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伟业之始
·陈彬
1. 番客回唐山
1912年秋,一艘木帆船鼓满风帆,乘风破浪从厦门朝集美驶来。一位近40岁的中年人,一身白色西装,一手执手杖,一手拿着礼帽,迎风挺立船头,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凝视着前方。他就是陈嘉庚。他携妻子儿女搭番船从新加坡回厦门,正从厦门回集美。
陈嘉庚17岁从故乡集美经厦门出洋到新加坡学商,20岁返梓完婚;21岁罄其仅有的两千银元,在故乡集美创办了“惕斋学塾”。当时他还是父亲店中的一个伙计,那两千银元是他结婚剩下的,原准备留作生孩子开销和家庭的日常费用。村里的孩子没有读书的地方,青年陈嘉庚挺身而出,倾其所有的全部银元,开办学馆。这是他的第一次“倾资兴学”。虽然他献出的只是区区的两千银元,但当时的他只是一个小伙计,这个数目等于他数十年的薪奉!对此等事,陈嘉庚后来在《南侨回忆录·弁言》中写道:“(余)自廿岁时,对乡党祠堂私塾及社会义务诸事,颇具热心,出乎生性之自然,绝非被动勉强者。”
如今,18个年头过去了。在这18年中,陈嘉庚几次往返于集美和新加坡之间。1903年,他第四次出洋,令他痛心的是他父亲已经破产。为了挽回父亲的面子,他毅然接过父亲负债累累的企业,并承诺还清父亲所欠的债款。此举在新加坡引起巨大的轰动,因为根据新加坡的法律,儿子没有替父亲还债的义务。陈嘉庚的信誉在新加坡华侨中传为美谈,家喻户晓。此后,他在弟弟陈敬贤帮助下,重整旗鼓,继续原先的米业,扩大罐头制造业,开创橡胶业,经过几年的打拼,成了百万富翁,成为星马社会举足轻重的人物。1910年,他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剪掉辫子和满清决裂。他慷慨捐助、支持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祖国光复,民国政府成立,国家百废待兴,陈嘉庚无比振奋。他“热情内向”,对有关祖国的一切事宜都表现出巨大的兴趣。1912年,他把海外的事业交给弟弟陈敬贤管理,自己携眷从新加坡返回故乡集美,要尽自己之所能,为乡亲们做点有益的事。
船靠集美龙王宫码头,陈嘉庚和家小步下跳板。地方官员和社会贤达及集美社的乡亲早在码头上等候迎接。陈嘉庚在大家的簇拥下,离开龙王宫,翻过小山坡,绕过村口的大鱼池,回到自己的家。他母亲早就去世了;父亲陈杞柏把企业交由陈嘉庚兄弟后,就回“唐山”颐养天年,前年也作古了。现在家中只有同父异母兄弟和父亲抱养的兄弟。他离家近10年,故乡像一个暮年老叟,又垂老了10年。他原想光复了,共和了,一切都会变样,没想到他眼前的一切,和过去没有两样,连人们头顶上的长辫子也依然。陈嘉庚感到失望,但没有减弱他启程回国之前为乡亲尽力的那股热情。
地方官员和乡里老大及少年伴都来看望,大厅,天井,门道挤满了人,成群的小孩在门口抢糖吃。夫人张宝果正忙着和几位妯娌给乡亲们送见面礼;嘉庚与客人、乡亲在大厅抽烟,泡茶,亲切交谈,十分热闹。谈话中,人们开始打听嘉庚此来有何打算。多数人寻思:发大财的番客,要么留在南洋不想回来;回来的多数想买田置地盖高楼,金屋藏娇,赌博抽大烟,尽享人间富贵。嘉庚不像这样的人,可他——
屋外,壮实的少年家从船上抬下来一个个大藤篮、大木箱,半个庭院都被堆满了。人们围在四周,议论着。这些大藤篮一定是放布匹、食品、药物等洋货的。番客回唐山,给亲戚朋友送洋货,这是免不了的。可那些大木箱死沉死沉的,不知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嘉庚搬这么些东西回来做什么用?难道他不想回南洋,真要在家养老、享清福啦?他才多少岁呢!——人们心中充满狐疑,多事的大胆放开想象。
2. 学钟长鸣
他们谁也没想到,陈嘉庚带来的是制造海蛎罐头专用的成套机器设备,是他花了七千多元从新加坡购买的。他还从日本请来制造罐头的专家,准备利用家乡集美丰富的海蛎资源,生产罐头,为乡亲们打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当着大家宣布了自己的打算。他还说:如果可能,他想联合各房办一所小学。办罐头厂大家赞成,一下就议论开了;对联合办学的事,就没人吭声了,人们各有想法。
几天后,罐头厂开始动工兴建,两个月后,就试生产。这是闽南第一家海蛎罐头厂。没想到,集美的海蛎生长期短,过于鲜嫩,不能经受高温加工,生产出的罐头竟然都不合格。陈嘉庚开办罐头厂的计划失败。他只好把机器折价与友人黄世金、殷雪圃等合作,另组大同罐头食品厂。
罐头厂没办成,陈嘉庚开始他的办学计划。办学,其难度远超过创办罐头厂。罐头厂失败了,办学的前景如何呢?谁也说不准。
陈嘉庚日夜苦思办学之路。他经常到集美社各地走走,到邻村拜访亲朋好友。所见皆同。到处都是赤身裸体、光着屁股的孩子,粗言野语相互谩骂,成群结队打架斗殴;还有的聚在一起,赌博抽烟。看到这一切,陈嘉庚十分难受。他问乡里人,为什么孩子如此野蛮,得到的回答都一样:旧学荒废了,新学没钱办。孩子没地方读书,无所事事,不学好,怎不学坏?陈嘉庚心想:如此下去,用不着十年八年,这些孩子全都会变成粗俗蛮横的野人。乡村所见更坚定了陈嘉庚开办小学的决心。
陈嘉庚也到鼓浪屿拜访同船从新加坡归来的林文庆博士。林文庆是陈嘉庚的好朋友,祖籍福建海澄。他生在新加坡,留学英国,但一直心系祖国。他是荣获英女皇奖学金的第一人。林文庆是医生,学贯东西,能说好几种话,是个大学问家。他第一个在马来亚开办橡胶种植园,是马来亚试种橡胶的第一人。他对陈嘉庚发展橡胶业帮助很大,陈嘉庚称他是“马来亚树胶之父”。林文庆对教育极为关心。他喜欢孩子,经常有小孩子跑到他别墅找他要咖啡喝,听他讲国学。此次,陈嘉庚是特地向他请教兴学之事来的。林文庆滔滔不绝地讲了一番道理之后,说:“我国教育落后,民智不开,长此以往,国家将衰败沉沦,诚可痛也!”陈嘉庚觉得林博士关于教育的宏论过于悲观,但很深刻,他从中得到启示。他进一步认识到:教育不仅仅关系到一个村、几个村孩子的未来,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陈嘉庚对林文庆说:“诚如林博士所言,小弟以为当务之急是兴办教育。教育兴,民智开,共和基础则可巩固。近日小弟常常在想自己怎样才能尽国民一份子之天职。小弟是一介商人,没有什么才能可以参加政务或公共事业,只有这些年赚到的一点钱。所以,小弟想在家乡集美办一所像南洋那样的新式小学。请问博士,可否?”林文庆高兴地站起来,连声说:“好,好!可也!岂有不可之理?”林博士还一再强调:办学,一定要办新学。
所谓新学就是新式学校,新学是对旧学而言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官办的太学、书院和民间的私塾,读的是四书五经、《幼学琼林》之类的经典古训,统称旧学。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出现了一批洋务学堂,称新学。1896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二年,有人建议清政府推广欧美的学校制度,在府、州、县设立学堂,选十来岁的俊秀子弟入学;各省设立省学,选二十五岁以下的学堂生入学;京城北京设立京师大学,选三十岁以下的贡生入学。三类学校均以三年为期。建议者希望通过建立新学体系,培养于国有用的人才。
一个县办一所小学,一个省办一所中学,全国办一所大学,实在少得可怜,但在当时这却是一项要捅破天的大变革,清廷不予采纳。直至清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才下文改革学制。于是,同安县出现了第一所新制的县立小学校。随后又先后办起四所新制私立小学。
这几所新学,办是办起来了,但都办得很糟,用陈嘉庚的话说,叫“半死不活”。那所县立小学,经费多,条件好,按理应该办得好,可办得很糟。原因是学校权力全操在县长手中,由县长委派校长;教员由校长招聘,招生也由他一人独揽。那时政局动荡,县长更换如走马灯。县长一换,校长也换,教员、学生跟着树倒猢狲散。十年不算长,但已变换多次;十年不算短,但始终没有学生学成毕业。其他四所私立小学,经费很少,办学状况可想而知。
陈嘉庚决心改变这种落后腐败的教育状况,决心在集美创办一所全同安县最好的学校,而且是最好的新学。林文庆博士是对的。过去那种只知古、不知今,只知有天下,不知有万国的私塾再也不能再办了。要办新学,不但要教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还要教音乐、美术、体育;要分级分班教学。然而,要做到这一切,没有一定的规模不行。所以,第一件事应该是解散私塾,把全社联合起来,共同办学。
集美这个地方,虽说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可近几十年来文化废坠,野俗日甚,无亲无疏,强弱相凌。据陈嘉庚所知,他离家这些年,村社里又械斗多次,死伤数十人,村里各房积恨甚深,彼此视为寇仇。像18年前创办“惕斋学塾”时一样,陈嘉庚必需先化解村民间的陈仇旧恨,才能让他们坐到一起来。
陈嘉庚走东家,串西家,费尽口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许之以利,好不容易说动了各房的老大。大家同意捐弃前嫌,联合办学,并答应允许陈嘉庚暂用集美大祖祠、二房祖厝及诰泽作校舍。一个大难题终于解决了。
要办新学,就要聘请受过专门教育的人才来当校长和教师。可是,在当时同安的二十万人口中,有师范毕业生资质的仅仅四人,其中还有一人已改行从商。陈嘉庚央三托四,费尽周折,不惜重金才聘来其中二人。陈嘉庚委聘其中一个叫洪绍勋的当校长,另外再聘三名教员。就这样一个教学班子组成了。就这样的班子,还是当时全县各校中最强的呢。
1913年1月27日,陈嘉庚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校正式成立。全校共招学生135名,分高等一级,初等四级。集美社各房头塾馆的学童全都入学读书。闽海之滨的小渔村集美响起了第一声新学的学钟!这钟声宣布了集美小学的开端,也宣布了集美学校的建立;这钟声标志着陈嘉庚为期半个世纪艰苦的兴学历程的开始!
3. 填池建校
学校开学了,摆在陈嘉庚面前的另一个难题是择地建校。集美三面临海,空地很少,从西边的龙王宫到东边的鳌头宫,陈嘉庚不知来回走了多少遍,也没找到适合建校的场地。陈嘉庚好不容易才选定“诰泽”后面的一块空地。可是他一提出来,就遭到剧烈的反对,理由是有碍风水,万万使不得。陈嘉庚只好另想办法,选中本房的一块荒地。他自忖本房的地应该好办一些,没想到一样难办。因为这荒地上有几个坟墓,惊动祖先,儿孙不得安宁。这种事谁也不干。宁可孩子读不成书,也要保住先祖的坟地,保住祖宗的风水。村民愚昧至此,真使陈嘉庚痛心。但陈嘉庚没有灰心,相反地他办学的决心更坚定了。他说:“国民如此愚昧,如不改变,难逃天演之淘汰。”“要治国民的愚昧,舍教育莫为功。”
陈嘉庚无计可施,心情变得有些焦躁。一天,他坐在家门口,瞪着前方出神。眼前是村西那口半废的大鱼池,池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刺得他眼睛发痛。陈嘉庚突然感到眼前一亮,心中豁朗开朗。这鱼池,面积数十亩,作小学用地不正合适吗?这鱼池,他经常打从旁边过,怎么一直没注意呢?他自言自语道,“对,就打这鱼池的主意。”果然,出乎意料地顺利,因为鱼池无关祖宗风水,也没有先人坟墓,和活人打交道总是比较容易的,大不够多出几个钱。陈嘉庚出资2000元,轻而易举地就把鱼池卖下。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陈嘉庚找来工人,亲自指挥筑岸设闸,开沟排水,搬土填坑,终于筑起一片平地。接着他又花了14000元,盖起一座木质校舍,并辟了一个大操场。这是陈嘉庚兴建的第一座校舍,也是集美学校的第一处校产。
就陈嘉庚当时的财力而言,花一两万元办学,不算什么;但他创办的乡立集美两级小学的意义却十分重大,它标志着闽南地区,乃至整个福建省,教育发展迈出了一大步,标志着这个地区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大成就。
1922年,陈嘉庚为这所具有开创意义的集美小学立了一个石碑,并亲自撰写碑文,记述创办集美小学的动机和经过。碑文的开头写道:余侨商星洲,慨祖国之陵夷,悯故乡之哄斗,以为改进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功。他兴办教育,既为家乡,也为祖国。他把兴学看作改造国家,改造社会一个无可替代的手段。
新校舍是木结构的平屋,中间有一高高隆起的尖顶。教室宽敞明亮;黑板、讲台、桌椅、窗户玻璃一色全新。搬进新教室,教师满意,孩子们更是高兴。
小学办起来了,校舍建起来了,陈嘉庚感到无限的喜悦。但这其中包含的艰辛,只有陈嘉庚自己才知道。他说:“过去只知道赚钱难,现在才知道有时花钱比赚钱还难。” 不了解他的外人还笑话他是在花钱买罪受。
然而,不管怎么难,陈嘉庚成功了。困难和成功,使陈嘉庚对办教育的认识深化了,眼光也放得更远了,他胸中展开了一幅更加宏伟的兴学蓝图:首先要让女孩也能上学,还要办中学,办师范,办农林医工商专门学校,还要办大学……然而这一切,都需要钱,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的钱,而自己现在一年所得才有数的几万,一二十万元,扣除新添资本、义捐、家费,他囊中所剩更是有限。他真可谓是心雄力薄呀!教育之命脉系于经济。为了实现他兴学的宏愿,他必须更辛苦地去挣钱、聚资。
于是,1913年9月,他便告别师生,第五次踏上出洋之路。他从龙王宫码头登上一艘开往厦门的木帆船。在船上,他回头凝望集美,小学被山坡遮住了,看不见,但他清晰地听到从学校传来的有节奏、悦耳的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