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集美校友情
林永勤
我于1958年毕业于集美水产航海学校。那时,水产和航海正开始分校办学。毕业时,我被留在集美水产学校工作,服务了12年。后来又被调到厦门水产学院,在那里工作了25年。
上世纪60年代,我带20名渔捞科毕业实习生到南海渔业公司实习。当时该公司多数的骨干是水产航海学校的校友,各捕捞船队的船长、大副、生产技术科、调度室的技术职务大都由我们的校友担任。他们都是我的学兄。我到公司联系工作,一切顺利。我的第一项工作是尽快安排学生上船实习。生产技术部门的校友了解我们的实习要求后,就想办法尽早安排实习生到船队。船队通过调度室,了解每天渔船进出港口的情况,船长是哪届校友,尽量把实习生安排在校友当船长的渔船上。船长们听到是母校来的实习生,都很高兴,热情予以接待。有的船床位紧张,学兄们就想办法,有的船把值班床位都让出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毕业生的实习工作就安排到位,全部落实。
在出海实习中,校友们对实习生的实习和生活都关怀备至,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在生产技术方面,他们对实习生认真指导,严格要求,使他们在实习中增长才干。有他们的关照,我这个带队老师感到无比的轻松。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到码头、生产技术科、调度室了解情况,在实习生与生产单位之间做些协调工作。而校友们向我了解得最多的是集美各校的发展情况,和母校发展中的人和事。通过交流,大大拉近了校友与母校的距离,校友为母校感到骄傲,以作为集美校友为荣。
在两个月的生产实践中,我们得到校友们热心的直接帮助,思想上、业务上都有很大的长进。实习结束后,我们买不到返程的船票。经过广州时,我们拜访了广东省水产厅、南海渔业公司驻广州办事处,校友们设法为我们买到从广州到汕头的船票,但都是五等舱。开航后,管理客舱的航海学校校友发现我们都在五等舱,就主动给带队老师调舱位。同学们从心底感谢这位热心的航海校友。这位校友只是深情地回答:“这是应该的。我是校友。”
到汕头后,同学们连夜轮流到汽车站排队购票。他们排到窗口时,车站告诉他们没有到厦门汽车票。原来是车站全面军管,汕头至厦门的汽车票只凭省一级介绍信发售。幸好,在广州时,在广东省水产厅办公室的校友担心我们在路途中遇上麻烦,事先为我们准备好了沿途的介绍信。因为有介绍信,我们顺利地买到车票,按时返校。返校后,在座谈会上同学反复提到老校友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表示一定要永远珍惜这份校友情谊,走上工作岗位后,要为母校、为校友尽力。
18年后,我带领厦门水产学院定位仪工作小组再次来到南海渔业公司。这次的任务是讲解定位仪原理及维修技术。我们只有一周的时间,安排比较紧。能和老校友们重逢相聚,机会实属难得。每天晚上都有校友到招待所看望我。我们亲切交谈。校友们非常关心集美的变化,了解母校的发展。有位南安的校友为我们带来他母亲特地为我们做的“椰子炸枣”,还请我们去他家吃饭。我婉言谢绝,但无法脱身。于是,我请两位水院的同事代表我们,应邀到这位校友家中,感谢他们一家的盛情。离开南海渔业公司的那天早晨,许多校友到汽车站送行。原公司调度室蔡永贞校友,在我们在公司期间,出差在外,前晚刚刚到家,一大早就到汽车站等候为我们送行,弥补未能深谈的遗憾。
两次的南海之行,在和学长们的接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集美校友的情缘,这种情缘甚至扩大到他们的家属中间,他们一样时刻怀念着母校,关心着母校的发展。这一切在我心中深深地烙上七个大字:难忘集美校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