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龙文化 中华文明的脉络

[印尼]廖彩珍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对龙文化的情有独钟,寓意了一切美好意愿,彰显了对它的挚爱。神州的天地山水,云风人家,都充满了龙的世界,龙的精神,龙的文化。龙的光辉形象,已活在每个中国人的神思中,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灵中。

龙是中华文明的脉络,是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和不曾间断的精神家园。据文献记载,在辽宁省阜新县查海聚落遗址出土的石块摆堆塑的浮雕式巨龙,距今已有八千年历史,另在河南濮阳仰绍文化出土的蚌塑龙虎图,距今也有六千年历史了,可见早在伏羲氏族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以龙为图腾崇拜,一直到夏、商、周,龙都扮演通天神兽,被奉为神明。《周易上经》乾卦里,就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亢龙有悔”的卜易文化,龙是为吉凶之兆的一种象征,左右和指引人们的生活。

汉朝刘邦,出身寒微,反秦成帝后,是他开创了龙生天子的传说先河。《史记高祖本记》说:其先刘媪尝息太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从此历代帝王就是真龙天子的化身,帝王与龙同荣同尊,有摄有威。龙的地位由自然界的神权向着象征帝王君权转变。《后汉书王符传》说:“龙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兔,耳似马,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此后,龙的形象渐趋定型,龙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属性动物,也是多元动物的组合体,更是天象,雷电,云雨的主宰,是人文幻化的人文动物。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为中国传统的龙添上了新的异彩,多了平和和仙气。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就是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交汇的见证,丰富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内涵。元朝忽必烈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企图以垄断龙纹的使用来加强皇权的慑威,明文规定,民间不能制造或贩卖有龙纹的缎匹,并规定五爪龙专为皇家帝王所用。而草莽出身的朱元璋更需要用龙来神化自己,明朝帝王的御用之物,无不以龙纹为主饰,明代皇帝的燕弁服就绣满了192条翔舞的龙,龙成为皇权最高威仪的标志。为了强化皇权的特殊性和权威性,龙文化在满清王朝更上一层楼,太和殿里就有的13844条大大小小、神采各异的龙,除了“龙颜”“龙体”以人为体外,其它如龙冠,龙椅,龙辇,龙床,顶上盖的,地下铺的,无不活龙活现,龙跃龙吟,甚至蟠龙金柱,熠熠生光。大龙铜币,大龙邮票,还有大清国旗中央大飞龙的镶蓝边黄旗,都是以“龙”为国家标志。同治7年(1868年),清王朝派往欧美的第一个外交使团就使用这幅旗,这是清王朝在海外升起的第一面国旗,就是这大飞龙黄旗,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了中国,也认识了中国龙。

时代不断变迁,1984年天安门上油饰了最高规格的“金龙合玺”彩画,国徽两侧则是千万条的金龙腾飞,新中国以龙腾盛世,年年腾飞的新貌面向世界,此后,“东方巨龙”“龙的传人”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虽说,两千年来历代帝王刻意地把龙“神格化”“权威化”,伴随着历史文明的延续和传承,对龙的故事,写之於书,演之於戏,唱之於口,造之于手,无处不在,孔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龙聃凤丘”,“卧龙凤雏”等,无不表达文士们对“龙”的尊崇。今天我们不论在国家博物馆还是民间庙宇,御用之物还是民间碗盘,建筑书画还是文字曲艺等各方各面,都不难看到几千年来龙纹、龙姿、龙形、龙体的千变万化,龙的故事传唱不绝。而生活中的生龙活虎,望子成龙,龙马精神,龙吟虎啸,龙飞凤舞,乘龙快婿,无不因“龙”的寓意而有所寄托,耐人寻味!民间广传至今的舞龙,赛龙舟等都是民间在用自己的行为传播承传,将龙的非凡精神融入百姓日常的生活和期盼,也即融入整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龙文化辉煌的历史确实积淀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智慧与无比的创造力,造就了不同领域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重要载体。八千年来从不间断地延伸与创新,是龙文化不灭的根本。

当今世界,有超越了国家、民族框架的四大文化群体,即中华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中华文化群体与基督教文化群体近百年来,不时因一“龙”字之诠释而引起无谓之争议。在《圣经》启示录第12章第3节:天上又出现异象来,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戴上七个冠晏。第九节: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按希腊原文圣经,“龙”乃是drakwn,英文译为dragon,在英语本身有恶兽、罪恶、怪物之意,是故,有一千多个英雄屠杀dragon的神话故事,在欧洲流传。王詹姆士一世钦定《圣经》英译本是在1611年出版,1807年第一位来华的宣教士马礼逊,是第一位编成《英汉词典》的先锋,首创把dragon译成龙(注)。随后在1919年译成全国通用的“和合本”圣经也照用“龙”字,延用至今近一百多年,“龙”在基督徒的心目中已定了型。

俗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司,各有所长,但细看其像,并无七头十角的大红龙。在龙的家世里,有长角的叫虬龙,没角的叫螭龙,身有鳞的叫蛟龙,身长羽翼的叫应龙,一身两首叫并龙,一头两身的叫肥遗龙,紫火烧身的叫火龙,嘘气成云的叫云龙,颔下有珠的叫骊龙,还有金龙,青龙,黄龙等等,应有尽有,就是没有七头十角、魔鬼化身的大红龙。我们可以理解200年前国外译者在找寻资料方面的局限,文化的差异,空间的隔阂,难以明白把“恶魔”与“龙”相提并论,有失中国人的情怀,并深感抵触。尤其对不明所以,一见有“龙”的图案避而远之或力要毁之的犯“恐龙”症基督徒,令人难以释然。“此龙非彼龙也”,近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应将龙译为loong,也得到部分有识之士的认同,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译为leeHsienloong。2006年11月,中国第一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脑cpu蕊心“龙心”的英文名,由Godson改为loongson。相信日后会有真正的有识之士能译出更恰当、大家认可的字眼,让不同的文化群体更为和谐。

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持续,是历史坐标与民间坐标的制衡,今天中华文明已逐步与世界人民接轨,这云游中国山川河海已八千年的龙文化,也正赶上时代的列车走向世界,在新的历史起跑点上,很希望我们的“龙”,在不失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尊严的前提下,考虑把原有的龙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在内容和构图所表现的神韵和律动美,少一些龙的霸气和攻击性,多一些瑞气和幸福性,充分体现多赢而不战胜,竞争而不斗争,和谐不独大的现代人文文化的精神。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开放才能伸延,创新才能持续,祝愿21世纪的龙文化越腾越远,越腾越和谐。

注:《起初上帝创造天地》第51页,美国富勒(Fuller)神学院宣教学博士陈润棠牧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