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只留清气满乾坤

项南在福建主政期间,非常重视宣传陈嘉庚和维护陈嘉庚的遗业。1983年,他多次来集美学村视察,亲自指导、推动集美学校70周年校庆的筹备工作。他写了两篇纪念陈嘉庚的重要文章,还多次为集美学村的重大活动题词。他与海内外许多著名校友、乡亲都有密切的联系,他是集美师生的良师益友。

最近,大型画册《山水的怀念》出版。贾庆林为画册作了《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序。特转刊于此,以表广大集美校友对项南,这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民公仆的怀念。——编者

贾庆林

项南陪同邓小平视察厦门  项南在书写
项南陪同邓小平视察厦门                                                            项南在书写

项南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但人们始终没有忘记他。在他留下许多业绩的八闽大地,在他晚年倾注最多心血的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以各种方式深切地缅怀他。作为项南同志的老部下、老朋友,当我捧起这部《项南画册》,对他的思念和崇敬之情又涌上心头。

项南同志的一生,与上个世纪祖国的沧桑巨变紧密相连。他1918年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农家,少年时代追随从事地下工作的父亲辗转上海、南京求学。1937年他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经党组织安排,项南同志奔赴苏北抗日根据地,与广大抗日军民一起,向日伪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安徽大学党委书记、共青团华东工委第二副书记、团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1956年当选中共八大代表、1957年当选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当时他还不满40岁,正是风华正茂,可以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的时候,不料却在1958年被错误打成“右倾”,下放劳动。“文革”中,项南再次被打倒关押,但他始终坚持革命信念,从不灰心气馁。从1970年恢复工作到1980年,项南先后担任一机部农机局局长、副部长,农机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我认识了项南同志,并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改革开放之初,中央派项南同志到福建工作,先后担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务书记、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等职。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组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学习、大讨论,旗帜鲜明地清除“左”的影响,平反冤假错案,大胆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干部。他坚决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热情赞扬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富有远见地提出“乡镇企业打头阵”。他坚定地支持为国有企业“松绑放权”,积极倡议并促成把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为特区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他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林业、牧业、渔业、经济作物、外经、轻工、科教和统一祖国的八大基地,积极推动对振兴福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十大基础工程建设,即建设福州和厦门两个海港、两个机场、两套电信,改造鹰厦铁路,建设福厦铁路、漳泉铁路,整治闽江、九龙江,建设沙溪口电站、水口电站等。他重视教育、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尊重知识分子,倡导“以智取胜”。他重视落实华侨政策,善于同港澳台同胞交朋友,促成海外侨胞踊跃来闽投资、办厂、兴学,争相造福桑梓。项南同志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换来了福建改革和发展的累果硕果,赢得了八闽儿女的爱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项南同志退居二线后,又出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他不顾年老体弱,风尘仆仆地奔波于贫困地区,深入调查研究,与当地干部群众商讨脱贫致富之路。积极扶持农村教育事业,努力推进东、西部干部交流,为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项南同志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无论个人境遇如何,始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对人民群众无比热爱。他勤于学习,思想解放,敢为天下先;他勇于创新,实事求是,敢于讲真话;他经常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倾听百姓的呼声;他衣食住行十分简朴,一贯反对特殊化,对亲属子女要求严格,绝不允许假公济私;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始终把党和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从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堪称领导干部的楷模。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项南同志最喜爱的诗句,也是他人格魅力的写照,项南同志的未竞事业,需要我们后人团结拼搏、继续推向前进;项南同志的高风亮节,更需要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我想,怀念项南同志,学习项南同志,意义正在于此。

项南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