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登花甲廿载回眸

黄金陵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被福建省政府任命为新组建的集美大学的首任校长。那时,我刚卸任福州大学校长一年多,正筹划建立新研究摊子,想趁健康状况尚好,继续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对新任命我一时难于接受。为了说服我,省领导告知:中央领导对成立集美大学非常重视,认为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又是实现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遗愿之举,深受海内外人士的欢迎。

教育事业的需要,陈嘉庚精神的感召,我毅然上任。从1994年底到1997年近三年间,我既任集美大学校长,承担起组建一所新大学的重任,又继续作为福州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化学的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两副重担驱使我在福州与厦门两地之间来往奔波。这对年过花甲的人来说,难免有不堪重负之感。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既没耽误褔州大学的工作,又较好地完成了集美大学建校初期的任务。

任集大校长室欢迎刘少奇主席夫人王光美和李尚大到访
任集大校长室欢迎刘少奇主席夫人王光美和李尚大到访

“轻金钱,重义务”, 为教育再尽绵力

到集美大学工作,我牢记陈嘉庚先生“轻金钱,重义务”的教导。“轻金钱,重义务”,见之于陈嘉庚先生所著《南侨回忆录》弁言,我觉得应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准则。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系统工程,其特点是潜移默化,细水长流,需要从教者倾心尽力,不懈追求;从教者的事业心和人格力量,会给受教育者以无形的感染。倘若从教者一味追求金钱,沽名钓誉,势必对教育工作马虎应付,其结果是有损师表,误人子弟,为害匪浅。

任职期间,我在师生员工中提出把学习陈嘉庚精神作为集美大学因地制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措施。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第一个考验是个人的待遇问题。那时,社会上讲个人价值成风,高薪者被认为是有本事、能担重任的人。有人对我说:“你是省委、省政府从全省教育界挑选出来的人才,要承担组建这么一所近万人大学的重任,这在外地月薪要1万;本校工商管理学院从外地聘来的院长月薪也达6千,你这个校长总不能比院长少吧?”此话听起来有一定道理,但当时校内教职工普遍工资不高,若自己拿比别人高得多的工资,人家会说我提倡弘扬陈嘉庚精神是言不由衷,唱高调,给工作带来被动。

人活在世上,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都希望得到多一些金钱、财富,供自己和家人享用。但精神财富的拥有更为重要。陈嘉庚先生“轻金钱,重义务”,把毕生奉献给社会,他的精神永远是充实的,他的风范永远为世人所景仰,流芳万世。我们做不到像他那样对社会有重大贡献,但可以学习他的精神,尽量做些对社会、对他人有利的事,让生活更有意义些。

我接受这样的建议,在福州大学发给工资的基础上,集美大学每月发给我1千多元的厦门特区津贴。这对自己来说,损失不少,但我感到内心非常充实,对学校工作也大有裨益。

集美大学是以集美学村原有几所由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院校为基础组建的,一开始就得到海内外热心教育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人们对校长的人选特别关注。印尼爱国侨领、集美大学校董会副主席李尚大先生,曾对选定校长事先没有征求海外人士的意见持不同看法。1996年他邀请我们组团到印尼访问,亲自带我们到印尼几个城市观光,拜访乡贤,沿途彼此坦诚交谈,亲切无间。我意识到,他是在对我这个校长进行考察。经过一年多的交往,1996年8月21日,他给当时的省委书记贾庆林和省长陈明义呈送一封信,信中写道:“┉集美大学校长得当局精心推荐,由黄金陵先生兼任。…… 非常难得的人选,办好集美大学,是有可能办到的。”此后,李先生为学校捐巨款,并积极向海外人士募捐,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5年10月,我率集美大学代表团参加怡和轩俱乐部成立百年庆典。新加坡华侨银行董事长、陈嘉庚先生外孙李成义先生在新加坡接见了我们。他对我说:“我外公办学,首重选校长。集大有你这样的校长,肯定能办好,我一定大力支持。”他对我如此信任,显然与校内外的反映有关。他为集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良多。

1996年,我们应泰国集美校友邀请,代表集美大学组团访问泰国。期间我们专程去泰国北部城市青迈拜访爱国华侨李引桐先生。李先生早年是陈嘉庚先生的弟子,对集美的事业非常关心。见面后他提议让秘书带我们去参观地处中、缅、泰交界的“金三角”,回来后才到他的住所同他交谈。可是我们行程已经排满,在国内还有一大堆事务等待处理,就不假思索地谢绝李先生的建议。事后得知,李先生对我们倍加称赞,认为从中看出我们一行是干事业的人才。第二年他主动捐资400万元,建筑学生宿舍楼一幢,即引桐楼。

海内外热心人士慷慨解囊捐助集美大学,是基于他们对集美学校创办人陈嘉庚先生的景仰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作为校长的我,用自己强烈的事业心增强人们对学校的信任感,应该说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任职近3年间,工作重心始终是围绕各学院由松散型结合向紧密型合并转变。措施之一是成立校董会(原称董事会,后李岚清副总理指示改为校董会)。成立校董会的事一开始就不顺利。我和党委书记王建立向分管教育的副省长汇报,他断然拒绝,说:“人家厦门大学还没成立呢!”。贾庆林书记曾对我说有困难可以找他。我只好求助于“上方宝剑”。我在厦门宾馆向贾书记与陈明义省长汇报时。贾书记说:“请明义当主席。”陈明义省长接着他的话说:“那你当荣誉主席。”事情就这样定下。虽然那位副省长很有意见,但也无可奈何。

而今,集美大学是福建省八所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大学以其雄伟壮丽的新姿,挺立在闽海之滨,格外引人注目,其发展前景广阔,不可限量。集美大学的发展勾起了我对诸多往事的美好回忆,心境倍感充实,因为我曾经为她的成长尽过绵力。

登花甲廿载回眸

淡名利,务实际,为科技致力创新

我卸任福州大学校长之后,面临着研究方向的抉择: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所谓顺流而下,指的是沿着多年来的研究方向,继续开展晶体结构研究。走这条路轻车熟路,较顺当,发表论文多。80年代,我已发表100多篇论文。能再多发表一些论文,当然好,可我自省此类研究成果实际社会效益很有限。所谓逆流而上,指的是致力于创新,开展新材料研究。这个念头萌生于1983年访美期间。那时,我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 Hoffmann教授在康耐尔大学有一次交谈,他认为中国处在发展阶段,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应当更多关注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课题,致力于探索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途径。对此我很赞同。但回国后不久,就便被任命为福州大学校长,繁重的行政工作不容许我花更多的时间搞科研,我只好沿着已有的方向继续走下去。但校长一卸任,原先的想法就再浮现脑际。

离开原有的研究方向,重起炉灶,谈何容易!碰巧,黑龙江大学陈耐生教授调到福州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工作。交谈中发现,我们的学术见解很一致,都有开拓新研究领域的愿望。我们也都觉得,要想有所创新,需要不同学科的协作配合。于是,我们决定合作组建研究所,并在福州大学科学楼9楼找到立脚点。

就在这时,我被省委、省政府任命为集美大学校长。我在向省委书记贾庆林汇报工作时,顺便谈了我的想法,得到他的支持。我们因此有了10名研究编制和50万元启动经费,奠定了福州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的基础。

其间,有朋友劝我:“你已年过花甲,沿着已经开辟的方向继续搞下去,争取发表几篇级别较高的学术论文,对你再次申请学部委员(即后来的院士)必有帮助。”对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学部委员”的头衔是很诱人的。凭着我上世纪80年代在原子簇化学所取得的成就,再加把劲,评上学部委员不是不可能的。但我转念又想:“与其求名,不如务实”,做点对社会有实效的事,反可求得心境的充实。

10多年来,我们的研究重点之一是研制用于光动力治疗的抗癌光敏剂。我们于1994年11月在省科委支持下立项,大约用了2年时间,筛选出一种双取代酞菁化合物―二磺酸基二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酞菁锌二钾盐。细胞和动物试验表明,该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和组织具有一定的靶向性特征,在光照下,有较强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有希望成为用于光动力治疗的抗癌光敏剂。

1997年11月,研究项目被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列为国家“十个创新药物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得到重点支持。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寻找合成药物的新方法,是此项研究的攻坚阶段。因为国内外还没有类似的研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研制过程中,碰到了不少难题。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初始原料问题;二是由原料制备药物的环合反应方法问题。在解决所遇到问题的过程中,不同学科的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年年底,在完成国家科委下达的计划任务后,福建省煤炭集团下属福建龙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风险投资参与协作,我们走上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路。紧接着,我们又先后得到福建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的支持。2005年,我们与福建省龙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了1.1类新药注册申报资料。

2006年3月,福建省科技厅组织对“新型抗癌光敏剂的研究与产业化”成果进行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无疑是对我们多年来付出的艰辛劳动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

几经周折, 2008年6月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福大赛因”进行临床试验。这是全国同类药物最先被批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这表明我们的成果全国领先。

而今,“福大赛因”Ⅰ期临床试验已经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顺利完成,Ⅱ、Ⅲ期临床试验即将开始。在Ⅰ期临床试验期间,福州大学一位73岁患中晚期食道癌的退休教师,食道被癌细胞堵得只剩牙签粗的缝隙,仅靠流汁痛苦地维持着生命。在我们的建议下,他去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福大赛因”进行光动力治疗。7天后胃镜检查发现原先被堵的食道孔径已扩大到1.1公分以上,病情显著缓解,病人已能吞咽干饭等食物。看着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一位老师身上显出的成效,我们感到无比的喜悦。

我们期望,“福大赛因”能够被批准成为抗癌药物,以造福人们。我们还希望“福大赛因”能带动福建省相关的医药产业及与其配套的医疗器械(如激光治疗仪)产业,以及癌病的诊断和治疗产业的发展,为创建海峡西岸光动力治疗中心奠定基础,促进我国光动力治疗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