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部闽南话字典
廖木能
闽南话是现代汉语的活化石。在我国大陆的闽南地区、潮汕地区、海南部分,闽北及浙南、江西上饶等地,台湾及港澳地区,世界各地有华侨的地方都能听到闽南话。全球讲闽南话的人数达六千万。闽南话不仅是闽南、潮汕地区的主要地方方言,也是台湾及广大华侨与祖国大陆联系的文化纽带。
近年来,福建电视台及泉州电视台多次报道有关发现闽南话字典的新闻,《福建日报》2005年1月11日第五版报道“清代《十五音》再现漳州”的消息。我即寻找我家珍藏的《增补汇音妙悟》即《十五音》。我家珍藏的版本于民国八年(1919年)由上海蒋春记书局印刷,发行于厦门翔文协记书局、新民新记书社及泉州大华公记书社、郁文堂书坊等大书店,可见当时该书在闽南地区供书之广。另一本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厦门廿四崎脚会文书版庄石印重印,这二本工具书都是泉州人“桐地黄澹川鉴定”的,后者是前者的再版。该书前后八年再版,可见该书当时在闽南地区作用之大,销量之多。该书是研究闽南方言演化的重要依据,是“闽南话古音的活化石”。我家所收藏这两本《十五音》是全集,全书约有七八万字;该书完整无缺,是以闽南话为正音。如知道读音不懂得该字的写法就找《十五音》,这与一般字典以字找音刚刚相反。很多常用的字词用闽南话表音常会错念,有了《十五音》就可以正音。如“构建和谐社会”的“谐”字,常被念成“蔼(ai)”或“该(gai)”,闽南话正确发音应为“到”(dao)而不是“掉”(diao)。该书为纠正现代闽南话不正确发音提供正确的发音指导。
《十五音》的八音平仄分明,古汉语、古诗词及古对联的平仄与闽南语密切相关,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鹊楼》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该诗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与闽南话中的平仄完全一致。如以现代汉语中的“白”(bai)与“一”(yi)都是平音,这样这首诗的平仄格律就变了。像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可见闽南话对研究古汉语可提供佐证。
《十五音》以音识字,以五十字母为经,以十五音为纬,以八音为梳栉,俗字土音皆载其中。八音中有声无字用“〇”代之,同音多字以线条隔开。整书编排清楚,内容丰富,在民国初期,乡村私塾老师均以《十五音》为字典,随时查阅。
《十五音》这本闽南方言字典,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也是闽南文化的遗产。该书历史久远,现存世不多,对闽南话研究,乃至中国古代汉语研究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在当今信息化的冲击下,闽南话这无形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被淡化的巨大压力。在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统,成了许多语言学家关心的问题。
我想,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护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对自己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