祠前高地、祖厝废墟地强,然而建好后,如果废园地的共有人相争就难办了,他又一次否决用废花园地。突然他眼睛一亮,废花园前的鱼塘小洲不就是一块现成的空地么?这个小洲填平垫高,便是理想的建校舍之处!于是他便以二千元买下这口鱼塘。农历四月校舍建筑开工。小洲北高南低,校主让工人从洲边四围挖泥,北部填平地面建校舍,南部垫高五六尺作操场,经过三个月的施工,木质新校舍(“可容学生七班及其他应需各室”)落成。9月,集美小学便在新校舍开学了。
在五四运动之前,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女子地位低下,哪里谈得上上学读书,集美小学成了男小。
1916年陈嘉庚的胞弟陈敬贤回集美筹办师范中学,陈嘉庚便把筹办女小的重任交给随同丈夫回乡的弟媳王碧莲女士。王碧莲随夫出洋,见识较广,思想较开明,为了打破封建礼教旧习,她做了很多工作。那时,女子都裹小脚。为了解放女子们的小脚,王碧莲不但反反复复给她们讲道理,还像慈母般把女孩子抱在自己怀里,亲手为她们解开裹脚布。王碧莲以自己的见识和诚心,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障碍,在集美社中树立口碑,也为创办女子学校铺平道路。
时值冬末春初,王碧莲为了招收学生,每天她带着一张小板凳,顶着冷冽的北风或绵绵春雨,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动员适龄女孩上学。为了招收一位女生,她往往要不厌其烦地劝说学生家中的几代人。除了思想问题,还有经济问题,集美大社村民多以讨海为生,大多数家中女孩子以剖海蛎的微薄收入补贴家庭生活,因此很多家长都不肯让女孩子上学。为此,学校特地规定,女生不但免费上学,而且每月发给津贴3元钱。
1917年2月,集美女子小学借“向西书房”做校舍(今集美大社路113号),正式开学,校名定为“私立集美女子两等小学校”,共招收60名女生,初期只设初等两班,校长由当时任集美小学(男小)校长洪应祥兼任。另聘请女教员4位,后又陆续聘请蔡明玉、冯淑清、高淑静、陈延香等为专职教员。数百年来,集美社的女孩子第一次扬眉吐气踏入学校大门,在文化科学的新天地里呼吸清新空气。
1918年11月,洪应祥病故,同安人陈延庭任女小校长。1921年2月陈嘉庚增办女子师范学校,女子小学划作附属小学迁入尚忠楼。1933年集美各师范校整合为一校。1935年2月,女子小学作为就集美师范“第一附小”,男小作为“第二附小”。1936年8月民国省政府通令私立师范学校停办,两附属小学独立,并合并为一校——集美小学。
1921年12月嘉庚校主觉得小学的木质校舍“既碍观瞻又妨管理,乃思有以移之”,便亲自选址、命名,新建小学校舍延平楼。嘉庚校主还撰写《集美小学记》,镌刻石碑立于延平楼前(石碑后被日寇炸毁)。校主手书碑刻《集美小学记》全文:
“余侨商星洲,慨祖国之陵夷,悯故乡之閧斗,以为改进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功。
中华民国元年归里,筹办小学。翌年二月,假集美祠堂为临时校舍,行开幕式。数月,填社西鱼池为校址。迄仲秋,新舍落成,乃移居焉。五年以来,增筑师中校舍于西北隅,彼此逼处,既碍观瞻又妨管理,乃思有以移之。遂相地于寨内社,明季郑成功筑垒以抗清师者也。今城圯而南门完好,颇足表示我汉族独立之精神,敬保存之,以示后生(外注:后人)纪念。全寨周不逾数亩,据闽南大陆南端,临海小岗特起,与鹭屿高崎相犄角,洵一形胜地也。居民数家亦姓陈,开基逾六百年,近更式微,爰购为校址,筑新式校舍,永为集美小学之业。并建百尺钟楼,以为入境标志。
大中华民国十年冬十二月奠基 陈嘉庚撰 ”
1923年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中,集美学校师生1500多人4月16日跨海到厦门市区参加反帝示威大游行,原本没计划让小学生参加,但同学们强烈要求,终获批准。1926年4月厦门市小学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集美小学诞生。同年11月23日鲁迅和林语堂到学校礼堂为教师和中等学校的学生共二千多人讲学。学校开办之初,就定有各种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组织卫生委员会,整治校园环境卫生,取缔小贩,严禁各级儿童任意购买零食。学校高年级同学组织了“护幼队”,专以辅助低年级幼小儿童为职责,如放学后送他们回家等。学校还建立教研机构“小学教育研究会”,出版期刊《初等教育》,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讨,并在集美学校校刊上报道教研活动消息,发表教研论文。学校还出版课外读物《集美儿童》《延平画报》,内容除部分教师幼年生活片段外,纯为儿童作品。在小学生中举行“国语竞胜会”(朗诵比赛)、“幼童勤学会”、“幼童益德会”、“练习社交”(制贺年卡评比),还举办讲故事和烹饪比赛。为“求儿童之手脑并用”,学校课程设有劳作课,并特设一个生产股,负责安排和指导劳作生产事宜。中华民族抗日救亡,学校进行“日本祸害中国”的中心教学,举办“日本劣货展览”;建立儿童救亡会,组织“小先生团”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开展小侦探活动,侦察贩卖日货,散布亡国论调等卖国言行,密告给抗日组织,严防汉奸破坏活动;开展捐献救国金活动,教师节衣缩食,学生节省零花钱,共同为祖国的抗日事业捐款,当时学校公共场所有这样的标语:“多捐一分钱,多增一分救国的力量;多储一分钱,多增加一分打死日本鬼子的力量。”“九一八”事变发生,女子小学一周内募得五百余元,汇给东北抗日军民。1938年1月16、17日两晚,学校在敬贤堂举行抗日宣传游艺大会,演出节目有《民族呼声》、《救亡之歌》、《孩子进行曲》、《谁说我们年纪小》等十多个。集美壮丁队及同安平剧社均到场参加演出。学校还利用寒假组织教师作“抗战春联”运动,书写500余对春联,分赠到集美各农户渔家。延平楼为日寇炮火所毁,学校把乐安小学作为分校,并于1938年5月12日内迁后溪石兜村,8月增设霞店、珩山分校,1940年又增设仑上分校。1940年10月31日,嘉庚校主回到集美,11月1日视察后溪各分校。遵照校主的指示,1941年2月,学校迁回集美,各分校仍续办。学校迁回集美后,借幼儿园校舍上课。1942年夏,同安县23所小学毕业生统考,学校成绩获全县第一名。抗战胜利后,陈嘉庚先生因抗议美国支持蒋介石反共,拒绝美援,延平楼未修复。1953年延平楼修复,学校迁回。1958年,南薰楼东翼楼完工后,东翼楼添作学校教室。1965年集美学村校舍大调整,学校迁至今校址(嘉庚路57号,时含尚勇、瀹智、立功、立德、立言、敬贤等楼)。
学校创办之初学生数135人,翌年春季增至158人,1915年达196人。学生数逐年递增,至1918年起学生数都在200人以上。1922年秋延平楼落成后,学生数达352人,设置11个班。随女小并入1937年,学生数为514人。因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影响,1950年学生数降为348人。1952年学生数增加至570人,1953年学生数601人,至1964年学校有29个班1500名学生。现今学校有27个教学班(含一个特教辅读班),在校生1350人、教职工总数68人。专任教师有64人,其中有省级教学骨干2人,市级学科骨干教师12人。专任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25人,一级教师37人,二级教师2人;其中学历有8人为本科、38人为大专、中专学历18人,大专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的71.9%,专业教师达标率为100%。
学校现今占地面积2596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079平方米,绿化面积8264平方米,学校设备设施达Ⅰ类标准,完全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百年来,学校遵循“诚毅”校训,谨记校主既定的提高国民素质的办学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扬光大优良传统,树立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学校先后被授予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福建省城市示范学校”、“厦门市文明学校”、“厦门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