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警车以个人命名 他是全省第一个

郭睿

感动厦门十大人物评选已在全市拉开帷幕,厦门日报12月1日第九版以“警车以个人命名 他是全省第一个”为标题,介绍集美大学校友、体育学院93级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陈海阳的先进事迹。
陈海阳,男,1997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为厦门市公安局巡逻特警支队巡警思明大队三中队副中队长。他先后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被评为厦门市优秀公务员,3次被上级授予个人嘉奖称号;2005年被授予“福建省公安系统巡逻业务标兵”、“厦门创建文明城市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6年获得市巡逻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厦门市优秀人民警察,厦门市“十佳”警察。工作认真,始终在一线。

一个人,一把枪,独对4个彪形大汉。4名大汉的车座下,藏着一把仿制手枪和三把刀——枪已经上膛,里面有三发子弹。
故事发生在今年4月,扮演“孤胆英雄”的,是被称作“巡警之光”的思明巡警陈海阳。在厦门警界,陈海阳以两个“第一”著称:他拥有全省第一部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巡逻警车“海阳号”;他的拔枪次数在全市巡警中可能名列第一。

一人一枪 震住四名携枪男子

2011年4月的一天,四名年轻男子想在一家酒吧闹事。接到报警后,陈海阳很快就和同事将四人带到派出所,但苦于没有证据,只能将他们放走。不过,经验丰富的陈海阳,凭直觉,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
他驱车悄悄盯梢,快到酒吧门口时,只见四人跳上一部黑色雷克萨斯轿车。陈海阳果断加速,驾驶警车向前逼停他们。高大健壮的陈海阳,刷地拉开对方车门,拔出手枪,瞬间震住了四名年轻男子。果然,在四人的车座下,藏着三把管制刀具、一把仿制手枪和三发子弹。
这样的故事在陈海阳身上一次次上演。“海阳爱拔枪。”一位接近他的资深媒体人这样说。

三天时间  破获两起涉枪案

海阳爱拔枪,是因为他拔枪的机会特别多。有的巡警用眼睛巡逻,只能发现一些显性的犯罪——哪里有人打架、哪里有人抢劫,诸如此类。海阳不一样,他是用脑子在巡逻。找不到4名男子犯法的证据,并不代表山穷水尽;海阳用经验判断,这几个满脸凶悍之气的年轻人,很可能过着“刀头舔血”的生活,盯住他们,一定会有收获。
在警界传为美谈的,是陈海阳曾创下三天破获两起枪案的记录。2006年6月5日凌晨,陈海阳巡逻经过联谊广场时,发现四名壮汉在一辆黑色帕萨特轿车里谈着什么;他的摩托车刚停下,小轿车的发动机立即响起——这个细节引起他的注意。果然,他要求对方下车,小轿车就一溜烟跑了。上车、追击、拦截,他又拔枪震住四名壮汉,陈海阳在车上发现了10多万元现金、10把明晃晃的砍刀,还有一把仿六四式手枪、402发子弹。此前三天,即6月2日凌晨,海阳在槟榔路截住一辆红色捷达轿车,从车里抓住三名嫌疑男子,当场从他们的挎包里缴获仿六四式手枪一支、毒品若干。
一个巡警,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独立破获枪案,需要的是过人的观察力和勇气。拔枪的次数多,涉险的时候自然也多;陈海阳是在刀锋上跳舞,而这一切,都是他“自找”的——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这么做。

用双脚“丈量”每条小巷

陈海阳对犯罪分子毫不留情,对市民群众却是满怀柔情。今年1月8日,一辆与众不同、头顶闪烁着“海阳号”字幕的巡逻车闪亮登场,载着陈海阳穿梭在厦门的大街小巷。每次上岗前,除了按规定领取基本装备外,他还会检查一下“海阳号”的后备厢。这里装着他自创的“为民服务六件套”:一个救护箱、一张联系卡、一本地图册、一套防雨具、一把小喇叭和一盒安防CD——事实证明,这些物件随时都可能用上,给市民帮上忙。
从松柏开始,到厦禾路,再到莲坂外图大厦,向右拐进湖明路,绕个大圈再回到起点,就是陈海阳日常执勤的大范围。除了这些大马路,长青片区的每条小巷、每个岔道他照样熟悉。只要车能开进去,“海阳号”就到过;车子开不进去,陈海阳的双脚也“丈量”过。他半开玩笑地说:“这地方,哪家小店倒闭,哪里新开一家小店,我都清楚。” 陈海阳和他的“海阳号”在大街小巷穿梭,护送一批又一批市民,在持续的警醒中,度过无数个白天黑夜。

海阳只觉得对不起家人

和人初次见面,陈海阳都会递上一张“警民联系卡”,让市民需要时能尽快地找到自己。可是,当巡警14年来,陈海阳和家人一起围炉过年只有四次。
陈海阳的父母住在厦门岛外,他只能在休息的时候,挤点时间赶去探望。他儿子凌晨两点突发高烧,陈海阳正在巡逻。虽然十分钟就能赶回家,但他仍坚持岗位,请朋友护送小孩上医院。提及家人,这个素有“铁胆”之称的巡警感慨地说:“我的工作,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就是对不起他们。”
太多的辛苦,他都默默咽下。回到工作岗位,他又认认真真地在“警民联系卡”上写下:“海阳在路上,百姓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