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集美中学上海校友会关心老归侨

叶添法

早期归侨,顾名思义就是很早时期就回国定居的华侨,按政策指的是1966年12月31日前的归侨。集美中学上海校友会中有22名早期归侨,他们都是五十年代的归侨,都是老归侨,现在都已退休了。

集美中学上海校友会对老归侨非常关心。今年,理事会决定召开一次归侨座谈会。事先,理事会作了充分的准备,并拜访了多位年老多病的老归侨校友。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安达、副理事长陈福祥专程到康复医院看望常年卧床的马来西亚归侨严林安。当他们来到病榻前时,严林安非常激动,脸上露出了开心的微笑。他腿脚已经萎缩,站立不起,平时要靠护工打理起居饮食。叶安达和陈福祥看到护工一口一口喂着严老,想到老校友的处境,心情格外沉重。三年来,叶安达每年都来探望过严校友。严老问起初中80组同学许小妙。当他得知校友的现状都得到改善,他心情仿佛宽慰了许多。

越南归侨沈国卫患病在家,平时由老伴在身边照应。当看到理事长吴玉雷、理事陈瑞明来到他家时,他立刻笑脸相迎,兴致勃勃地聊起往事。当他得知校友会要召开老归侨座谈会,并特意提前探望几位行动不便的老校友时,他和家人都非常感激,一再表示感谢!

2012年9月14日上午,集美中学上海校友会早期归侨座谈会在集美航海学院上海校友会会所举行。上海市侨联办公室的黄立群科长和包晨先生应邀出席。座谈会上,每位归侨都拿到一本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编的《渉侨政策问答》小册子。吴玉雷理事长主持座谈会。

校友会名誉理事长林庆芳首先发言。他说,在祖国刚刚解放,老华侨心向祖国,卷起铺盖回国。回国后,碰到许多困难。他们生活不习惯,语言不通,社会不适应。这些问题都不是说大话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咬紧牙根克服。他们很不容易,很不简单,令人十分钦佩。现在老归侨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了,人数一年比一年少了,他们可称得上是国宝了,值得格外爱护和关照。老大哥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老归侨们也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们回想起自己一生的经历,个个显得中气十足,慷慨激昂,他们为自己走过的道路感到骄傲,无怨无悔。

五十年代初,他们都是风华正茂的的少男少女。他们从各自的侨居国——南非、印尼、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汇集到陈嘉庚校主创办的侨生摇篮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中学。他们远离父母,远离亲人。在集美中学求学期间,他们获取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为考入高等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他们在陈嘉庚校主倡导的“诚毅“校训熏陶下,学会“诚以待人”的做人准则,受益终生。

离开学校后,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磨练成长,有的成了行政干部,有的成了技术骨干,绝大多数人都进入高级管理层任职,或成了关键技术岗位的骨干,多数获得高级职称,都成为国家的精英人才,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信任和重用,关心和照顾。几十年过去了,老归侨们把自己的青春和毕生精力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们在座谈会上纷纷发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新加坡归侨、高中43组的王美法是1949年随全家六口人回国的,几个兄弟都在集美读书。后来他考进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在上海。单位给他分配了房子,每年过年过节领导都给“送温暖”。他工作很安心,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

印尼归侨、高中43组的陈瑞明是1957年回国的。开始在厦门华侨补习学校学习,高二起转到集美中学,后来考进福建林学院。1964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木工机械厂,以后又到研究所。他在上海机电一局担任十年的侨联主席。退休后仍在闸北区侨联做事,发挥余热。

会上,印尼归侨、高中41组的李成德提了两个建议:一,希望校友会多开展一些活动,费用不够可采用AA制,这钱大家还是拿得出的;二,明年集美学校百年大庆,校友会要组织校友们参加这个活动。大家热烈鼓掌。叶安达连忙说:“明年上海校友要参加集美学校百年大庆。到时我会牵头组织”。校友们激动不已。

随后泰国归侨、高中39组的郑惠民、印尼归侨、高中43组的邓克立、印尼归侨高中41组叶旭全等也发了言。

市侨联黄科长亲切地询问归侨们是否享受到相关的早期归侨政策,她说:校友会是个好平台。大家聚在一起,学习政策,交流信息,又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上海市侨联对早期归侨很重视,努力为老归侨服务。市侨联的“侨之家”为老归侨提供多种服务,比如助老工程、重大疾病补贴、休疗养、体检、活动经费补助。她希望大家对市侨联多提希望和建议,市侨联会尽力而为。

最后,吴玉雷理事长希望老归侨们学会自我保护,注意身体健康;他表示上海集美中学校友会将把关心老归侨的工作纳入校友会的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