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小学校舍的变迁
陈少斌
1913年,集美小学初创时,借集美大祠堂及附近房祠为临时校舍。校长、教员纷纷要求建新校舍。陈嘉庚许诺建新校舍。经过几番周折,最后他选定村社西侧的一口海埭废鱼池(即今集美小学操场及儿童娱乐场)。经与该房族长及海埭股东相议,陈嘉庚以2000银元买下海埭和堤岸的地权,作为集美校业。平整后,北侧建木质校舍一座,可容学生七个班;南侧是操场,供师生运动。
集美小学首座校舍于1913年8月建成,耗资一万多大洋。9月,集美小学全部迁入新校舍上课。
9月,陈嘉庚再度出洋。途经香港时,他以800大洋买时钟一座,寄回集美,安装在小学校舍的锥形尖顶里。1914年,陈嘉庚又汇回4000余元,扩建西护厝,完成了集美小学,即集美男子小学,全部校舍。1937年,木校舍腐蚀严重,拆除;时钟被移放到为纪念建校二十周年而建的钟楼顶上。
1919年6月,集美小学每学期学生已达200名以上,木质校舍已容纳不下。陈嘉庚计划再建一座新式校舍,地址选在集美寨内社明末郑成功抗清营垒故址,故称延平楼。延平楼于1921年12月奠基,1922年9月落成。该楼皇冠顶、琉璃瓦、白墙体,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物。楼共三层,面积8416平方尺,建费6万大洋。
秋季,集美小学师生告别木质校舍迁入新校舍上课。
延平楼建成后,陈嘉庚在楼前立碑,亲撰并书《集美小学记》,简叙兴学动机、择址原因、命名、用途及其意义。全文如下:“余侨商星洲,慨祖国之陵夷,悯故乡之争斗,以为改进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功。……五年以来增筑师中校舍于西北隅,彼此逼近,既碍观瞻,又妨管理,思有损之,遂相地于寨内社,明末郑成功筑垒以抗清师者也。今城圯而南门完好如故,颇足表示我汉族独立之精神,敬保存之,以示后生纪念。……筑新式校舍,爰购为校址,永为集美小学之业。”抗战时该碑毁于日寇炮火。
1950年,陈嘉庚回国参政,定居集美。他把重建延平楼列为重建集美工程中的加急项目。陈嘉庚重新设计,在延平楼原址建起新的延平楼。他亲自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每天亲到工地检查,一丝不苟。1952年底,新延平楼竣工。新楼加建为四层,仍保持原来的皇冠顶、琉璃瓦的宫殿式风格;新楼用红砖砌墙,较之原来的白灰墙更为堂皇壮观。在底层两耳房内侧墙砖上,分别镌刻着“垒基维旧”与“黉宇重新”字样,以昭史实与今昔之别;底层正中增建一大会场。楼前那片荆棘丛生的坟地被改建成整齐划一白石阶梯看台,俯视大海。
1953年春季,集美小学迁入新延平楼。第二年,集美学校各校校舍大调整,集美小学告别新延平楼,被安排到尚勇、瀹智楼和“三立楼”上课;延平楼划归集美中学管理使用。1997年“三立楼”重建加层,尚勇楼、瀹智楼两楼属危楼,被拆除辟为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