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大雕塑家、美术教育家曾竹韶校友

[新加坡]彭炳华

一代雕塑家曾竹韶于2012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104岁。曾竹韶是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著名雕塑家、美术教育家,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最后去世的主创雕塑家。

曾竹韶于1908年7月出生在福建同安县安仁里曾营乡〔现集美区杏林街道曾营社区〕一个华侨家庭。1915年就读于曾营小学的前身——龙山学堂。1919年,为了躲避北洋军臧致平与粤军陈炯明、靖国军许卓然时称“南北拼”的战乱,曾竹韶随父母离开家乡,举家移居到缅甸仰光,曾竹韶的父亲从事大米运输生意,在仰光还有田产,家境殷实。由于曾竹韶是家中长子,父母希望他能够帮助照顾家中的生意。因此,1924年,曾竹韶从缅甸回国,到集美学校攻读商业专科。

不过,经商并不是曾竹韶的理想。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蔡元培先生在杭州创办了艺专并于年底招生的消息,便转赴杭州备考,于1928年初考取了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和雕塑。

自此,曾竹韶和雕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为了艺术,于1929年远渡重洋到法国,先后在里昂国立美术学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师从著名雕塑家布夏???马约尔。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颗坚定的赤子之心驱动着曾竹韶“回家”参加抗日,他的战线是教育事业。从此开始了他作为美术教育家的人生之路,先后在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重庆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职,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雕塑人才。曾竹韶结合中国的传统,融汇了在西方学习的经验,根据自己国家的特色,建立了现代雕塑的教学体系和创作风格。

雕塑是一门与社会发展、时代密切相关的艺术,在物质贫乏的以往岁月,雕塑家能把自己的作品翻制成铜雕是一件很奢侈很稀有的事。整个社会对雕塑的理解也是很欠缺的,多数人不知雕塑为何物。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曾竹韶与同时代的从事雕塑工作的人,作品都不是很多,但曾竹韶存世的作品极富震撼力、感染力。

曾竹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虎门销烟》,这是一幅饱含感情、充满力量的“历史重现”:以波浪形来表现的“浓烟”中,硝烟勇士们的表情紧张而振奋,一部份人正在焚烧鸦片,另一部分人正在挥汗如雨地搬运鸦片箱子,位于正中间的汉子身子前倾、拳头紧握,愤怒的望着浓烟滚滚的烧井。《虎门销烟》由于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八块浮雕之一,是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在创作上要求有相对统一的风格,每位创作者的个人风格显得不那么显著,而那个时代对个人风格也并不强调。即使是那样,我们仍能看出曾竹韶的创作依然有自己的追求。他纯熟、精到地把西方雕塑的经典语言转化为中华民族内容的叙述,避免了西方雕塑语言的张扬,而是运用中国艺术的线索,表现了内敛厚重的东方艺术气息,无论是人物结构、画面的安排和具体衣饰都处理得非常协调,整体上不失为现代纪念碑雕塑的经典性。

除了《虎门销烟》之外,曾竹韶还创作过诸多历史名人的肖像雕像——孙中山、鲁迅、郭沫若、李四光、陶铸、竺可桢、蒲松龄、李清照等,这些艺术作品分散在全国许多地方。

曾竹韶的贡献不仅在于对西方经典包括审美、方法、技艺等系统地在中国的传播和深化,更在于他对祖国传统雕塑艺术的重视和传承。他对祖国文化艺术挚爱的深情,充满着自信。他在给留法老同学、著名雕塑史论家王子云的巨著《中国雕塑艺术史》序言中自豪地写道:“我国雕塑艺术之丰富,为世界首屈一指。”曾竹韶先后写过《中国古代雕刻发展史》、《关于研究和学习古代雕塑遗产的初步意见》、《爱护中土雕刻遗产的典范》、《让我国雕刻遗产发挥应有的作用》等文章。他考察中国古代雕塑的足迹遍及巩县、宋陵、龙门、敦煌、麦积山、灵岩寺等地。他为培养继承祖国优秀雕塑艺术专门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专门撰写了培养“古代雕塑专业”研究生计划。他十分关注城市雕刻艺术的发展,为此撰写了《城市雕塑与建筑要相得益彰》、《城市雕塑的意义》、《对城市雕塑建设的几点意见》等文章,并在政协会议上提出提案。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近30年来,他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大声疾呼国家早日筹建“中国雕塑馆”。

以雕塑名扬天下的曾竹韶,还是演奏小提琴的好手。曾竹韶酷爱音乐,旅法期间,他白天学习雕塑,晚上在巴黎西赛芳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师从著名小提琴家保罗?奥别多菲尔。他和音乐家冼星海、郑志声等人结为至交,共同成立了“巴黎中国留法音乐学会”。

1943年至1944年,郑志声在成都华西大学古代石刻博物馆任顾问时,兼任的是该校音乐系小提琴教授。他还在成都举办过两场个人小提琴演奏音乐会,为配合金陵大学音乐系支援抗战前线募捐,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音乐造诣绝非等闲。

为了向音乐致敬,曾竹韶在90岁高龄创作了雕塑《贝多芬头像》。晚年的曾竹韶,爱好之一便是弹古琴。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厦门日报》2012年5月8日应洁《曾竹韶:厦门小渔村走出的大雕塑家》)

101岁的曾竹韶(中)观看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