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对嘉庚建筑的尊重就是对嘉庚精神的敬仰

最近,陈嘉庚纪念馆举办“走进嘉庚建筑”座谈会,有40余位教授、专家、研究人员参加讨论。会议由陈嘉庚纪念馆馆长陈呈主持。讨论以“走进嘉庚建筑”为题,围绕厦门大学庄景辉教授所著的《厦门大学嘉庚建筑》展开,为迎接明年集美学校百年校庆而编撰出版的《集美学校嘉庚建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里刊载的是部分发言的摘要。

研讨《厦门大学嘉庚建筑》 为《集美学校嘉庚建筑》提供借鉴 

陈 呈(集美学校委员会副主任、陈嘉庚纪念馆馆长)

陈呈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32座“嘉庚建筑”榜上有名。陈嘉庚纪念馆建立后,我们专门成立了“走进嘉庚建筑”研究小组,对嘉庚建筑的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进行调研。我馆特邀厦门大学庄景辉教授为顾问,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庄教授的专著《厦门大学嘉庚建筑》,客观、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展现了嘉庚建筑的悠久历史和传承发展。庄教授收集了许多早期没有发现的资料,对厦门大学嘉庚建筑进行研究、探索。这本书以求实的精神、独特的视角、优美的笔触,记述了嘉庚建筑近百年历程,诠释了嘉庚建筑的深刻文化内涵,揭示了嘉庚建筑的丰厚历史底蕴。明年是集美学校建校100周年,陈嘉庚纪念馆准备出版一部《集美学校嘉庚建筑》,目前编撰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庄教授应邀加盟。希望这部书以崭新的形象和丰厚的内容展现在大家面前。

我们希望通过对庄教授《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的研讨、评论,为正在编撰的《集美学校嘉庚建筑》提供借鉴。

不需要造作、夸张、拔高,真实的陈嘉庚是足够伟大、足够精神的!

庄景辉(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庄景辉

厦大校庆90周年,我出版了《厦门大学嘉庚建筑》一部专著。好些人以为我是搞建筑学研究的,其实我是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建筑的。

陈嘉庚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为己任,以“志怀祖国,希图报效”的国民自觉和民族情怀,以“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襟,以“尽出家产以兴学”的极大勇气,以“诚毅”果敢的超常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止于至善”的非凡气魄和崇高境界,自始自终践行着他一生的理想。1913年,他以集美小学为发端并建集美学校,1921年创办了厦门大学。陈嘉庚在倾资办学的过程中,在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兴建了一大批的校舍建筑。我们把陈嘉庚出资(或募捐)并亲自选址规划和设计施工,以及督造兴建的,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称为“嘉庚建筑”。

论建筑,建筑学者有一种流行提法,叫“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可我觉得从更大层面上看,应该说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建筑文化,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建筑加文化,而应该是特定时期在某种文化背景影响下的建筑。我们要像建筑师那样去观察、去思考,但我更愿意站在自己的本行、“历史学家”的角度,来探索、来研究。

成果源自于机遇,未必是必然。由于考古学教学与研究,我对学校的历史,特别是嘉庚建筑有着浓厚的别样情结。但真正让我走进嘉庚建筑,实属偶然。2009年,因“顾问”群贤楼群修缮工作,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怎么修缮提出了一些建议,纠正了一些过去多次维修的错误做法,也谈了一些当下对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的误读误解,同时接受了《厦门大学嘉庚建筑》一书的编撰工作。阅读建筑是了解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为挖掘建筑中的具体而生动的人文信息,我到厦门大学图书馆、档案馆,集美校委会资料室,搜寻材料;拜访当年跟随校主做事和在他身边工作的老先生,采集口述和借阅保存在他们手头的珍贵文件。从虽然有限却很能说明问题的一些资料的梳理中,我看到了活生生的陈嘉庚。每一个细节都让我肃然起敬;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嘉庚建筑,看到它并不以我们现在理解它的方式而存在着。这使我无尽感慨。

带着梳理资料的这番收获,涌动着一种致敬的兴奋,满怀着一种笔耕的激情,我进入“用心”的写作过程,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著作初衷:保存逝去的历史记忆,展示今天的韵致风貌,留给明天一部可回忆、可品味,乃至可反思的嘉庚建筑的真实记录。

讲这些,我想说的是,只有充分地占有史料,才能很好地尽情发微。近来,在陈嘉庚纪念馆阅读了大量有关集美学校嘉庚建筑的图文资料,对嘉庚建筑有了更多的认识。

说到嘉庚建筑,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陈嘉庚的“中国传统风水观念”。有人谈到集美学校的嘉庚建筑,对填池作小学校址大加评论,说从风水角度上看这种选址,可以看出陈嘉庚的“才智”,“具有鲜明的生态适应性”。事实并非如此,当陈嘉庚“决意建筑集美小学校舍”时,由于“集美乡住宅稠密,乏地可建”,“村外公私坟墓如鳞,加以风水迷信甚深,虽欲建于村外亦不可得”,先后择址于诰泽后与今归来堂的地块,均被视为影响“角落”风水和反对迁移坟墓因而作罢。后来他迫不得已乃以二千元向各股主收买其住宅前村外之西(集美社西面)一片原开垦为鱼池的海埭为校址,在上面辟建校舍和操场,可见选择填池为校址乃无奈之举。陈嘉庚在规划与建设厦门大学校舍时,提出安排校舍地位为第一要义,曾说“以集美误点为前鉴,则厦大建筑事当不致差误”。因此,在集美小学选址上大谈“风水”,这种停留在地图上的、不了解历史的主观片面论述,显然令人觉得可笑!对于嘉庚建筑蕴含着朴素的中国传统风水观念,不可以牵强附会乱加解读,这样反而伤害了他的原真性!

还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嘉庚建筑是陈嘉庚拄着拐杖踩着脚步设计出来的。说陈嘉庚是非科班出身的建筑师,说他搞建筑没有设计图纸,以此来突显他的“专业”,实际上是一种过分的渲染。我们不仅在集美校委会资料室看到了许许多多嘉庚建筑的建筑设计图纸,也阅读到不少有关这方面的历史记载。例如,厦门大学嘉庚建筑中的佼佼者芙蓉第二楼,经资料考证,就是在陈嘉庚的具体授意下由一个叫杨护法的闽南工匠绘图设计的,当时还送他设计费五十万元。集美学校南薰楼的设计重任,也是陈嘉庚让这位“土设计师”杨护法到全国各地观摩、学习各种高楼大厦的设计技术后,委托他设计的。宣传陈嘉庚拄着拐杖、用脚步踩出建筑设计,诚然可以彰显他的经验丰富,但也多少反映出他的“土法上马”的不科学性。这种不符事实的传说,最好不要再以讹传讹!

说陈嘉庚伟大,不是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所能涵盖的;要论嘉庚精神,也不是朴素的爱国主义、纯粹的民族情怀所能诠释的。弘扬嘉庚精神,还是回归客观,讲求事实。正如我刚才所说,一个活生生的陈嘉庚,其一生的每个细节,都让我们无限感动、令人无限敬仰。我觉得不需要造作、夸张,乃至于为了某种时候的某种需要而拔高,真实的陈嘉庚是足够“伟大”、足够“精神”的!

美国一位名叫麦克·格雷夫斯的建筑大师称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

萧春雷(《厦门晚报》编辑)

萧春雷

,经过半个世纪的沉淀,我们慢慢领会到嘉庚建筑的美。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的嘉庚建筑确实非常漂亮、华丽。上世纪五十年代,可能没有人把陈嘉庚当建筑师,陈嘉庚也不认为自己是建筑师,而我们现在都一致认为陈嘉庚是一位了不起的建筑师。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美国一位名叫麦克·格雷夫斯的建筑大师到厦大演讲,第一句话就说: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世界建筑大师都称陈嘉庚为建筑师了,还有谁反对?

集美大学重视保护嘉庚建筑

黄海宏(集美大学基建处副处长)

黄海宏

老校区有嘉庚建筑13座,其中有8座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从2010年开始,学校就着手进行嘉庚建筑的保护工作,已对财经学院的尚忠楼群进行修缮设计,航海学院院内的即温、明良、允恭、崇俭、克让五栋嘉庚建筑的维修保护也已列入计划。明良楼已于1985年被拆除改建,学校设想按照原来的面貌恢复重建。希望陈嘉庚纪念馆编撰的《集美学校嘉庚建筑》对我们的改造、维修、重建起指导作用。同时,我们也乐意为这本书提供素材。

对嘉庚建筑的尊重就是对嘉庚精神的敬仰

陈 呈

嘉庚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嘉庚建筑有历史、有人文、有文化,缺少这些,嘉庚建筑就没有灵魂,就不能长久存在,过一段时间就一定会消失。嘉庚建筑之所以能留存到今天,而且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尊重,其中必有道理。所以,陈嘉庚纪念馆想今年再出一本书,聘请庄景辉教授作顾问,目的就是要探究其中的道理。我们不是完全从建筑学的角度去研究嘉庚建筑的构造问题,而是从人文、历史的角度来诠释嘉庚建筑的特色,我们会吸取在座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我们编纂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广泛地宣扬,或者说宣传,嘉庚精神。嘉庚建筑是一个载体,嘉庚精神存在于载体之上,大家对嘉庚建筑的尊重,其实就是对嘉庚精神的敬仰。

(陈嘉庚纪念馆提供材料 本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