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爱心育桃李 耕耘结硕果

——记“2011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获得者杨琳

杨琳(中)与学生亲切交谈

近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辅导员杨琳获“2011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是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中国教育报共同主办,新华网、中国大学生在线提供网络支持。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于2008年设立,迄今已举办四届,旨在宣传表彰一批长期以来在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秀辅导员,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更好地调动和激励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共评选出“2011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0人、提名奖40人、入围奖150人。杨琳是今年我省唯一一名独立学院辅导员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人物。

杨琳,2005年8月进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担任辅导员。现任2009级、2010级两个年级辅导员,同时兼任系党总支组织委员、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思政课教师。“学生是祖国的希望,育人是我的天职”,她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在辅导员这“爱心之旅”中留下了厚实的印记。

爱与责任的选择

杨琳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在教育战线默默耕耘了大半生。受父母的影响,她认为育人是至高无尚的职业。为此,她毅然辞去家人给她安排好的中国石油杭州公司的工作,选择了辅导员这一职业。

她把辅导员这岗位看成为学生工作的“调研员”、“信息员”、“引导员”和“指导员”。她以培养学生为己任,矢志干一辈子辅导员工作。

不辞辛劳的“信息员”

辅导员工作是很有挑战性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了解每个世界都要付出心血。杨琳担任两个年级、200名学生的辅导员,她总是尽全力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帮助她们解决困难,倾听她们的心声。做辅导员六年,无论是周末还是假期,白天还是深夜,她的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她办公室的门始终向学生敞开,她几乎没有准时下过班。她经常利用午间、晚间和双休日找学生谈心,走访学生宿舍。她负责60多个学生宿舍,走一趟下来要4个多小时。她有时中午都没吃上饭,晚上11点多还空着肚子与学生交谈。每个学期她都要花上一个月时间为每位学生写期末评语,寄给学生家长。课余时间,她身边经常围着一群学生,与她交流思想、探讨人生。她恋爱了七年,因为工作忙碌而将婚期一拖再拖。在学生和同事的眼中她是“工作最投入的辅导员”。

细心周到的“引导员”

从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对学生进行分类引导、跟踪培养,到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杨琳用真诚的心播撒着爱的阳光,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04级有一名学生党员患抑郁症,被医院诊断为“不能正常工作”。杨琳坚持和他交流,组织学生成立帮扶组,帮助这位学生进行心理治疗,耐心加爱心使他逐渐康复,并被厦航接受为正式员工。

黄劲峰同学眼睛病变,被多家大医院诊断为“很快会视力全失”。她组织同学接送他上下课,课后轮流帮他抄笔记,安排成绩拔尖的党员为他辅导功课。此外,她还帮助他搜集就业信息,推荐他就业。在她和学生党员与黄劲峰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黄同学的视力奇迹般地得到恢复,并已正常就业。

2009年的九月,甲流突发,校首例患者出现在她的班级,大部分同学被隔离,惶恐、紧张的气氛霎时笼罩着整个班级。为了稳定和安抚同学及家长,她主动和医护人员下宿舍,查体温,深入寝室了解学生情况,探望和安抚被隔离的学生。在那日日夜夜里,她站在甲流防控的第一线,督促学生测体温,及时、准确地上报学生状况。她带领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到教室、图书馆消毒,保障同学的健康、安全。为稳定学生及家长的情绪,她和学生及学生家长保持频繁的电话联系,只几天她的电话通话记录竟高达200多次。她的嗓子哑了,几乎说不出话。她自掏腰包为学生买药品、买水果和其他日用品,尽可能丰富被隔离学生的生活,排除他们的惶恐和寂寞。由于奔波和劳累,她高烧39度,但她不让别人知道,自己一人悄悄地到医院检查。在学生心目中,她是“人生中的好导师,生活中的好姐姐”。

智慧聪颖的“指导员”

狠抓学风,在严格的专业教育中培养人。杨琳以“创优良学风班”活动为平台,制定创建方案,建立“优良学风班”月汇报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她注重制度建设和课堂管理,制定了《课堂考勤管理制度》、《旷课处分预警机制》、《学籍管理预警机制》等班规,加强教学检查,组织教学信息员深入课堂,主动与专业教师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她对新生开展系列教育,引导低年级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她组织“一帮一”、“多帮一”帮扶活动、以及“考前辅导小组”、“无人模拟监考”等学习活动;她运用绩效管理理论,促进学生党员考核评估的科学化。她采取多种举措,在学生中建立良好的学风。

六年来,她负责的班级出了15个校级优秀班集体,1名省优秀学生干部、2名省三好生,2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3名“感动诚毅”人物,221人次获得各类校级以上表彰。

锐意进取,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她关注学生的就业,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职业取向。她所带的08、09届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达87.97%,连续两年就业率达到100%,成为了学校就业工作的一面旗帜,她本人也被评为“就业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每到大三,多数学生忙着就业,还有学生忙着考研,杨老师也成了大忙人。她多方搜集国内外高校的升学信息,与学生沟通,交换信息;在考研复习期间,她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她代学生干部完成他们应该做的工作,让他们把时间省下来读书。她在考研的路口默默关注和支持他们,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温暖和关怀。

考研成绩公布后,她帮助参加复试的同学做好准备。在她的细心引导下,05级食工两个班就有11人被英国利兹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录取,其中食工0591班11人参考,9人被录取,录取率高达81.8%。《一个班11人考研9人被录取,集大诚毅学院创校园奇迹》,新浪网、搜狐网等媒体用这样的标题报道她的事迹和她的班级铸就的本三学子考研神话,《厦门日报》、《厦门商报》、《厦门晚报》、厦门网、福建之窗等地方媒体也多次报道。

授人以渔,结合专业特色搭建实践平台。早在2005-2007年担任系团总支书记期间,杨琳就结合专业特色为同学搭建实践平台。她先后举办了“集美大学诚毅学院首届职业技能大赛”、“2007年首届厦门高校‘汇识杯’AutoCAD大赛”,参加人数逾千人。她组织学生周末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与优秀企业家互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她为学生的创业活动寻找指导教师,申请活动场所,提供便利条件。六年来,她负责的学生有6个班级创新小组获得院自主申报创新实践一、二等奖,2个班级获得团支部素质全能大赛一等奖、三等奖。她指导学生参加第四届、第五届、第八届、第十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夺得1个国家三等奖、1个省金奖、2个省铜奖;她指导学生参加“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获省优秀奖。通过“以赛带练,以练促赛,赛练结合”的方式,她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她倡导以实践为主线的育人理念,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2008年5月,她组织建立了“校企合作就业创业平台”——勤工创业中心,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引导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获取和利用社会资源。此后几年,她经常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各地联系落实专业实践基地,组织建设“勤工创业中心平台网站”。通过这个平台,同学直接进入企业实习,也为同学就业提供重要机会。目前,共建企业达到14家,有100多位同学通过这个平台参加实习或实现就业。

在探索实践育人的过程中,杨琳认为:独立学院学生应加强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自我推销意识的培养,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因此,在提高“第一课堂”效率和增强“第二课堂”素质的同时,她引导勤工创业中心强化“第三课堂”的理念,于2010年11月建立了企业和专业教师联合指导的“自主创新专业团队”11个;这些团队成为本三学生主动关心行业发展、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创业素质的重要阵地。

行成于思,成长历练中不断进取。通过对历年辅导员工作的探索和总结,杨琳将辅导员工作归结为三大类15小项:一稳定:日常管理+应急机制+预警机制,二载体:班级建设(学风+班风+主题班会+党团建设)+宿舍建设(公民素质+课外素质+环境教育),三阶梯:职业生涯指导(个性化+专业化+阶段化)+学生科研指导(意识培养+激励机制)。学期初,她按照这些方面做出初步计划,学期结束时对照计划核验成果,进行整合与更新。精细的方案使她工作无盲点,成效更为全面、显著。

六年来,她既担任辅导员又承担思政课教学工作。她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深受学生喜爱。她参与省级课题《机械制造业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申报工作;主持完成了《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进网络的探索和实践》、《提升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树立良好模范形象》、《党员先锋模范岗,创先争优我先行》、《厦门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等4项校级以上重点课题研究。她正在不断努力,沿着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方向迈进。

滴水见世界,片叶知春秋。在杨琳看来,辅导员工作是一种自愿和自觉,一种真情实感,一种深沉的爱,一种负责的情,一份对学生、对工作、对事业的执著。她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最美丽的事业,用坚定与执着描绘出绚烂的画卷。(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