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 再创辉煌
——泉州集美校友会成立30周年回顾
曾国杰
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是一所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府,其滋培的桃李数以万计,遍布五湖四海。仅泉州地区的集美校友,在七十年代就有数千人。他们感念母校培育之恩,建议组织泉州集美校友会。本人极为赞同。在集美校友总会的指导下,于1982年12月19日,泉州集美校友联络处成立大会假泉州六中隆重举行,与会校友200余人,会上推举廖博厚与曾国杰为正副理事长。是日,母校校友总会的副理事长叶振汉率领老学长多人专程莅临参加盛典。流光易逝,转瞬三十载,虽人世沧桑,但当时之情之景,仍记忆犹新。
“校友会联络处”成立之后,广大校友豪情满怀,为弘扬校主精神,遵循诚毅教导,趁着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建议“联络处”易名为“校友会”,并提议筹建经济实体,开辟水源,以支持校友会发展事业,加强校友之间的凝聚力。经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讨论,权衡利弊,终于统一思想,着手行动。时逢泉州正在兴起手工业,大家认为办来料加工,以手织毛衣最为适宜。于是,一方面联系港商,一方面申请营业执照。筹备就绪,却面临三大难题:一是资金不足,二是人力缺乏,三是厂房无着。经集思广益,初步得到解决。资金向校友筹措;人力由马宝琴、黄允昌、张基柱、王昭德等校友担肩;厂房由曾国杰无偿让出私有一个店面。校友会聘请几位有编织经验的校友子女为骨干。就这样,因陋就简,“泉州集友实业社”正式挂牌开张营业。从接货加工,到成品送货,工人日以继夜地繁忙工作。第一批产品质量,经严格检验,符合港商要求。首次告捷,大家信心更足,干劲更高。仅两年时间,实业社便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为校友会累积了可喜的资金,初步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为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我们又在永春办加工厂,后来,又在市郊、仙游等地设立发货站。产品质量优良,深受各地欢迎。
事业不断发展,流动资金,日积月累,盈余颇丰。我们不仅提前还清债务,而且提高职工福利,并增添一些设备。可以说,从开始“三无”发展到“三有”(即资金、厂房、设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于是,我们先后在市区购买四座楼房,即校友会现有的不动产。
随着国家深化改革开放,我们又创办“泉州集友信用社”,取得了我省首家民营金融业的许可证,于1988年初春正式开业。在营业中,我们千方百计增加积累,节约开支,尽力做到每年给股东20%的红利,得到了股东的信赖。
泉州集美校友会的家业,从赤手空拳到拥有数以百万计,实非易事,其功绩应归功于陈校主艰苦创业精神的盛名,和历届健全的领导班子的悉心策划,和广大校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不辞辛劳,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以及母校校友总会的支持,多级党政的关怀。对此我们深表感激!
现在,泉州集美校友会兴旺发达,校友们意气风发,为开展各项活动提供方便,广大校友踊跃集资兴建一座“泉州集美校友楼”。教育家、书法家、诗人老校友梁披云亲自挥毫题写楼名。窗友情深,饮水思源,尽力资助母校,虽杯水车薪,微不足道,但也表达了校友知恩必报的一片寸草之心。
为遵循校主“办教育公益,为社会服务”的教导,校友会以我母校的声誉,赢得金帝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德文先生的鼎力支持,设立校友子女孙多项奖学金,激励他们奋发学习。奖励金额累计已达40余万元,受奖人数达640多人次。
为弘扬尊师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校友会每年于重阳节为学长举办祝寿宴会,同时举办一年一度校友联谊会,增强窗友情谊。
如今,泉州集美校友会会员已从最初200多人,发展到2200多人。这支含有老中青校友的队伍,是泉州地区富有蓬勃生机,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的群团组织,颇受各界瞩目。
岁月如流,三十春秋。我们已初步获得可喜的成果。对此,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与自豪。我们将永远高举陈校主的旗帜,牢记诚毅校训,再接再厉,开拓进取,为广大校友服务,为母校争光,更上一层楼,再铸新辉煌。
(本文根据老学长曾国杰提供的素材撰写,执笔杨飞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