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杰华:既然信仰了,就要坚持
任镜波
“既然信仰了,就要坚持!”卓杰华这句话朴实无华。他73个春秋的革命生涯,更使这句话成为富有深刻含义的人生格言。

传为佳话的卓家“四轮”
卓杰华是广东大埔西河镇下黄沙村人,1924年10月13日出生。他的家乡是中央苏区县,他的曾祖父是远近闻名的磨刀师傅。他有四兄弟,大哥禹轮、二哥炮轮,他排行第三,原名沪轮,其弟锐轮。四兄弟分别于1938年12月、1938年4月、1938年10月、1949年10月,在不同的地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卓禹轮原任福建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卓炮轮原任国家仪器仪表总局副局长;卓杰华(卓泸轮)原任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卓锐轮原任龙岩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这就是被当地乡亲传为佳话的卓家“四轮”。
一个有73年党龄的老党员的革命路
卓杰华从小就受到在当地担任教师的地下党员的教导,因此在大埔中学念初中的时候,就于1938年10月,由饶练、李隆桔介绍,被吸收为中共党员,时年14岁。1947年他来厦门与闽中地下党接上关系,被作为重新入党。新中国成立后,组织经过严格审查,确认他1938至1947年的这段党龄。他有73年的党龄,也是“古来稀”。
他入党后,一边坚持读书,一边担任党的秘密交通员。他先后就读于广东梅县南华学院、广东省会计处会计人员训练班、广州大学经济系,获得大学本科的学历。通过民国中央财政部高级财务人员的考试后,就在民国广东省政府会计一科谋到一个差事。这时他参加“中共大埔旅穗临时支部”。他来福建,就是接受这个临时支部的派遣,“到福建找机会开展党的工作”的。
1947年,他先到香港,由南方局香港分局宣传部部长饶彰风安排,先乘船到福州,尔后从福州来厦门。他到厦门,正巧在厦门经商的广东人要把广东会馆改建成校园,以筹办粤侨学校,急于聘一位广东籍的校长。他毛遂自荐。他是广东人,又是大学生,很快就被校董会录用,成为该校第一任校长。他从小学办起,第二年便增办初中,第三年又增办高中。学校的教职员全由他负责招聘,他从各个渠道聘请了一批进步、可靠的教师,并在学校里发展党员,没有多久就在学校里成立了有他和袁连寿、苏琳辉、上官世文、张继春、汤懋春、刘维灿、吕碧芳等8个共产党员的中共粤侨党支部,由他担任支部书记。这个支部是厦门解放前唯一一个掌握学校领导权的共产党基层组织。
当时,粤侨学校的教师可以公开在课堂上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战役”,在音乐课堂上也教唱解放区的歌曲,还在图书资料室悄悄传递《华商报》、《大众哲学》、《北方文丛》等进步刊物。集美大学首任党委书记王建立曾对卓杰华说:“我小时候经常躲在粤侨学校的围墙外面听校园里唱解放区的歌,真好听。”当然,那个时候学校里开展这些革命的教育活动,都要派人在学校的四周放哨、巡逻,以防被敌人发现。解放后有人在学校的古井中掏出了大量的报纸、传单,这些都是当时收藏不及,匆忙投到井里的。
1949年8月,国民党调特务头子毛森来厦门当警备司令。毛森一到厦门就疯狂叫嚣:“从事匪谍,不自首检举者,一律枪决!”但是,卓杰华没有被吓倒,也没有退缩。他根据上级的指示,带领党员和周围的群众,大量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10兵团布告》、《给反动敌伪人员的警告信》等传单;在校内外开展募捐,募到大洋300多元和一些贵重药品,送到游击区;在社会上召开小型座谈会,宣传、迎接厦门解放。后来,按上级指示,为了保存实力,他便组织大家分两批投奔游击区。为了做好善后工作,他是最后一个撤离的。
他离开厦门后,就奉命到上杭县参加解放后的接管工作,担任县委书记张招娣的秘书。在上杭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文艺晚会上,他同他的大哥、四弟一起登台合唱祝福的歌曲,一时传为美谈。
集美学校任期最长的校长
厦门解放后,他又回到粤侨学校继续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50年,他奉命筹备厦门巿教育工会,担任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1952年9月,党和政府向学校派干部,他被派到集美学校,先在集美财经、水产航海两校担任10个班级的政治课,教《社会发展史》。第二年起就调到集美水产航海学校,从教导主任、副校长到集美航海学校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以及到后来担任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先后为陈嘉庚创办的航海教育整整奋斗了32年,为社会培养了上万名船员,是集美学校诸多校长中担任校长时间最长的一位,被誉为“弘扬嘉庚精神的好校长”。
集美航海学校素有“航海家摇篮”之称。他到航海学校工作,得从新学习、从头干起。他凭着党性和事业心,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践行陈嘉庚的办学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重视实践环节,重视体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他认为在“海上航行困难很多,要能吃苦,要守纪律,还要团结。”因此,他就在学校里首倡半军事化管理。他爱生如子,尤其关心家庭贫寒的学生。1953年,学校招收了一期五年制工农子弟速成班,有50多人,都是来自各地的高小毕业生,其中还有8名女生。他们年纪小、笫一次远离家门,遇到一些困难就想家、就哭。他要求班主任、科任教师对这个班的学生要特别关心,要加强课外辅导。这个班的学生毕业后都一直怀念他。原福建省水产厅财务处处长叶宗松,至今还十分动容地说:“1954年我在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毕业后,考进上海水产学院。有一次卓校长路过上海,还特意到学校来看我。当时我是穷学生,要请卓校长吃碗面的钱都没有。这件事我一直内疚了一辈子。”
卓杰华担任校长期间,中国航海教育曾几起几落,学校的归属也几经变化。为了使学校能够办下去、能够得到不断发展,他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原集美航海学院党委书记陈泰灿,是他的学生,又同他共事25年。陈泰灿曾同笔者谈过,卓校长做事非常认真执着,事必躬亲。他当校长还一直兼课,教哲学、政治经济学。他是以校为家,劳苦功高。看到学校发展他就高兴。
上世纪“文革”期间,航海学校最先乱起来,一直是厦门的重灾区。他受到严重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还失去了一个为救同学而殇的次女。但是,他对自己的信念没有丝毫动摇。刼后,他积极要求工作,先被分配到厦门师范学校当主要负责人。不到两个月,交通部就派人约他谈话,希望他能重回航校。他二话没说,便立即答应。回到航校,他只是一名领导小组的成员,他顾全大局,尽力把自已分管的后勤、基建工作搞好,并帮助组织、人事部门联系、收回航校原来的教师和工作人员。1978年,学校升格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交通部任命他为学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1980年,为筹备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航海教育60周年,他全力以赴,抓后勤、抓校园建设、抓改善办学条件,还筹划、保证各项活动所需要的经费。他在工作中,宽容在“文革”中整过他的人,善待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志,求大同、存小异。他严格要求自己。1983年,他跟实习船去香港,他的学生朱妈爱来看他,送他一台彩色电视机。回到学校,他便把这台彩电交给电教室使用。为了把后勤搞好,他可以“三顾茅庐”去商调有能力的干部。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女职员,因受株连而被精减,他敢于出具证明,协助组织为这位女职员落实政策。不是以党的事业为生命,经过各种磨练的人,是很难有象他这种超然旷达的心态的。
一位坚定革命者的政治交代
1984年,他光荣离休。离休前,他还积极向有关方面呼吁要把学校升格为学院。离休后,他谢绝了外资企业的高聘,甘为学校、社会奉献余热。他担任离休干部党总支首任书记,继续关心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他率先在学校成立老年体育协会,组织大家开展各种体育活动。1985年,他协助市政协主席施能鹤创办厦门巿老年大学,曾担任主持教务的副校长。在老年大学,他当领导,又做学生,当诗词班的学员。20多年来,他写了 227首呕心之作,先后以《偶得集》、《黄沙集》、《未老集》,分别由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厦门巿老年大学诗词研究会出版。他每次结集出版,教诗词的余元钱老师都为他作序。余老师说:“卓老的诗,纯真、朴实、醇厚。他是涉遍诗坛人未老,且有越发年青之势。”
他在《八十感怀》一诗中,抒发了自己“丹心一片犹存否?八十风霜意未休。”的心志。20多年来,他坚持锻炼。由大女儿慧文陪着,坚持到植物园爬山。他用了5年的时间,奔走呼号,推动闽粤两省的交通部门,为革命老区开辟了一条从福建永定到广东大埔西河的公路。他还帮助家乡修复、新建了多所中、小学的校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正如原集美航海学院退休教师熊特歧在《诗赠卓公杰华校长》中写的:“育李培桃岁月稠,光前裕后美名留。桑榆夕照情犹在,益师良友孺子牛。”他离休后还先后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
他有一个非常幸福、温馨的家。他的老伴周冰玲女士,就是他当年粤侨学校的教师,他们“道路弯弯携手走”,风雨同舟66年。他们的子女詠光、慧文、宇文、幸文都很孝顺,他们也非常疼爱下一代。他的老伴只要身体还好,就亲自下厨做饭,让上班的子女回来吃午歺,共享天伦之乐。2009年,他的孙女卓识从厦门一中毕业,高考理科分数697分,为全市第一,被北京大学录取。两个月后,他的孙女以高校社团活动主持人的身份,主持了中视一台的《动感周末》节目,一家人看后都乐得笑语盈盈。去年7月,他住院,这是他最后一次住院。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在病中于6月30日给孙女贝贝写了一封长迏1300多字的信,信中说,这是“爷爷再一次用笔与你交心”。他在写了自己的身世,写了自己怎样走上革命道路和怎样坚持自己的信念后说:“既然信仰了,就要坚持!”他最后写道:“孩子,永远不要忘记自已亲爱的祖国。这是爷爷含着泪水给你的嘱咐!”笔者读了这封信不禁潸然泪下。这何止是一份亲情的遗嘱,这是一位坚定革命者的政治交代。
2011年10月24日凌晨3时26分,卓杰华同志永远地离开我们了。他一生践行的“既然信仰了,就要坚持”的信条,将成为鼓舞后人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