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力作
——蔡永贞校友新作《逰子吟》出版
·葛采

近日,蔡永贞校友的《逰子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集摄影、诗词、书法于一体的力作;全书分三卷,卷一为《神州乡情》,卷二《渔歌海韵》,卷三《美洲掠影》。三卷共收入作者摄影作品520幅。蔡永贞《逰子吟》中得作品,每幅都是精品,从选材到用光,从角度到剪裁,无不凝聚着作者良苦的用心和巧妙的构思,都具艺术价值。更可贵的是作者为每幅作品都配上亲作的诗或词,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为难得的是,这些诗词都由作者亲自书写成书法作品,影诗书三者合一,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前所未见,堪称一绝。

蔡永贞1936年出生于福建惠安崇武,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毕业生。1954年走出校门后,长期从事海洋渔业资源调研与开发,航迹遍布祖国南海、东海、黄海;他当过船长,耕风犁浪,科研成果甚丰,著有《珊瑚礁鱼类——南沙群岛及热带观赏鱼》(与陈清潮教授合作,1994),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沙群岛至华南沿岸鱼类》,共三册。
蔡永贞不仅是航海家、科学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艺术造诣很深的艺术家。只有这样特殊的通才才能出特殊的艺术珍品。《渔歌海韵》所呈现的绮丽俊美的奇特海底世界、众多婀娜多姿、五彩缤纷的海底生灵、“斜日堆云霞满空”的迷人海面、“波浪滔天一轻舟”险峻而狂暴的汪洋,这样的画面,不是航海人,不是科学考察人员,几人有这福分可以捕捉得到。这是大海对航海家的礼赞,是汪洋给科考人员的馈赠。
蔡永贞的故乡福建惠安崇武,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土地,至今还保留着明朝抗击倭寇的古老城墙,讲述着崇武人崇武的故事。崇武人不但崇武,还十分重文。一个小小的崇武镇,竟然出了多位像张乾二院士那样的大科学家。崇武人崇尚文化,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闻名遐迩的惠安女服饰就出在崇武。当外地人将这种服饰当笑料、上级把它当“封建残余”、“四旧”铲除的时候,崇武人硬是硬着头皮将其传承下来。在崇武,人们随时都能遇到吟诗作赋的文人,看到身怀绝技的民间书画家。崇武还有“点石成金”的艺术家。《神州乡情》中的《石龟》就是一位崇武藉艺术家的神来之笔。那原来只是一堆海中礁石,经他略作加工,无生命的礁石便随着涌动的海水活起来了,成了人人称妙的大海龟。影集中有两幅照片出现这石龟,如果作者把题改为《巨龟》,凭照片,有几人能辨真假?这不仅说明那位“点石成金”的艺术家艺术的高超,也说明蔡永贞摄影艺术的精妙。蔡永贞就是这种文化氛围熏陶出来的文化人。他的诗词,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又合诗词韵律。他写诗作词,创作书法作品,就像他照相一按快门就出作品一样容易。他的书法,看起来像钢笔行草,有中国传统书法草书和行书的笔法,流畅自如,变化莫测,又有硬笔书法的刚劲飘逸。他用硬笔,也许和他的海员生涯有关。在颠簸起伏的船上,摊纸研墨挥毫总不如使一把钢笔方便。
蔡永贞影诗书都是高手,尤其难得的是他的艺术情感。他的作品处处流露出他对家乡、对祖国、对世界、对大自然浓烈的爱。他把自己称作“游子”,因为他心中念着“慈母”。从他的笔名“南海渔翁”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对他一生驰骋的天地有一种炽热的感情。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懂得艺术;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从平淡之中发现神奇,创作珍品。
蔡永贞创作了不少摄影精品。他所拍摄的珊瑚鱼入选北京“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其中有8幅被选印成8枚特种邮票。他的摄影专著《蔡永贞摄影作品集》于2003年由中国画报社出版。他的诗词散见于报刊,不少入典入集;他的诗集《碧海渔歌》于2005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他本人也入选《中国工程师大辞典》、《中国诗词家辞典》、人民画报社编辑的大型画册《走向世界的中国》等辞书。
蔡永贞成功地把诗书画熔于一炉,三者合一,在这艺坛“传奇”辈出的年代,实可称“奇迹”。艺术的门类繁多,但都是相通的。三合一可行,四合一、五合一、六合一也是办得到的。蔡老可以让画动起来,把诗词唱起来,奏起来,把书法舞起来;他可以让他的鱼儿从纸面游到舞台、银幕、荧屏,甚至空气中。我们期待着。顺吟歪诗一首,博蔡老一笑:
才子多建树,艺根植崇武。
诗书画合一,更待歌且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