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力量”服务厦门发展
厦门日报记者
一所大学到底为它所在的城市做了些什么?这个问题通常让人很困惑。
不过,集美大学应该有回答这个问题的自信。当您进入厦门海域,已经可以感受到集美大学科研人员的存在;或者,从您的饭桌上,也可以一眼看到集大人在实验室里完成的成果——您正在吃的鱼,可能就是这所大学科研人员培育改良的新品种。
今天,我们为您讲述集大科技助力厦门发展的故事。
航海保障港口信息平台为轮船指路
彭国均所在的集美大学船舶助航技术研究所,相当低调地位于航海学院的一幢三层小楼里。事实上,这家研究所非同寻常——集大如何服务厦门地方经济,通过这扇“窗口”,便足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船舶助航技术研究所的科研方向是航海保障。彭国均说,轮船进港时,面临这样的困难:无法得知,进港航道怎么走,什么时候轮到自己的轮船进港,等等。
厦门信息、港口、海事等部门,委托这家研究所开发的“厦门港口海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为进出港的船舶引航,在第一时间,向往来厦门的全世界船舶发布厦门港最新的通航信息,包括管理动态、航道、航标、水文气象、进出航行方法、码头靠离泊方法等,使船舶安全进出厦门港。
厦门港的航标,也和集大的科研人员有关。按业内的说法,没有航标,就没有港口的运营。航标不仅是宣示国家海岛主权的一种重要标示物,更是指引船舶进出港口最重要的助导航设施。
但是,航标只是浮在水面上,它可能随着潮涨潮落或船舶碰撞而移位,也可能因灯器异常造成夜间不发光。研究所的另一个拳头产品就是用于对航标的远程实时监控,厦门港几乎所有航标,只要一有风吹草动,监控系统会立刻报告给海事局航标管理部门,发布给有关单位和进出港船舶。
对厦门的航行安全、港口安全、海域安全及航运物流等方面,集大科研人员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水产培育“集大产”鲍鱼更便宜更健康
在某种意义上说,从我们的餐桌,一眼就可以“望到”集大一些科研人员的实验室。你吃的鱼、虾等,都可能和他们的研究有关。这几年,集大科研人员集中精力做的一件事是:解决水产品养殖中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这可以从集大水产学院严正凛的实验室说起。
严正凛对对虾等水产品已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现在正专心地研究鲍鱼。他的成果之一是建立名为“鲍藻套养、鲍螺混养”的鲍鱼生态养殖技术,目的是解决鲍鱼在海区养殖面对的两大挑战:海区生态环境恶化和鲍壳上附着的污损生物。
“鲍藻套养、鲍螺混养”模式,就是将大型海藻、海螺(甲虫螺)和鲍鱼一起养殖。在鲍鱼旁养殖海藻,可以吸收多余营养盐,降低水体的有机和营养负荷,从而净化海水。
鲍鱼壳上经常附着牡蛎等杂物。严正凛在每个鲍鱼养殖筐里,混养五六头海螺,让海螺吃掉鲍壳上及箱笼内壁上的牡蛎、藤壶等污损动物,起到生态防除的作用。
严正凛的技术,提高了鲍鱼的成活率。从鲍苗种到养成的成活率达85%以上,比传统养成模式的65%提高了20个百分点。此项技术的应用还能大幅度地减少水的用量,降低养殖成本。
今天,我们能吃到更健康、更便宜的鲍鱼,集大是幕后功臣之一。
集大一直以“三鱼一菜”闻名,除了鲍鱼,鳗鲡、大黄鱼和坛紫菜品种的改良,“可持续”的科学养殖,集大是佼佼者。
实用科研校长挂帅食品科研中心
严正凛在集大水产学院的办公室,只有一台仪器,显得空空荡荡。严正凛说,他的实验室在养殖场。
彭国均说,他们的研究所从成立那天起就确定这样的方向:面向行业,解决行业问题。这个方向从未改变。
集大表示,他们重视从制度上保障科技人员服务地方的积极性,而要建设什么样的科研平台,一个重要参照因素是厦门的需要,特别是为厦门市18条产值百亿以上产业链和5个服务业产业集群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在这方面,集大校长苏文金身先士卒。2008年,苏文金挂帅厦门市食品科技研发检测中心,其任务就是为厦门企业提供食品、农产品、动植物及其加工产品的研发和检测服务。
校方的数据显示:三年来,集大共为各地市的200多家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600多项,合同经费过亿。(原载9月10日《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