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与龙舟体育竞技赛
陈新杰
我国的舟船竞渡的传统叫法是“斗龙船”,闽南话则叫“别舲舳”。而古籍中则有这样的记载:“两龙望标目如瞬”,“建标明取舍,胜负生死求”,“斗伤溺死岂能免乎”,可见“斗龙船”也好,“别舲舳”也罢,其“斗”与“别”包含着无序的争标恶斗。新中国诞生后,陈嘉庚先生回乡定居,对故乡的“别舲舳”进行改革创新,开创了家乡龙舟文化的新纪元。
陈嘉庚先生倡办龙舟赛,亲拟的龙舟赛章程。章程写道:舟船竞渡“相传系为纪念昔贤屈原投水遗俗,但与民众体育有关,有提倡的必要。”在龙舟赛开幕式致词中,陈嘉庚强调“现今的龙舟赛同昔日的龙舟赛具有不同意义,解放前赛龙舟是为了出风头,争锦标……”。在陈嘉庚布置的龙舟赛主席台两侧树立着一字一米见方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12个大字。可见,陈嘉庚先生所倡办的龙舟赛与别舲舳有显著的区别——不为夺标争风而斗,而为大众体育而赛。陈嘉庚用先进的思想,指导了新时代舟船竞渡的开展。
为广泛开展大众体育运动,1951年端午节前,陈嘉庚写信指示“本社已多年未有于旧历五月五日举行划船赛事,兹者拟再竞赛,须新造桨壹百支……”
——创“百舸争流”,万人竞渡的新局面。
为鼓励更多的民众参加体育运动,陈嘉庚对竞渡的标作了设置:依行业分类,类内再依性别、年龄分组,每组取前三名,集体奖赠予标明名次的锦旗,队员每人得奖品一份:第一名,背心一件、做短裤布料一块;第二名,洗脸毛巾二条、肥皂二块;第三名,洗脸毛巾一条、肥皂一块。——奖品物轻意重,面广实用,旨在提高大众体质,培养团结向上精神,杜绝“胜负生死求”的陋习。
为了竞渡的安全,陈嘉庚先生先后建了“长仅一千尺”的龙舟中池及“长三千呎,宽平均可五百呎”龙舟外池。按陈嘉庚的计划,要在“池中建三个亭,四周岸上按建大小亭十六个,各亭式样不一”,实际只建5个。比赛时,池中立彩旗,设置赛道——规范竞渡行为,防止“斗伤溺死”事故发生。
为保证竞渡的公平,赛船采用统一规格。1953年,陈嘉庚先生“新造龙船六只,每只四百港元,可坐十六人”;1956年11月13日陈嘉庚写信指示:拟再造较好的龙舟八条,托人邀请造船师傅在集美本社建造。龙舟采用尖头式,按每舟十六人的规格设计。为了避免比赛时水池内激起太大的波浪,龙舟采用平底式。陈嘉庚还亲自起草《集美端午节龙舟比赛的组织办法》,把田径赛场的径赛规则移植到龙舟赛中。——规范群众性的龙舟赛,使之成为一种体育竞技,而不是竞标恶斗的龙舟竞渡。
陈嘉庚先生的这些举措消除了传统的“斗”“别”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开创了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的新型龙舟竞技活动,我们把这样的竞技活动称为“赛龙舟”。集美赛龙舟的开展,开始了龙舟文化进入体育竞技的新时代。
1949年12月27日,陈嘉庚先生回到故乡,在集美学校师生的欢迎会上说:我们的人民身体不健康,寿命很短。十几年前,柏林举行奥运会,我国,一个有四万万七千万人口的大国,竟然不如欧洲一个人口只有几百万的小国家!实在叫人惭愧呀!在地方政府举行的欢迎会上及龙舟赛的筹备会上,陈嘉庚先生一再强调这有点。1951年,他回乡后的第一个端午节,他就大力筹办龙舟赛。陈嘉庚先生始终把龙舟赛与国家强盛、民众健康联系在一起。
陈嘉庚先生用爱国体育思想作指导,改革创新,变“别舲舳”为“赛龙舟”,集美的龙舟赛得到国家的肯定。1980年代初,国家体委制定国家首部赛龙舟章程时,特地征集1950年代集美赛龙舟的赛况和章程作参考。集美的赛龙舟也为外国人所赏识,美国德克萨斯州道拉纳斯市举办龙舟赛,派人专程到集美考察,采用集美赛龙舟的模式。集美的赛龙舟,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参加集美龙舟赛的劲旅来自漳州、厦门沿海地区的村社和社会单位。集美学校第十届龙舟赛参赛队多达130队,运动员2340人。在1958年的龙舟赛上,罢桨三十多年的同安丙洲社重整旗鼓组队前来参赛。一位老人感慨地说:“从前赛船拼生命,现今赛船笑盈盈,真是世道不同……”老人的话一语道破了集美舟船竞渡今昔之别。
屈原爱国投江,而有了我国龙舟竞渡的民俗。陈嘉庚爱国,开创龙舟体育竞技活动,为龙舟文化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