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诚毅”泽披我一家三代人

施清华

“诚毅”泽披我家三代人

1958年,我们泉州二中高十一组150多位学生,刚读完高二,正赶上大跃进时期,就全部被“跃进”到一所新建的“泉州食品学校”。1959年,这所学校被并入集美轻工业学校。

虽然上大学无望,一些同学们叹惜不已,但幸运的是,我于1960年2月从轻校提前毕业,并留校担任语言教员兼班主任。我既无专业学历,又无实践经验,从事教学工作真是难处多多。面对困难,是退缩,还是赶上?我犹豫再三。关键时刻,陈校主“诚毅”的校训给了我勇气和信心。

当学生时,我是团委会宣传委员。有一次,校主来校视察,领导安排我随侍校主身旁。年轻人都怀有一种对伟人由衷的崇拜和景仰,更何况我是与时代伟人陈嘉庚先生零距离地接近。我紧随着校主,校主的光辉形象,言谈举止我都看得特别地清晰,让人肃然起敬,先生的每一动作,甚至托拐杖的姿态,在我眼里都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面对困难,我想着校主排除万难,创建集美学校,培育万千桃李的丰功伟绩。在校主精神的鼓舞下,我下定决心,服从安排,挑起重担。我遵循“诚毅”校训,相信心诚即成,行毅即能,加强学习,一有时间就跑图书馆,看报纸、杂志。当时,图书馆允许青年教师一次可借出15本书。夜晚,我苦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十点熄灯后,我点起从家里带来的灯芯油灯,挑灯夜读。深夜,万籁俱寂,我兴致勃勃地在书海中遨游,在收获中得到无限的乐趣。我读了不少书,学了许多新知识,记了不少哲理名句。在我读过的书中,有中外名著、中外史籍,还有《诗刊》、《收获》、《人民文学》等文学杂志。我认真阅读,还分门别类做了摘录和读书笔记。天道酬勤。日积月累,我学到不少知识,积累了不少资料。这些知识和资料,为我不断学习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受用一生。

1982年至1992年的十年中,全国中、青年职工大规模进行文化补课。承蒙上级领导错爱,要我担任泉州市商业系统十一个分公司、七门学科、六千多人次职工的授课任务。因为,我有在学校打好的底子,又能以“诚毅”精神认真对待教学,成绩突出,两次被评为福建省职教优秀教师,并参加在北戴河举办的“全国职教研讨班”的学习。

作为父母,子女不仅是家庭的宝贝,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承担的一份责任。“文革”十年,教育受到严重破坏,社会上“教育无用论”风靡一时。但我始终记着校主的名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时时想着他倾资兴学的教育理念和光辉业绩。我心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怎能没有读书人?当年革命冲击教育,学校经常停课,教育没有制度可言。我家三个孩子有的读小学,有的读中学。我看到学校教育不成体统,不忍心小孩受耽误,便在家中给他们补课。学校不成规矩,我们自成方圆!我以集美学校的“诚毅”精神,自身的经历和体会,用“心诚即成,行毅即能”的箴言引导孩子,教他们读书、写字、学乐器……。三个孩子围坐在0.7平方的小方桌旁,认真学习。1978年的一天,泉州三中第一次放映电视,那神奇的映像吸引了大批师生前往观看。而我的孩子不为所动,依旧专心做作业,表现出“行以毅”的毅力。若非嘉庚精神的教泽流长,我的三个子女就不可能在1983年前先后考入国家名牌大学。每想到这些,我和爱人总是感慨不已。

惠风和畅。我的三个孙子分别是80后和90后,生在春风里,长在阳光下的好年代。两个孙女小小年纪就懂得追求知识,书本、才艺是她们的最爱。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极为重视,亲力亲为。我经常给他们讲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及厦门大学的故事,潜移默化中,这位育人功深、教泽流长的爱国侨领成了孙辈们的人生楷模。三个孙子孙女自觉学习,一帆风顺,一路顺利进入高中、大学。今年外孙女复旦大学毕业,并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大学生。近日将出国深造,攻读研究生。

串珠成链,福福相依。感谢集美轻校对我的教育培养。祝福母校越办越好。

“嘉庚之星”,我心中永恒的“星座”。您照亮了一个世纪的文明之路,您依然光辉灿烂!您将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