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追逐彩色贝壳梦的科学家

——记广东海洋大学蔡英亚教授
广东海洋大学蔡英亚教授为人低调,所以我们对蔡老的采访只能是暗中进行。走进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蔡老还以为我们是前来参观的客人,很热情地招呼着我们。望着馆里琳琅满目的贝壳,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
贝类世界孜孜不倦的探索者
蔡老是福建人,上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海洋大学),从事水产养殖与海洋生物教学、科研近60年。现为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贝类学会理事,如今虽已年近八旬仍精神矍铄地奋战在海贝科研的最前沿。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除了鲸类、鱼类、虾蟹类、藻类、腔肠动物、棘皮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陈列室外,最吸引人的是贝类陈列室。室内陈列着一千多种贝类标本。这些标本,绝大多数是蔡老和海洋大学各任课教师深入沿海和内陆各地水域采集回来的,其中“贝中之宝”翁戎螺,“东海夫人”贻贝,形如“大唐天子”顶戴的唐冠螺,状似日本姑娘翩翩起舞的虾夷扇贝,惹人喜爱的活化石鹦鹉螺,长有长棘的栉棘骨螺,角如台阶的奇异宽肩螺……不但有着很高的科研价值,而且色彩斑烂,叫人目不瑕接。更令人赞叹的是,那大到直径一米以上的双壳类巨贝“砗磲”,小到只有绿豆粒大小的“蜿螺”,林林种种的贝壳,奇异怪状,往往使人流连忘返,仿佛走进了海洋深处的迷幻世界似的。这个博物馆是蔡老一手建立,并苦心经营了十余载,是我国目前拥有水产类标本最多的水生生物博物馆。
不但是在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走迸蔡老的家,也犹如同走进神奇的海贝世界里。他的家面积不小,但大部分空间全被五光十色、形状各异的海贝占据着。中间是一排排的展柜,而四周则排着层层的货架,包装在纸盒里的大量珍贵的海贝,层层叠叠地摞在那里。每隔一段时间,蔡老就得轮换展示着他收藏的各种海贝。蔡老介绍说,摆出来的贝壳只是占了他藏品的七分之—而已。每有海洋大学的学生和慕名的朋友前来观赏,蔡老总是兴趣勃勃地给来客讲海贝的故事。从最古老的4.5亿年前的贝类化石到我们饭桌上常见的生蚝,都说得头头是道,还不时引经据典,引人入胜。仿佛每一页海贝都是他的“孩子”,他常常亲昵的抚摸着它们,和它们对话。他说,是这些海贝给了他多姿多彩的人生和生活。和蔡老谈话,我们感觉到,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老人,分明是一个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者。我们望着一页页贝壳标本,仿佛是读着一本本的书,书写的不仅仅是关于海洋和贝壳的文字,而是书写着蔡老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传记。
蔡老开始收集贝类是在1958年,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来到湛江更是让他如鱼得水,数不清的贝壳种类,让蔡老爱不释手。蔡老喜欢到海边去和渔民们打交道,去得多了,渔民都知道有位执著可爱的老头儿研究那些他们司空见惯的贝壳。蔡老也和渔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渔民总是会拿着那些捡来的稀奇、漂亮的贝壳送给他。蔡老告诉我们,他搜集的贝壳中,大部分都是他亲自下海采集的。谈起那段岁月,蔡老如数家珍,所有的事情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似的。
蔡老一生为了祖国的海洋科研事业无怨无悔的工作着,70多岁时蔡老还亲自潜水下海采贝,海贝占据了他的整个人生,也丰富着他的世界。采贝、解剖、制作标本、编制说明、绘制标本图、结册出书,一天天过去,数十载寒暑,蔡老就这样拥有了数万枚珍贵的海贝标本。
非凡成就使他享誉世界
贝类的养殖是蔡老的一个工作重点,60年来他从不间断的贝类标本采集和文字整理工作,是中国当之无愧的贝类标本采集第一人。他常年在贝类养殖的研发一线,足迹几乎踏遍了我国一万多公里海岸线的每个角落,渔民发现了新奇的贝类时常保存好等着他哪一年路过。为了丰富博物馆的标本,蔡老时常攀上人迹罕至的小岛、礁石采集连渔民也没见过的海贝。1996年,蔡老不顾70岁高龄,随海军某部的补给舰只,来到了渴慕已久的南沙群岛,进行海洋生物调查。短短的半个月里,蔡老不顾风急浪高,和助手劳赞一行先后到过渚碧、永暑等七个岛礁,采集到包括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及浮游生物等一套南沙海域的标本,大大充实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展览的内容。在多年的辛劳中,蔡老为开发养殖新品种河蚬、青蛤、尖紫蛤、中国绿螂等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辛勤的努力,不倦的研究,蔡老在学术上获得了巨大成就。多年来他共发表了多篇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著述出版了《贝类学概论》、《贝类养殖》,同巴纳德博士、莫顿教授合作撰写了《中国沿海的双壳类目录》,同谢绍河合作出版了广东贝类系列丛书。蔡老和陈同战的学术论文《中国南沙群岛的前鳃亚纲贝类》,发表在台湾《贝类学报》上,介绍了272种南沙群岛的前鳃亚纲贝类,其中彩珠隐螺、多齿轮螺、红唇蜒螺、芝麻蟹守螺、千足蜘蛛螺等十种,在南中国海还是首次记录。蔡老几十年来在海贝教学研究上取得极大的成果,是国内海贝业界中公认的学术泰斗,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特出贡献的专家,并当选为湛江市劳动模范。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海贝的所有争议都以蔡老的著述为准,考古等相关学科对贝类生物的引述也以蔡老的著述为据。
淡泊名利只为科研教学
蔡老亲手建立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不仅仅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上也有极大的影响。2000年上海水产大学伍汉霖教授参观了广东海大后说,该馆堪称我国最大的水生生物博物馆,尤以馆藏贝类之多闻名国内外。1993年10月,印度武官波尔参观后留言说,“这个博物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保藏了很多珍贵、稀有的标本,这些标本对教学与科研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很好的材料。”1998年10月,澳大利亚海军舰艇编队访问湛江时,司令里奇将军来到海洋大掌水生生物博物馆参观,他认真观看了这里展出的各种标本,对海洋生物表现了浓厚的兴趣。里奇将军说,博物馆丰富的展品给他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象。
1998年6月蔡老应邀访问加拿大他给巴纳德博士带去了中国特有的一百多种贝壳,极大地丰富了该国的贝壳标本库。回国时,巴纳德博士拿出自己毕生的珍藏并视同生命的1300多种珍贵贝壳,装成三大箱,回赠给蔡老。在那个年代,出国带回来的不是当时十分紧缺的“三大件”,而是外人看来普通平常的贝壳,连海关查验的工作人员都不敢相信。如今,年近八旬的蔡老仍然进行着海贝科研,只要一进入他的海贝世界,世上所有的荣辱、得失、喜忧似乎全都没了踪影。
很多不乏商业头脑的人对蔡老家的袖珍贝类博物馆大感兴趣,想进行商业运作以便牟利,但是蔡老一口拒绝。他始终觉得,这些海洋瑰宝,只能作为科研和推广,应让大家不花钱就能看到。对这些在商人眼中是金钱宝库的展品,蔡老却慷慨无私地奉献给科研和教学中。他捐献给广东海洋大学的海贝,成了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中最珍贵的标本之一;他捐献部分珍贵海贝给汕头市,汕头市由此盖起了一座世界贝类博物馆,极大地发挥了科研和推广作用。
现在,蔡老家的柜子里还静静的躺品种繁多的珍贵贝壳,他一直盼望着有一天能无偿展现在广大公众面前。蔡老是无私的,因为献身科学的人,就是一个毫无私念的人。
后记:
蔡老说他不喜欢接受媒体采访。“我们聊聊家常可以,但请不要写我。”我们要给老人拍照时,老人像个执拗的孩子,不肯拍照。我们告诉蔡老,是想让年轻人学习对待科学的精神,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让更多的新一代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老人才同意我们拍了几个镜头。蔡老一再嘱咐我们,一定不要夸张,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