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浔江抒怀

洪涛

生于深山,却向往大海。1956年8月,举家迁至集美,住在浔江之滨,我的梦想终于成真。

那时我刚11岁,考进集美中学初中一年级。几乎每一天,只要有闲暇,我都会来到海边,观旭日东升,看彩霞西落,听涛声阵阵,赏浪花朵朵。

啊,大海,我爱你!

所谓浔江,其实是集美半岛与厦门岛之间的一道海峡,平日,海水蔚蓝而平静,在日月辉映下波光粼粼,妩媚万千。我最喜欢坐在南薰楼下的石阶上,或龙舟池旁的亭子里,远眺海面上那漂浮流荡的点点风帆,遥望海对面厦门岛上的绿树黛山,还有厦门海堤那南来北往急驶而过的各式车辆。

不久,鹰厦铁路通车,火车驶上了海堤,我和小哥欢天喜地爬上敞篷的火车皮玩耍,没料到火车突然启动,把我俩吓了一大跳,好在火车开到高崎即停下,我们急忙跳下车,哼着小曲顺着海堤走回集美。

我家的邻居大多是渔民,海水退潮的时候,我有时跟着他们去“讨小海”。捡贝类和捞海苔居多,但兴致来时,也赤着双脚提着钉耙背着鱼篓,沿着蜿蜒细长的“海路”,一直走到海水尽头。举起钉耙在海泥中拨弄几下,居然有一只只海虾活生生的跳将出来。嘿,要是运气好,还能逮到几只海蟹呢!

集美南薰楼附近,有一大一小两个海水游泳池,那是我和小伙伴们夏日的乐园。刚学游泳,冷不防呛几口又咸又苦的海水是难免的,当我打退堂鼓时,读高三的“临时教练”三哥鼓励说:“坚持就是胜利!”在海水游泳池泡了一个暑假,浑身黑得像木炭,但总算能把50米游泳池游它一个来回。

1958年下半年,集美学校开始动工兴建“海潮发电站”,听说建成之后是“世界第一”。同学们热情高涨,厦门海堤附近的海滩上,彩旗飘飘,喇叭阵阵,顿时成了一片热火朝天的大工地。根据潮汐变幻,师生分批下海,不论黑夜白天。迎着朝霞,沐着月色,踩着泥泞的海滩,啃着硬硬的馒头,艰苦奋战几个月,我们用锄头、铁锹、畚箕,在浔江底挖掘出了一条长长的、深深的海沟(引水道),准备用潮水的落差发电。虽然后来发电没有成功,但是参加这次“海潮发电站”建设的情景,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中。

1962年夏,我考上复旦大学负笈申城,一去23年,直至1985年调回厦门工作,又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给浔江之滨——陈嘉庚先生的故乡集美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1年12月18日,“一桥飞架南北”,厦门大桥的通车让厦门与大陆的交通更加便捷通畅。2008年7月1日,造型优美的集美大桥如长龙卧波般出现在浔江之上,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再次腾飞插上了矫健的翅膀。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浔江之滨矗起了幢幢高楼,焕发了勃勃生机。集美大学的诞生吸引了海内外大批学子;工业区的开发为侨乡的发展增添了强大后劲;园博苑的风采让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厦门北站的落成使用彰显了集美作为闽南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如今,大学城和集美新城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正在浔江之滨崛起……

啊,浔江,我为你欢呼,我为你歌唱!歌唱你的过去,歌唱你的现在,更歌唱你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