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章与闽台民俗文化古镇
官文捷
一个台湾人,却大老远来到集美区后溪镇城内村办起了海峡两岸博物馆。他还打算再建闽南民俗博物馆、侨乡文化馆、中国茶文化馆、地方戏剧文化馆、渔村文化馆、民间宗教文化馆、老电影博物馆等7个博物馆。他的最终目标是在城内村打造一个闽台民俗文化古镇。他叫洪明章,一位中等身材,皮肤黝黑,说话带浓重闽南口音的中年人。他是福建收藏家协会厦门分会名誉会长、泉州闽台缘博物馆研究员。



从爱玩到专业
洪明章生长在台湾屏东县的渔港,父亲是船长,他和哥哥在钓鱼、潜水、旅行中度过了童年。因为喜欢动物,儿时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动物园。当年的“玩童”,如今已收藏有近10万件民俗文物,成了“珍奇台湾”、“百年鼓浪屿”、“老厦门故事”、“厦门园博苑海峡两岸博物馆”、“珍奇世界”、“中国永定初溪土楼博物馆”、“永定虎豹别墅侨乡博物馆”等9个私人博物馆的主人。在这些展馆中,最著名的要数“百年鼓浪屿”,其中陈列着旧时鼓浪屿诸多的历史文物,为人们简述过去鼓浪屿的故事,单是走马观花看一遍,已要两个小时。
2000年,洪明章来厦门从事他的本行旅游业,2001年开始从事有关海峡两岸民俗文化的历史实物的收藏和展览工作。他对闽南一带的民间旧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处收集与闽台历史、闽台民俗、闽台文化有关的历史文物。他跑遍八闽,成了厦门、漳州、永定、仙游等旧货市场的常客。一个台湾商人,在厦门踏上“拾荒”路,彻底地转了行。为了将这些见证历史的文物“抢”回来,洪明章东挪西凑筹钱。有一次在永定,洪明章发现一块围猪圈的木板上有字,他花五十元买回,洗净后发现,原来那是明代一位名叫吴良的宰相书写的一块匾。“
海峡两岸博物馆
走进位于集美区后溪镇城内村洪明章创办的海峡两岸博物馆,迎面一幅巨大的台籍名人祖籍分布图,上面标注了连战、陈水扁等台籍名人的祖籍地。左边是马英九题写的“阐扬文化”;右边是连战题词的“骏业宏升”。海峡两岸博物馆收藏了洪明章从台湾和福建淘来的数千件文物,其中包括台湾原住民使用的陶瓷、台湾三宝“茶、糖、樟脑”、台湾烟酒以及两岸民间信仰物等。馆中收藏的军服可谓一绝,有国军军服100多件,是目前全国博物馆收藏最齐全的。这些美式军服现仅有一部分在馆中展出,其他借给南京总统府展览。
馆中有一件特殊的藏品。50年前台湾人当街叫卖的香烟木匣,里面满满当当装着十几盒台湾香烟,都没开过封,全是满的。这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太太整理自家仓库时搜出的旧物。她当姑娘时卖过香烟,出嫁后就把这木盒连香烟放在仓库里,这一放就是50年。收到新奇的旧物,洪明章便用心研究,或翻阅资料或找专家求教。正说话间,有人送来一块功牌,上款是“头品顶戴督办台湾防务福建巡抚部院一等到男刘为”。刘为即台湾第一任总督刘铭传的落款。洪明章说,刘铭传的牌匾很少看到,非常珍贵。洪明章将其陈列在海峡两岸博物馆中。
闽台民俗文化古镇
自今年3月起,洪明章就开始租赁城内村百栋闽南古厝,准备打造闽台民俗文化古镇,年底对外开放。到那时,游客沿着矗立在城内村口的古石牌楼往里走,沿途可见官杆文化区、城内村城门遗址,最后是城隍庙。城隍庙前设有主题文化广场,每天定时演出南音、歌仔戏、布袋戏等海峡两岸游客喜闻乐见的节目,同时将定期举办两岸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从城隍庙往里走,是小吃和旅游纪念品一条街,一条主线六条支线,两侧有百栋闽南古厝,按规划将成海峡两岸博物馆、侨乡文化馆、闽南民俗博物馆、中国茶文化馆、地方戏剧文化馆、渔村文化馆、民间宗教文化馆、老电影博物馆等。为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古镇将建有“吃、喝、玩、乐”为一体的配套设施,带动集美旅游发展。
洪明章选择后溪城内村建闽台民俗文化古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后溪城内城始建于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椭圆形,东西长217米,南北长284米,设城门四座。四个城门内各有一座庙宇,为军事堡垒。上世纪50年代城门遭破坏,现仅存北城门“拱辰门”一段断壁和南城门的“临海门”门额石匾等少数遗迹、遗物。现城内有居民1500多人,有较为完整的闽南古厝100多幢,其中有较为罕见的五落大厝。村中有9棵百年老榕树,还有烽火台遗迹。此外,城内村的城隍庙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涉台文物点。自1821年分炉到台湾后,城隍庙香火陆续传播,现台湾有霞海城隍庙分炉100多座,每年都有大量台胞前来祭祖谒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