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难谁搭?
——高甲戏《阿搭嫂》观后
夏 敏
因方言障碍和欣赏习惯,闽南戏我极少观看。厦门金莲陞高甲戏剧团创作演出的《阿搭嫂》的戏票送到手里,看还是不看?心里迟疑了一下。主因是听不懂,看字幕费眼,唱腔不习惯,又不是传统名剧,自然心里会先打折。我多拿的票几乎没能送出去,熟人估计与我观戏心理相仿佛。编剧曾学文我认得,以前看过他写的一些戏文,非常欣赏,觉得该捧他的场,便携家人前往观看。场内观众稀稀拉拉,多半位置空着,这大概是小型地方剧种遭遇到的共同“悲剧”。
在如此尴尬的氛围中,《阿搭嫂》开演了。不料我很快入了戏。故事讲的是,民国初年,好管闲事的阿搭嫂热心行善却连遭别人甚至家人误会,送迷路孩子回家却被视为人贩,救了伤者反成肇事者,自己被押进官府受皮肉之苦不用说,还连累他人。结局是中国观众喜欢的“大团圆”,但从跌宕起伏的叙事背后,从带有现代元素的精彩对白背后,从轻松活泼的喜剧和著名的“傀儡丑”的表演背后,我们分明看到作品对当下道德失范与人情冷漠的深入讽喻。这一幕讲述平民市井的轻喜剧,主题涉入道德批判和良知追问,让人一笑之后留下了绵长而凝重的反思。好作品的价值,在于它的思想,《阿搭嫂》堪称有思想的作品。
虽是小戏,演员阵容却不容小觑。两个主角的扮演者我与他们都有一面之缘。阿搭嫂的扮演者吴晶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曾在市文联同桌吃饭,互递名片,看她的戏,这是头一回。摆摊“代书”的肖秀才扮演者纪亚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闽南戏中著名的“傀儡丑”扮演者,曾见过面,看他的戏,也是头一回。跨行饰演女丑的吴晶晶与演丑负名的纪亚福到了《阿搭嫂》里的联袂,堪称“绝搭”:热心和误会反复交织出现在阿搭嫂和肖秀才身上,被两个闽南戏名角演绎得酣畅淋漓,呼之欲出,他们的眉目流盼,身段扮相,唱腔起伏,令人观后大呼过瘾。二人跻身国家一流演艺人员行列,可谓实至名归。
一直不习惯甚至不喜欢闽南戏的唱腔,看了一晚上的《阿搭嫂》,也没有改变我的看法。长期以来,地方戏的语境属于传统地方,非本土、现代生活和新式观众使地方戏流失观众并身处尴尬,另一方面,地方戏又是超越时空的,我这是指它的艺术性和精神启示,《阿搭嫂》的精神力量不只在于宣扬什么“雷锋精神”,更重要的,它是呼唤和温暖我们昏睡的良知。作品追问你我共同的人性,针砭世态冷漠和明哲保身,充溢着道德失范的忧思和焦虑,那古道热肠、助人为乐的阿搭嫂不正是我们日渐走失的精神象征?作品呼唤的,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应该具备的、历久弥新的永恒的精神价值。
正因为看好这一点,我们可以忽略听不懂的方言,冒着边看字幕边看演出的困窘,走进剧场,继续为每一个艺术上美轮美奂,精神上直指灵魂的地方戏剧佳作而击掌,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