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1913-1923大开拓 大发展(上)

百年集美学校标题用图

4.化危为机

陈嘉庚

陈嘉庚第五次出洋,路经香港。他惦记着新建的木质校舍的塔尖的圆框还空着,便花了800元买了一个大时钟,寄回集美。他交代:把钟装上以后,让全校的师生员工在校舍前照像,寄到新加坡给他。

陈嘉庚看到这张照片,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同时,又有一种非常的紧迫感。他仿佛听到那时钟在滴滴答答地响,伴着时钟的节奏,他又仿佛看到照片中孩子们一张张稚气的脸在不断地长大。这一切都在催促他快快地赚钱,多多地赚钱,赶快实施他兴学的下一步计划。女子小学是一定要办的,中学也不能拖延,师范更是紧迫。这些都需要钱呀!可是钱在哪里呢?

这一年各业意外频出。他在新加坡北柳港的菠萝罐头厂因海水倒灌,淡水变咸,而经理事先没有觉察,更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损失3万多元;他耗资5万多元在柔佛笨珍港开发的祥山种植园,突遭虫害,不得不放弃,损失惨重。菠萝罐头业是陈嘉庚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量占全新加坡该行当的一半。但那年头,产品积压,市价大跌;生产越多,损失越重。1913年,他全年获利总共只有3万5千元,扣除办海蛎罐头厂失败造成的损失和创办小学的费用,他所剩无几。

1914年生意更是艰难。这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路梗阻,军运为先,陈嘉庚各工厂生产的罐头、熟米运不出去,被迫停产。客户欠的钱收不回来,而工人的生活费、工厂的日常经费仍要照常开销。陈嘉庚银根拮据,艰难维持,苦不堪言!他焦虑万分,长此以往,不单办学成泡影,连企业的存在都成问题。

十年前,他父亲企业破产,陈嘉庚面临他人生的第一次危机。陈嘉庚诚信经营,巧妙应付,终于从危机中挺立起来,成为商界的一颗耀眼的新星。面对眼前的危机,难道这样的商场宿将会束手无策?

1914年冬,他利用航运稍松的机会,把存货抛出,到年终结账仍得净利4.5万元。航运的紧张使很多企业倒闭,可陈嘉庚慧眼独具,从危机中看到商机。1915年,他开始租船,又从两艘增加到四艘,不仅运自家的货物,还为政府运送枋木到波斯湾。为政府运货,不仅能得到政府的保护,而且因为要求不紧,往返一个航次时限是两个月,宽松从容,他可以多安排航次,承运其他货物。年终结账,竟获净利45万元。

1916年,陈嘉庚决定扩大航运业,开始买船。同时,他把无利可图的罐头厂及时地改为制胶厂,把库存的原准备制罐头筒的白铁片售出。因白铁片涨价,卖得好价钱,所得的盈利比生产罐头还多。这一年,陈嘉庚得净利50多万元。

在生意场上一片惨败中,陈嘉庚一支独秀。他乘胜挺进,1917年,再添客轮一艘,加上其他各业的盈利,全年得净利90多万元。

1918年,两艘轮船先后被德国潜艇击沉,陈嘉庚得到保险公司赔款120万元,盈利极为可观。

四年中,陈嘉庚各项经营共获利450多万元。

陈嘉庚挣钱是为了办学。他没钱时想办,钱少时小办,钱多时就想大办。

早在1916年,企业刚有转机之时,陈嘉庚就迫不及待地要在集美创办师范及中学,首先是女子小学。当年10月,陈嘉庚就派胞弟陈敬贤带着他们共同商定的兴学计划,从新加坡回到集美。同行的还有陈敬贤的太太王碧莲。临行前,陈嘉庚千叮咛万嘱咐,说:“钱,需花的,十万百万不足惜;不该花的,一分一文也要省。”他指着集美小学师生的合影对王碧莲说:“碧莲,你看,照片上一个女孩都没有。要办女小。这全仰仗弟妹了!”陈嘉庚对他们此行的使命之艰难早有所料,一再叮嘱他们“心要诚,行要毅。”

5.王碧莲受命办女小

二校主陈敬贤夫人王碧连

陈敬贤夫人王碧莲一回到集美,就开始操劳创办女子小学的事。创办女小是对千年封建传统的一种挑战,是一场革命。动员一个女孩入学,就其意义和难度而言,不亚于迁一处风水,搬一座坟墓。陈嘉庚把创办女小作为创办小学之后兴学计划的又一步,是一项深思熟虑的谋划,把这个任务交给王碧莲也是他知人善任的高招。

王碧莲出生于1890年,比陈敬贤小一岁,同安板桥珩山人。她家世代簪缨,其父王安顿是清朝海军三品武官。驻守厦门,勤政爱民,深受百姓拥戴。王碧莲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她二十岁嫁到陈家,成了陈敬贤的太太,以后,又随夫住新加坡多年,见多识广。她心地好,对人和颜悦色;办事干练,亲力亲为;说话通情达理,人人钦服。所以,陈嘉庚选她担纲创办女小。

当时,村社中重男轻女的陋习处处可见。村民虽然说不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古训,但都知道女人最重要的是“女德”,女人要规矩、勤快,读不读书不要紧。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王碧莲对村社的情况和村民的想法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越来越感到大伯陈嘉庚给她说的话句句在理,他交代要她特别注意的事,一件件都应验了。她从心底感到,大伯真是料事如神呀!

因为有大伯的提醒,她一开始对劝学的难度就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为此她专门请人做了一张小板凳,又备了一些小礼品,还学了剖海蛎、剥豆子等手艺。她走东家,串西家,一登门,先寒暄,接着就坐在自带的板凳上,帮着做点农家活,一边跟主人聊家常,慢慢引入正题。只要气氛不对,她就告辞,留点小礼物,准备下次再来。为争取一个女孩入学,她往往要数次登门,劝说一家几代人。有的女孩子裹足,王碧莲劝说家长为其松脚。她把女孩的脚放在自己的双膝上,强忍着裹脚布散发出的阵阵恶臭,一层一层地将其解开。王碧莲知道,我们国家落后是因为教育水平低下,所以爱国就要振兴教育。但这样的大道理不能直接给村民说教,他们听不懂。因此,她给他们讲故事,讲不识字怎么受骗,怎么被欺负;讲不识字,只能干苦力,一辈子当牛做马;不识字,连给亲人写一封信都得求人。她的话通俗平白,浅显易懂,加上她不摆架子,人缘好,乡亲都跟她谈得来。

集美社靠东临海有一间四面漏风的破瓦房,里面住着一户人家。家中只母女两人,母亲张氏,三十岁左右;女儿叫小螺,八、九岁。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王碧莲多次碰到小螺,问过她的话。小女孩很精明灵巧,她告诉王碧莲自己也想上学,但母亲不答应。王碧莲决心说服张氏让小螺上学,便不厌其烦地进出她家。但每次谈话,张氏都像一个木头人,脸上没有一点表情,任你怎么说,她一言不发。尽管如此,王碧莲不灰心,坚持劝说不放松。有一次,王碧莲给她讲不识字受骗的故事,张氏竟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原来,她丈夫不识字,有人约他到南洋发财去,他信以为真,就在别人给他准备好的一张什么字据上盖了手印,糊里糊涂地被人当猪仔卖到南洋,一去七、八年,连个音讯都没有。王碧莲的话勾起了她深藏心底的苦痛,打破了她的五味瓶,她不由自主地放声哭叫起来:“那死鬼要是识字,我们母女怎会这么苦哟!”

王碧莲觉得有了转机,就向她说起让女儿上学的事。但一提到让女儿上学,张氏又没话了。任你怎么说,她只是摇头。王碧莲只好告辞。

集美人以渔农为生,对女孩上学的事都抱有很现实的想法。他们认为女孩长大要出嫁,一出嫁,就是别家人。让女孩读书,花钱不说,连工都白搭。家中有个女孩,大人在家出门,上山下海,都有个“替手”。女孩一上学,家中没人捡柴草、剖海蛎、带弟妹,大人就没了左膀右臂,所以都不愿意让女孩上学。王碧莲意识到,和多数集美人的想法一样,张氏说不出口的话是家庭生活的实际困难。

她向陈敬贤谈起自己的想法,陈敬贤觉得很好,立即写信禀报陈嘉庚。陈嘉庚同意他们的建议,决定:女孩上学,和男小的学生一样,一切费用全免;此外,根据不同情况,每月另发津贴二至三元。二至三元,可顶得上一个粗工半个月的工钱呐!当王碧莲带着这个消息再次出现在张氏家中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半是因为王碧莲为张氏解决了实际困难,半是王碧莲的真诚、耐心打动了张氏的心。她对王碧莲说:“你们真好,花钱雇人读书。叫我说什么好呢?我要再不领情,还算人吗?”

张氏送女儿上学的消息一传开,在村社中引起不小的震动。不少人心中不服气,但还得跟着走,说:“连她女儿都上了学,我们还能不上?”

就这样,王碧莲招得60名女生。1917年2月,集美女子小学假“向西书房”作校舍,正式开学。集美社的女孩子第一次背着书包走进校门,这是过去千百年来从未见过的景象。

6.难忘1918

集美学校校主陈嘉庚(上),二校主陈敬贤( 下)

在王碧莲筹办女子小学的同时,陈敬贤也紧锣密鼓地按照其兄陈嘉庚的计划,忙着创办师范和中学。

他首先着手进行的是校舍建设。因为有过去的经验,村民们也都热心相助,征地没碰到太大麻烦,而且征得的地块都在较理想的高地上。校舍的图纸是根据陈嘉庚的设想,在新加坡就请人设计好了的,承包商也是陈敬贤从新加坡带来的。校舍建设很快就起动。工程开始后,陈敬贤天天五点起床,巡视工地,无一日间断。工程进展很快,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日日见长,那景象真是壮观。

最麻烦的事仍然是选择合适的校长和称职的教师。因为痛感教师奇缺,陈嘉庚才决计首先创办师范和中学。但是,缺鸡蛋才养鸡,养鸡首先得有鸡蛋呀!为了聘请有相当资质的校长和教师,陈嘉庚从新加坡写信给上海江苏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贾丰臻,托他代聘校长和教员。贾丰臻仰望陈嘉庚盛名,满口答应,并承诺1918年春聘校长和教员到集美开办师范中学。果然,没多久,学校就派专人到集美筹备开学的一切事宜。开学后,首任校长王绩,字丕嘉,带所聘教师到校。

可这校长和所聘来的教师和集美小学原来的教师一比,不仅不见其长,反相形见绌。陈敬贤见状,大失所望。幸好,合同只签试用半年,陈嘉庚和陈敬贤决定试用期满,就不再延聘。因此,陈敬贤必需在下学期开学前觅到新任校长和教师。

于是1918年5月,师范中学开学不久,陈敬贤便出发到江西、浙江、江苏等省考察延师。他历经7省,远达北方的山东、河北。那时交通不便,车船马轿,长途跋涉,风尘仆仆,颠簸劳顿,他身体本来就比较虚弱,苦累不打紧,重要的是身体吃不消。

在上海,他见到一位应聘的先生,江苏人,名侯鸿鉴,雅号葆三。陈敬贤以优惠的条件诚聘他出任集美中学、师范校长。侯先生欣然同意,并答应为学校招聘所需教员。秋季开学前,侯校长到校,还带来一批教师,都是江苏人士。

校舍建设日新月异,经过一年左右的建设,到1918年上半年,新建筑接二连三地落成了。在这批建筑中,有大礼堂、教学楼、宿舍楼、水塔、电灯厂等。其中有三座楼,楼身是多层的洋房,长十数丈,正面有长长的骑楼,也有人称其为走廊;上面是中国式的大屋顶,飞檐翘脊斜坡,有的盖琉璃瓦,有的盖红瓦片。这些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不说集美前所未见,就是在大地方,除非皇宫王府,也不多见。这三座楼分别被命名为居仁楼、尚勇楼、立功楼。这样的建筑后来被人称为嘉庚风格建筑。

陈嘉庚创办师范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福建教育之颓风”。为避免福建几所师范学校的弊端,陈嘉庚特别注意生源的质量。他交代陈敬贤,要招收闽南地区有才学的贫寒学生入学。为此,他制定了一整套招生办法,由学校委托各县劝学所所长代招符合条件的学生入学,大县五六名,小县三四名。学生到校后,学校组织复试,不合格者坚决退回,决不收容。为保证贫寒学生安心读书,陈嘉庚为师范、中学学生提供优厚的待遇。中学生免交学费,只交膳费;师范生学费、膳费全免。师范和中学学生所需的被席蚊帐一律由学校提供。闽南一带甚至广东的学生,得到消息,趋之若鹜,纷纷报名应试。按照这样条件招来的学生,既有才学,又特别用功,入学后,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他们都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绝大多数人都乐于回家乡当教师。

陈嘉庚还考虑到海外学生回国上学的问题。在师范中学创办之初,他就特别作出这样的规定:“对回国求学而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学校另设补习班以教之”。这是陈嘉庚在祖国创办海外教育的开始。

一切进展顺利,1918年3月10日,集美师范和中学正式开学。这一天,各楼张灯结彩,校园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开学典礼在新建的大礼堂举行。陈敬贤在会上宣读陈嘉庚特地从新加坡寄来的开校词。开校词说:“凡我诸生,须知吾国今天,处列强肘腋之下,世界竞争之间,成败存亡,千钧一发,非自振兴教育,急起直追,断难逃天演之淘汰。”陈嘉庚的话,字字铿锵,情真意切,振聋发聩,“诸生青年志学,大都爱国男儿,尚其慎体鄙人兴学之意,志同道合,声应气求,上以谋国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祯,懿欤休哉,有厚望焉。”陈嘉庚的话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寄托着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师生们听罢,无不热血沸腾,台下掌声雷动。

4月,学校颁布陈嘉庚、陈敬贤兄弟亲立的“诚毅”校训。在颁布仪式上,陈敬贤揭开罩在一块大木匾上的红丝幔——油黑的底色衬出两个阴刻鎏金大字:“诚毅”,右下方的落款是陈嘉庚、陈敬贤敬立。全场掌声经久不息。“诚毅”:诚以为人,毅以处事。这是陈嘉庚兄弟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是他们事业成功最宝贵的精神成果。

《集美学校校歌》也同时颁布,全场师生同声歌唱:“闽海之滨有我集美乡,山明兮水秀胜地冠南疆。……。”这歌声像阵阵和煦的春风,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又如一通通的战鼓,激励着莘莘学子为挽救祖国于危亡而勤奋学习。《校歌》由学校教师许振源选曲,黄鸿翔作词;后又经几次修改,现在流行的是1933年集美学校二十周年校庆修订的版本。

1918年是集美学校发展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年头。这一年是集美中学的始创之年,集美大学的起始之年,也是陈嘉庚在祖国兴办海外教育的起步之年;这一年是集美学校校训、校歌的诞生之年,也是嘉庚建筑问世之年;这一年是集美学校优良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制度、办学传统的发端之年。

1918年是难忘的一年。

7.“勿忘中国”

1919年4月,陈敬贤应陈嘉庚之召,到达新加坡。陈嘉庚兴学,端赖实业所得的利源。兴学,如翻越崇山峻岭,步步艰辛;经营实业,如黑海洋行船,时时都有风险。兴学在国内,实业在海外,兄弟二人,海内海外,兴学实业,交替进行。两人就像走马灯一样,你来我往,难得相见;即使见面,也是聚少离多。陈敬贤刚到新加坡,陈嘉庚就准备回国。

兄弟见面,手足情深,无话不说,诸事如意,甚感欣慰。兴学,虽有困难,进展还算顺利;生意,有惊无险,四年获利450万,在新加坡算是一枝独秀。现在手中有钱,陈嘉庚便要去实现他多年深思熟虑形成的计划。他告诉敬贤:“兄此行回国,想长期居留国内,兴办教育,聊尽国民一份子之义务。”他和敬贤商定:把他们在南洋的所有不动产捐作集美学校的永远基金,其中有橡胶园7000英亩,货栈、店屋地皮150万方英尺,价值数百万元。第二天,他请来律师,按新加坡英国政府的条例,办理财产移交手续。

几天后,陈嘉庚设宴招待同业。陈嘉庚请客,被传为珍闻。他虽是家资数百万的巨富,但生活极为澹泊。他对请客送礼、挥霍浪费深恶痛绝。他请客,因为他有重要举措要公诸于众,他希望自己的计划能得到同仁、同业的臂助,社会的支持。

新加坡4月的黄昏,热带灼热的暑气慢慢消散,从加冷河吹来的海风,给人带来阵阵清爽。加冷河畔陈嘉庚恒美米厂的晒场上,耀眼的灯光下,几十张餐桌摆成二横三纵的阵势,组成一个硕大的“中”字。“中”乃“中华”之“中”也。主人用心良苦,他想告诉人们“勿忘中华”。这是宴会的主题。宴会上,吃的是中国菜,喝的是中国酒;出席宴会的全是中国人,说的是中国话。陈嘉庚巧妙的安排激起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华儿男绵绵的乡思和国愁。

陈嘉庚与宾客亲切地交谈。陈嘉庚说:“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小弟觉得欧美诸国之所以国强是因为教育强;教育之所以强是因为不仅政府办学,更重要的是民众办学。美国有大学300所,商家办的就有二百八九十所。小弟以为,要振兴中国,首先要振兴教育;要振兴教育,光靠政府不行,要全民都来办学,特别是富人要多尽义务。南洋华侨中有不少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要造成这样一种风气,使他们热心教育,愿意为教育作贡献。勿忘中华。”

“说是这个道理。可做起来难呀!”

“这首先要有人号召,有人带头。要有伟人登高一呼……”

“我看登高一呼而英雄云集的伟人还没有出世呢!”

“我看嘉庚想当这个英雄。”有人私语道。

不知是凑巧,还是陈嘉庚耳尖听到此话作出回应,陈嘉庚说道:“我不是英雄,但我可以有自己的作为。我已经做好打算,要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捐出来,并且亲自回国办教育。我相信,只要做出成绩,就一定会有人跟着做的。”

“嘉庚此举真是振聋发聩呀!”

“孟浪。我看未必。”

群贤毕至,宴会正式开始。陈嘉庚致辞。他说:“小弟不日将回国,此后在洋与诸君相会之日甚短,而相离之日甚长。”他的话多少引起大家伤感之情。“……身处竞争社会,要有竞争意识。竞争才能进步。竞争不仅表现在商场上,还应表现在尽社会义务上。小弟在此向诸位郑重宣布:此后本家生理及产业逐年所得之利,……虽数百万元,亦尽数寄归祖国,以充教育经费,是乃小弟之大愿也。”

陈嘉庚把自己的不动产全捐出来,把可能得到而还未得到的钱也捐出来,古今中外可有这样的人?对此,有人感慨,有人振奋,有人怀疑,有人看笑话。

陈嘉庚把陈敬贤介绍给大家,说:“今后此间诸务合盘交托舍弟敬贤,望各位同心协力。”陈敬贤并非生人,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陈嘉庚举起酒杯,说:“干,干,为祖国干杯!”

拜别同仁、好友,陈嘉庚离开新加坡。6月底到达集美。7月13日,他在厦门邀集地方贤达、要人开会,公布自己创办厦门大学的计划,并宣布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300万元,共400万元。这400万是国币,按当时的汇率,一元国币合两元多新加坡币,400万要折合800多万新加坡币,而陈嘉庚当时积存的资产总额仅400多万新加坡币,是他资产总额的两倍多。这400万,相当于陈敬贤1918年在集美主持兴建的居仁等三楼及其他校舍的全部开支并中学师范开办费及学校的全年经费总和的十三倍。400万是个天文数字!是一座金山!他如此奉献,只为了他那不改的情怀:“勿忘中华!”

一年前,陈嘉庚通过《集美学校校歌》号召集美学校师生“诚毅二字中心藏,大家勿忘,大家勿忘!”

1919年,陈嘉庚向海外同仁高呼:“勿忘中华!”

1921年,陈嘉庚选在5月9日国耻日为厦门大学奠基,告诫莘莘学子“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