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进维也纳金色大厅
·单晓樱
2011年12月19日是我一生中永远难忘的一天。真没想到,在退休五年之后,步入60岁的我居然有机会在当年宋祖英举办个人演唱会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与队友们一展风采,捧回了集体舞蹈金奖、最佳编导奖、最佳舞台风采奖、最佳创作奖,为咱中国人,也为咱厦门人争了光!
作为厦门市直机关老年艺术团的一员,我有幸与队友一道在厦门市老年艺术协会的带领下,代表厦门市参加了由国际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组织举办的“夕阳秀”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暨第四届国际中老年艺术节的演出,带着舞蹈老师黄玉双精心编排的彝族舞蹈《呼唤绿荫》,于2011年12月14日出征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19日上午,我们兴致勃勃地从远道赶来,冒着零下5度的严寒,在维也纳艺术中心门口,留下了身着彝族舞裙的造型合影。可当我们踏进早就心驰神往的金色大厅时,却都傻了眼:那舞台虽大,却是为音乐会专门设计建造的层层台阶,而适合舞蹈的平台才两米宽。黄老师当机立断,根据舞台现状对整个舞蹈的队型进行了改动,队员们在有限的两次走台中记下了造型的变换。
就在14支艺术团队彩排之后,活动主办方告知我们,维也纳金色大厅不能使用CD伴奏演出,一定要用现场乐队或钢琴伴奏。为此,浙江等代表队放弃了晚上的舞蹈比赛。想到出征前排练场上的严格训练,挥洒汗水,转机候机室内的反复练习、寻找感觉和维也纳住宿旅馆旁冒着严寒的反复排练,我们心有不甘:一切付出只为今晚的一搏,圆梦今生,在此一举,怎能轻易退缩放弃?“大家唱,用嘴给自己伴奏!”黄老师一句话,立马得到领队和队员们一致赞同。于是,在金碧辉煌的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唯一的一队自唱自舞的舞者在国内外观众、评委的视线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人们抒发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美好的情感意境。在音乐的高潮部分,我们16个舞者放开高亢的嗓门,用简单的咦咦呀呀唱出的旋律,唱出那原生态的感觉和民族味,效果比CD伴奏更好。想不到的是:此时全场的观众都起立为我们鼓掌。歌声、掌声、和着舞蹈的节奏在大厅内迥旋;而台上,我和大家一样,含着泪花跳完了这个颇有特色的民族舞蹈。当时的心情说不上究竟是高兴、是激动、还是感动,或许三者皆有。演出结束后,我的心情仍然久久平静不下来。那一天,我们在金色大厅摘取了本次艺术节的几乎所有奖项,维也纳市文化部部长评价我们的舞蹈是“本场最精采感人的节目”。
至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场面仍清晰地印在我脑海里,我们那并不专业的歌声也时时萦绕于耳畔。每每回味,心中就会涌上一种愉悦和激情。人生能有几回精彩?能在享誉世界的音乐圣殿演出中,感受一个花香浓郁、芳菲四溢的维也纳早春,同时也在异国他乡留下我国当代中老年人最美的歌舞与微笑,这是我人生的最大快乐!也是我步入60岁的一个最美好的纪念与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