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芦苇 高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宝贵文化的积累。集美人文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2007年集美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2009年完成了《集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一书。2011年12月,集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正式开放,集中展示了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民间传统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技艺及与上述表现形式密切相关的文化空间六大类别的非遗项目。
截止2011年,集美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项,省级项目名录2项,还有市级项目名录7项,共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12人,形成3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展示区),成立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
国家级项目之答嘴鼓
答嘴鼓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地区和台湾省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闽南民间地方曲艺。它是一种喜剧性的说唱艺术,以二人对口争辩的形式,运用丰富多彩、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俚俗语,以闽南押韵组织“包袱”(即相声艺术产生笑料的特有的结构形式,如学唱、贯口、绕口令、打灯谜、大实话、重复、夸张、扭曲等技法), 类似北方的对口相声。
上世纪中叶,闽南答嘴鼓大师林鹏翔在继承闽南民间文学与地方戏曲插科打诨和“韦登笑科”(爆笑料)的基础上,吸收相声艺术“包袱”和“数来宝”的某些艺术表现手法,大胆革新,在原来拍嘴古中注入新的血液,创造出新的曲艺形式,并正式定名为“答嘴鼓”。主要作品《庆新春》、《唐山过台湾》等在海内外广受欢迎。
国家级项目之闽南童谣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居住地区。闽南童谣大多是历代闽南百姓根据儿童的理解力、心理特点,用闽南方言声调多变而富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而成的。闽南童谣是福建南部老百姓智慧的结晶,是历代老百姓集体创作的成果。
闽南话童谣按内容可分为时政,如《拍日本》;育儿,如《摇啊摇》;游戏,如《拍手歌》;动物,如《小蜜蜂》;植物,如《果子歌》;知识,如《一二三》;民俗,如《围炉过年》;趣味,如《阿不倒》等类。按形式上,有摇篮曲,如《唔唔睏》;叙述式,如《和顺歌》;问答歌,如《草蜢公》;连锁调,如《白鹭鸶》;谜语,如《一点一划长》;绕口令,如《铜钉钉铜版》等形式。按表演形式分,大体有念谣、唱谣、戏谣、舞谣等几种。
省级项目之歌仔说唱

歌仔说唱是流传于厦门、漳州及台湾等地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源自宋元时期。它以闽南民间语汇为歌词,以通俗易懂的闽南民歌、俗谣为曲调,吸取戏曲、南曲、南词的精华,经历代艺人的传唱和创新,而逐步丰富和不断完善起来,成为福建四大曲种之一。歌仔说唱依演唱者所持的不同乐器分为月琴弹唱、大广弦说唱、平鼓唱、荷叶说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其语言生动诙谐、平仄押韵,唱腔或粗犷豪放、雄浑有力,或温文婉约、幽雅纤细。歌仔说唱地方色彩浓厚,深受闽南人民喜爱。
省级项目之灌口凤山大使公信俗

凤山祖庙位于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灌口街北侧的凤山上,始建于明朝天启至崇祯年间(1621—1644),距今约370多年。灌口凤山庙供奉大使公,即四川都江堰二王庙的李二郎。据《同安县志》和《凤山祖庙碑志》载:明末有一西川灌口(今四川灌县)人来深青驿任驿吏,携来故乡二王庙供奉李冰父子的香火、香炉奉祀,后驿吏死于兵燹,镌有“李府清元真君”的香炉被弃置于道,一猎犬将其衔至凤山,卧守不离。乡人十分惊异,于是就筑一小庵,置祀香炉,想不到有求必应。后乡人将小庵改建成庙宇,即凤山庙。香火兴旺使山下形成集市,为纪念来自四川灌口的神,此集市名曰灌口镇。乡人不识“李府清元真君”之像,于是就有神现梦于耆老,曰“明日(三月初七日)有官过此,即予像也。”至期有世职指挥大使过其地,少年美仪容,遂塑像肖之,呼为大使公。大使公信俗节日有两日:一是农历三月初七,即指挥大使神现塑像入庙之日,称年祭;二是五月初四,为大使公诞生的日子。
此外还有市级项目7项,它们是嘉庚瓦制作工艺、集美端午龙舟赛、厦门布袋戏、闽南童玩、集美后溪霞城城隍庙庙会习俗、集美孙厝惠应大师信俗、集美杏滨马銮有应公信俗。其中嘉庚瓦制作工艺、集美端午龙舟赛与陈嘉庚先生直接相关。
闻名遐迩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建筑群以“穿西装,戴斗笠”中西合璧的的建筑风格被誉为“嘉庚风格”建筑,是陈嘉庚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熔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闽南红砖民居,与欧式建筑于一炉创建的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所谓“穿西装”是西式楼身,“戴斗笠”指的是用绿筒瓦覆盖的大屋顶,或用一种特制的橙色瓦片覆盖的斜坡形屋项。因为这种瓦片是陈嘉庚先生改造并生产的,所以名为“嘉庚瓦”。
“嘉庚瓦”是在中国传统的仰合平板瓦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改良瓦。这种瓦类似西方大片型的水泥瓦,有孔,可以挂搭在椽子上,以抗强风。嘉庚瓦以闽南红壤为原料烧制而成,坚固耐用,美观大方,为嘉庚建筑增色不少。
集美端午龙舟赛是集美一项蜚声中外的文娱体育活动。集美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村民热爱海上运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悬艾、插蒲、挂榕枝,同时,在东海边举行划舟比赛,名为“十八龙舟”;在海滨沙滩上,搭戏台演戏,连演三日。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建造龙舟池。之后,每年端午节,集美学村都在龙舟池上举行龙舟赛。本世纪初,集美龙舟赛冠名为“嘉庚杯”、 “敬贤杯”龙舟赛。2006年举办了首届“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2008年,集美龙舟赛升格为国家级赛事,2010年,被国台办确定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重要项目。2011年正式上升为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