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在厦门市群众文化艺术节斩获9金

38个节目37个获奖 总分排名全市第一
在日前刚结束的厦门市第五届群众文化艺术节上,集美区参选的38个节目中,37个获得奖项,其中金奖9个,占全市10大项目28个金奖作品的三分之一,总分排名全市第一,并且连续五届获得群众文化节优秀组织奖。
讲创新 高甲戏和街舞混搭《逛新城》
《逛新城》的潮大妈们绝对是今年来文艺赛事中最大的赢家。他们不仅摘得厦门市群众文化艺术节的金奖,还获2012年度“激情梦想”国际老年艺术大赛表演金奖和最佳编导奖。日前,她们赴安徽参加第三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综艺类大赛,再次夺得金奖。
《逛新城》描述古代的才子佳人唐伯虎和秋香穿越到集美,遇到一群潮大妈,一同逛集美新城的情景。它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歌仔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加以创新,融入舞蹈,通过幽默诙谐的对白和说唱,再现集美跨越发展的崭新面貌。这群潮大妈年纪都在55岁以上,舞台上,她们轻巧风趣,舞台下,辛苦演练。57岁的许夏莲说,一天练习下来,常常腰酸背痛。练一天,往往要歇一周。唐伯虎的扮演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说唱传承人张月萍说,舞蹈辛苦是必然的,舞蹈中加入高甲戏丑媒角色的动作和现代街舞的动作,难度非常大。
这个节目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歌词由文体广电出版旅游局的干部联合填写,曲调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说唱传承人张月萍收集整理编辑,舞蹈由文化馆馆长赵秀英编排,潮大妈老年艺术团共同排演。曲调主要以丢丢铜为主调,头尾配以歌仔调送莲花。为了给《逛新城》编曲,张月萍收集所有芗剧、歌仔戏的曲调,加以整理,重新编辑。在现曲调之前,已演绎过四五种版本,经过多次变换修改,最终确定此版本。
接地气 “唱”沙茶面“舞”婆媳道
“婆婆”为家庭、儿孙终日操劳忙碌,“儿媳”提着旅行箱准备出游。“婆婆”暗里生气,“儿媳”依然故我,冲突越演越烈,直到“婆媳大战”高潮处,才得知原来是“儿媳”们暗地安排了一场“婆婆旅行”。这一身边的日常故事在舞蹈《婆与媳》中演绎得淋漓尽致,诙谐滑稽。该舞蹈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趣味创新而被评为舞蹈类金奖,是赵秀英继《阮厝查某人》之后的又一力作。赵秀英说,“婆媳一直是热门话题,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如何孝敬婆婆,怎样化解矛盾,总结了不少‘婆媳经’。围绕这个热点,希望以舞蹈的形式传授婆媳之道,通过婆媳和谐共处来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闽南人爱吃沙茶面,但有关沙茶面的歌曲却不曾听过。群众艺术节上,文化馆干部陈飞湍创作的闽南语歌曲四重唱《写意沙茶面》首次“面世”。歌曲以一连串的单音节,配以欢快的节奏,诙谐的表演,唱出了吃沙茶面时的豪爽、畅快,仿佛面前就有一碗咸鲜香辣俱全的沙茶面,让人大快朵颐。四重唱是集美区的特色节目,沙茶面是闽南的特色小吃,将民间的传统小吃加入现代音乐元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不仅在音乐上赋予创新,也是对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重传承 荷叶说唱多渠道展示
荷叶说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说唱项目的一个极具特色的品种,是以丰富、生动的闽南方言为表达形式的地方曲艺。此次,传统戏剧荷叶说唱《中山路的枪声》获得铜奖,以荷叶说唱为主题的舞蹈《荷叶,阮来唱》夺得舞蹈类金奖。
《荷叶,阮来唱》由文化馆副馆长王丽珍编导,舞蹈以“竖板”与器乐“小荷叶”的击打声为配乐,描述一群美丽的姑娘拿着特制的“荷叶”道具,争先恐后学唱的情形。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对荷叶说唱的表演形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发展。王丽珍说,舞蹈的成败最关键的是主题,这是舞蹈的灵魂,所以编导的“点子”尤其重要。以舞蹈的形式表现荷叶说唱是首创,“点子”有了,就需要舞蹈动作来表现,为了编排一个舞蹈动作,她常常茶饭不思。有一次,刚洗完澡,灵光一现,想到一个舞蹈动作就立刻跳了起来。不料,她因地板湿滑,跌倒在地,手腕扭伤,缠了半个月绷带。而舞蹈中的道具“荷叶”,也是经过十多次改造而成的。
搭平台 集美群众文化硕果累累
区广电出版旅游局副局长吴吉堂说,追求原创性,注重“接地气”,将传统闽南曲艺和集美新城建设,市民幸福生活相结合是此次艺术节取得喜人成绩的主要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集美区加强“文化强区”建设,今年4月起,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举办“幸福集美 欢乐共享”群众文艺调演,将文艺调演和市群众文化艺术节相结合,以推进高校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等基层文化为重点,开展外来务工人员专场、中小学专场、广场舞专场、老年人专场等各级各类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展示集美区近年来发展群众文化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让群众走进文化,让文化根植群众。(林小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