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诚毅永随
——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抗战播迁纪实
阮基成 陈 锟 黄新富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大批东部沿海沿江地区的工厂、人口及各种机关被迫向内陆迁移。由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学校面临危机。“为师生安全与教学计,经请示陈嘉庚校主同意,将中等各校先后内迁安溪、大田、南安诗山等地,至抗战胜利复迁回集美,历时八年。”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是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集美学校的一部分,随着迁移安溪、大田等地办学。本文试图通过史料及当事人的回忆重现学校抗战时期播迁内地的实景,阐论嘉庚精神在闽中山区的传播与发扬光大。
一、跋山涉水播迁内地
1937年9月3日,日本飞机、军舰袭击厦门,厦门集美已成为抗战前线。为了广大师生的安全,学校领导层决议迁往省内内陆山区。首选安溪,因为“它不是敌机轰炸的目标,又有两条主干公路可通泉厦,且集美各校该县籍师生员工及校友较多,占有地利人和。”时任校董的陈村牧先生致函请示远在南洋的校主,校主复电态度非常明朗:“函悉,移安溪可主张”,至10月上旬,校方随即雇车辆将教学图书、仪器先行运往安溪文庙新校,学生步行前往。12月7日,集美高农迁入安溪同美乡;16日,集美高水迁入安溪官桥乡。
1938年春季,集美高水、高商、高农三校,分别从安溪农村迁入安溪县城,与集美中学、师范合并,成立“福建私立集美联合中学”,原各校改设科,其规模为师范177 人、中学324 人、水产航海86 人、商业138 人、农林81 人,加上各公共机关人员及教职员工,共有1000 多人。
1939 年春,因为福建沿海局势日趋紧张,各校人数增加不少,安溪校舍已无法容纳,遵照陈嘉庚先生“决将职业科移设大田”的电令,集美联合中学的水产航海、商业、农林三科迁至大田,合并为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集美联合中学取消“联合”两字,仍留在安溪县城。
1941年8月,集美职业学校各科独立为校,分别称为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商业、农林职业学校。设在安溪的集美中学分为高中部、初中部,高中部迁移至南安诗山,后改部为校;初中部仍留在安溪,后亦改为校。
1942年8,集美高水自大田迁抵安溪县城。
1945年夏,集美高农、高水,分别自大田、安溪迁回集美。秋季,集美高中、高商分别自诗山、大田迁抵安溪县城。
1946年春季,集美高中、初中和高商,全部迁回集美。
二、因陋就简建设学校
学校内迁八年,有两个主要的学习地,安溪文庙和大田玉田村。安溪孔子庙(文庙)历史近千年、占地面积9000 多平方米。时任安溪县长的谢开敏原意要将文庙用作盐仓,学校代表闻知之后“立即联合当地校友、士绅一起据理交涉,指出贮盐毁庙之弊、教喻学子之利,终获同意借为临时校舍”。其后校方修葺校舍、设置厨房、定制桌椅,终于将学校安置下来。
在大田时,开初选定大田凤凰山麓的孔子庙(文庙,今为大田县实小)为校址。因陋就简,稍加修葺,当中大厅为宿舍,两廊作教室。秋天刚开学,日寇飞机就跟上来,扫射轰炸。渔航17组林先立回忆说到:1939年夏天,日本飞机轰炸永安(当时的省会)后,窜入大田县。警报笛发出后,师生全部离开教室撤往后山事先挖好的简陋防空洞。我因痢疾行动困难,最后一个离开宿舍。飞机声已经很近了,同学连忙帮助扶我进最近的一个防空洞。日机在文庙东侧扔下一个小炸弹,就落在离我的床铺一市尺的地方。我的床板翻了个个,帐子被撕成几丈长的布条,一头挂在文庙屋梁上,枕头飞到了文庙外的屋顶上,羊毛毯破成了好几块,我床铺没了,人总算避过了大难。说也奇怪,前一天日机同样过境,全校师生都进入了防空洞,我是唯一走不动病倒在床上的人,可就是没有扔炸弹,否则我就呜呼哀哉了。
自从敌机扔了炸弹之后,全校师生每天早上都离开文庙移到郊外天坛山上去上课,中午工友挑咸粥上山作午膳。这样过了二、三个月,不得不再次迁往城外的玉田村,玉田村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大村,离县城仅2公里,千百居民散落在依山傍水、视野开阔的河谷平原上,又背靠森林茂密的仙亭山,前有碧绿蜿蜒、水流平缓清澈的均溪河,永安——德化公路穿村而过。
在诸多乡贤的发动下,深明大义的玉田乡亲慷慨腾出了范氏祖祠、兴殿、太保宫、观音堂、严氏祖祠、后池祠、前宅、后厝、积善堂、宜书堂等20多处宗祠、民居,修葺成洁净的教室、办公室、图书馆、膳厅、宿舍、医院,把水塘填平整理成操场,又疏通水沟,整修道路,种植花草树木,在抗战烽火四起的年代里,这里可算是比较安全宁静的读书场所了。玉田村俨然成了“第二集美学村”。
集美职校师生很快“入乡随俗”。当时就读高农二组的校友林焕斗就曾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在农村长大的我虽无甚感觉,但对破旧不堪的范氏祠堂,作为校舍亦未免感到凄凉。各祠堂虽经木工修好门、窗,堪作教室和寝室之用,但室内板壁、木柱乌黑难睹,室外杂草丛生齐腹荒芜。经师长亲自带动同学用石灰水涂抹粉刷居然焕然一新。短短的开学一周后,校园杂草悉数清除,道路也加宽了。一个月内,单我们组就开辟了一个篮球(兼排球)场,接着又开辟了小花园,全校同学利用空旷荒地开垦种植菜、果,既美化了校园、设置了练身场所,甚至连我们农校学生的实习园地也一应俱全了。”还有师生甚至在小祠堂前的“空地还用竹篱搭成一个小花圃,号称‘陶然亭’”。
学习上,当时买不到课本,“老师们亲自编写教材付之油印,但找遍了山城所有会刻蜡板的人,仍尚不够‘解渴’。于是就老师讲,学生记”。校友周逸兴在《抗战初期的学习生活》中也描述了当时自制简易写字板替代课桌的事:一块长形木板,两端系着绳子挂在脖子上,随时随地要做作业,人只需盘膝坐地,将板放在腿上,便可代替课桌。
三、“第二集美学村”成就斐然
抗战爆发后,福建沿海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和破坏。1938年5月,福建省会由福州内迁永安,沿海20所大中小学内迁永安、沙县一带,形成以永安为中心的教育网,一方面保存了知识的种子,国家后续发展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三明境内教育发展,掀起了抗战时期永安进步文化活动。集美学校就是其中代表者,在安溪“集美学校内迁安溪培养了大批人才,是安溪历史上第二个文化教育繁荣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康熙、乾隆时代)”。如今,该县旅居海外的华侨名人,不少是那个时代的集美学生。在大田学校还开办战时民众夜校,“为解决山区学子升学难,扩大招收小学毕业生增设五年制班级。”集美学校抗战时内迁大田,不仅为大田人民培养了不少人才,而且更重要的是带动大田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校友会有关资料记载,在集美学校内迁的过程中,集美各校在内地招生众多,计有:高中第12至24组,初中第49至65组和1945年春、秋季长康分校,1945年秋季马巷分校;师范的普师第12,13组和简师第9组;水产第16组至20组和高水第6组至第16组,以及省水第1、 2组;商业第21组至24组和高商第4组至16组;农林高级第6组至15组和五年制初级第1组至第4组。当时的组大约相当于现在学制中的班集体,一组大约三四十人左右。根据大田县志记载1939年刚刚“内迁大田的水产航海、商业、农林三科共计14班612名学生”。而截止到1946年所有学校迁回集美,八年播迁,共培养在学学生2743人,毕业生2026 人(集美校友会统计)。在人员流动性极大的战时情况下,这个成绩确实来之不易。相比同期迁往滇地的西南联大学生8000人,毕业生3343人(八年间)已经是极为了不起的成绩,要知道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为国立大学,由国民政府出资支持,而集美学校全凭校主嘉庚先生自行筹措办学经费。
虽然离开了厦门海边优美的集美学村校园,进入山区,但是无论是在安溪还是大田,无论是随迁的学长学姐还是后进的学弟学妹,无论是海外侨生还是山区子弟在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仍能保持校风良好,秩序井然。以迁入大田的职校为例,为了适应战时环境,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学生一律黑色制服,束腰带、绑腿、头戴镶有“集美”、天马山图案的军帽,个个英姿飒爽。清晨,天刚蒙蒙亮,无论天寒地冻,只要起床号一响,大家迅速起床,穿戴整齐,在几分钟内齐集操场,报数点名,无一不缺,随后进行升旗、早操、跑步。
环境虽然艰苦,同学们的学习精神是刻苦的。简朴的民宅农舍、古老的祠庙殿堂,茂密的仙亭大山,成了师生学习、生活和战时最佳的庇护场所。白天在课余之暇,均溪河畔、房前屋后,村道地头,后山林间,处处可见集美学子手捧书卷、琅琅诵读,成了抗战时期大田县城一道独特的风景。1939年6月26日至27日《福建民报》刊登的《生活在山间》一文,就描写了当年集美学子在山间上课的情景:“‘书声琅琅,遐迩交缠’,我们只要稍一留心,即可听到从另一群的人们那里传送过来的读书声,讨论声……笼罩在这山的周围。那三五成群的人们,就在这声膜的底下,过着课室里的生活。”那时没有电灯,晚上集体在课室自修。初时学校还有炽亮的煤油汽灯照明,后来煤油难买,点灯时间缩短。同学们自己动手,用旧墨水瓶做成小油灯,人手一盏,坚持读书学习。
虽然闭塞的山城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学校还积极创建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还专门制定了《课外活动实施大纲》,其中指出:“课外活动之实施,在积极地诱导学生,使其自觉地实践教、训、军合一,已达到德、智、体、群、美五育并进之目的。”课外活动分为德育活动、智育活动、体育活动、群育活动、美育活动、综合活动等六类。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历来有比别的学校更加重视课外活动的传统。他们在均溪“塔兜潭”架起一个跳水台,开展高台跳水、游泳活动,为山城前所未见。
四、嘉庚精神的发扬光大
嘉庚精神指的是陈嘉庚先生在一生的经商、办学、抗日等人生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爱乡、敢闯敢拼、无私奉献、永不言败的高尚人格和品质精神。抗战时期,内迁的集美学校师生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它,传播它。
1、校风依旧
不在集美,集美的校风还能保的住吗?嘉庚先生的叮咛是否会忘记呢?播迁内地后,在艰苦的环境和困难的条件下,弦歌不辍。主要是学校领导从各个方面更加严格的教育管理学生,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是很明确的。校董陈村牧与1940年2月19日在职业学校开学式上的训词,可以集中反映当时学校领导的办学方针。他希望同学们要精诚团结,积极抗日,发扬集美固有的好作风,接受严格的训练。着重提出“四个重于”。即一、操行重于学业。他说“学业固然要好,但操行比之学业更为重要”。二、自修重于上课。他认为:“上课时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课业,自修是就教师所传授的课业,加以研习探讨,以期领会”。三、实习重于书本。他强调:“学识与经验,是同样的重要。学识多得之于书本,经验则从实地工作得来”。四、劳动重于运动。他指出:“过去读书人多鄙视劳动,这是绝大错误。由于学校领导办学有方,措施有力,所以在抗战的苦难之中,学校得以奋斗前进。校友林焕斗老先生回忆自一九三九年入学至一九四四年毕业的五年,正是在“诚毅”精神的熏陶下,自己才能“不畏困难、勤奋学习”度过了“终身难忘的五个春秋”。
2、进步爱国
国难当头,虽然不是前线,但在校主嘉庚先生的抗日号召下师生们继续以各种形式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成立“战时青年后方服务团”等各种组织。到民众中宣传鼓动抗日,是师生们开展抗日的重要活动方式。组织宣传队在县城、到乡下宣传抗日,他们不单演讲、呼口号、刷标语,还有化装游行、唱抗日歌、演进步戏,在当地掀起抗日爱国高潮。校办《集美周刊》,刊载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朱德《论日本决不可怕》、宋庆龄《中国是不可征服的》、郭沫若《抗战与觉悟》等文章。1939年福建省政府永安版《福建民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义卖在大田》的文章,称:“大田地处山崖……抗敌工作,自集美职校迁移至此,焕然一新。今日大田有如此者,职校有功焉。”
1940年3月,嘉庚先生率领“南洋华侨慰问团”回国慰问抗战将士,访问了延安和重庆。慰问结束后,嘉庚先生于同年11月回到故乡福建,专程视察集美学校。11月14日,嘉庚先生抵达大田玉田村。在欢迎大会上,嘉庚先生慷慨陈词。他讲述了海外华侨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举,讲到了他北上延安看到的一切。他激情满怀地说:“在那里,政治清明,没有腐败,军民一家,上下平等……这是克敌制胜之本,中国有救星,抗战有保证,民族有希望!”陈嘉庚一席话,让大田集美职校师生豁然开朗,进一步认识了共产党、八路军。
11月15日上午,在中山纪念堂县政府召集的大田各界欢迎集会上,嘉庚先生再次发表演讲,掷地有声地说:“抗日的希望在延安,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是夜,嘉庚先生带来的南洋华侨慰问团文工队与大田集美联校等,在县体育场联合举办抗日救亡宣传文艺晚会,晚会上集美职校女生领唱的《流亡三部曲》令全场观众潸然泪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团结抗战、消灭日寇”的口号震天动地。
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曾任福州大学副校长的林志群,是集美职校农林科学生,他曾撰文回忆了在大田集美职校上学和聆听陈嘉庚讲演、同陈嘉庚本人接触的经历。林志群在文中写道:“我上山打游击时,改名马刚毅,‘马’是取集美农林学校校址天马山麓,‘刚毅’是集美学校‘诚毅’校训谐音。当我在游击战争的艰难岁月里,是党的领导,也是陈嘉庚的精神鼓舞,增添了坚强意志和力量源泉,以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到解放。”
3、教育第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加坡沦陷,南洋侨汇来源断绝。虽然富有先见之明的校主,在此前汇回来了一大笔款子。然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办学经费依然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1942 年1 月18 日,集美校友会发出了《告全体校友书》,倡议:“母校创办已达29 年,缔造维艰,维持匪易,全赖我校主血汗输将,苦心支持,斥资之巨,已达700 余万元。自南太平洋战事发生,校主领导侨胞起而抗战,大敌当前,内顾未暇,此后复兴母校,我校友实责无旁贷。愿资群力,共护门墙,少或一金,多则百数,使校主逐月之担负可以减轻,母校复兴之基金亦得立集,众擎之力易举,百年大计以成。”校友养校运动收到了重大实效,据1946 年10 月的统计数字,那时各地校友捐献母校基金共达3400 多万元。
迁建大田的集美水产航海科是抗战期间全国唯一没有停办水产航海专业的学校,它所培养的大批人才,确保了我国水产航海事业后继有人,避免了“断层”,为日后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水产和远洋船长,海内外享有盛名。
五、薪火相传,诚毅永随
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现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九十多年来,在天马山下、浔江之滨;仙亭山下,均溪河畔;仙岳山下、员当湖畔;香山脚下、大澄海边。秉承校主嘉庚精神,弘扬“诚毅”校训,逐步形成了“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文化铸校”的办学理念,并凝练出“诚毅立身、纳海胸怀、崇智笃行”的海院精神,把“开拓海洋,挽回海权”作为办学宗旨,把“造就渔业航业中坚人才,以内利民,外振国权”作为办学目标。坚持“立足海洋,依托厦门,服务海西,面向全国,培养海洋经济领域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力争成为海洋产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应用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校主陈嘉庚先生是当代中国一位有骨气的民族实业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举世闻名的华侨领袖。他一生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又在海外经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于一身的领袖人物,长期以来,海内外人们给予他高度的赞誉。新加坡在陈嘉庚先生追悼会的挽联是:“前半生兴学,后半生纾难;是一代正气,亦一代完人”。毛泽东的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是对校主嘉庚先生最高的赞誉和最准确的评价,简练的八个字,含义丰富而深刻的。“华侨旗帜”包括爱国的旗帜,革命的旗帜,兴学的旗帜,艰苦创业的旗帜,团结的旗帜,友好的旗帜。“民族光辉”包括:发扬民族传统,维护民族利益,伸张族正气,坚持民族气节。而所有这些方面,在陈嘉庚身上都得到集中的体现,这就是他的精神。1990年3月3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在国际《小行星通报》刊物上发布公告,将中国紫金山天文台于1964年11月9日发现的、编为第2963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陈嘉庚星”。从而使陈嘉庚的名字和陈嘉庚精神连同“陈嘉庚星”永载史册,誉满全球,遨游太空,与日月同辉、与宇宙共存。这是陈嘉庚精神跨越时空的最集中体现和标志。是我们文化铸校的精神基础。
校主陈嘉庚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崇高的人格,是我们做人真谛,校主曾经说过:“我培养你们,我并不想要你们替我做什么,我更不愿你们是国家的害虫、寄生虫;我希望于你们依照着“诚毅”校训,努力地读书;好好地做人,好好地为国家民族做事。……希望诸位要抱着大公无私的精神,凭着“诚毅”二字校训,努力工作”。就是要求广大同学在校要勤奋学习,掌握渊博知识,走向社会努力拼搏,报效祖国。“以诚待人,以毅处事,内诚外毅,择善固执” 这是对“诚毅”校训的诠释。“诚毅”二字,既有为人的道德标准,也有处事的意志体现。是我们文化铸校的思想基础。
铭记“诚毅”二字,就是要使全体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身体力行“诚毅”精神,充分认识以“诚”爱国,才能振兴中华;以“诚”办事,才能成就事业;以“诚”待人,才能赢得信任;以“诚”修身,才能完善自我。用“诚毅”校训教育和规范全校师生的言行,作为全校师生道德修养的准则,是学校的传统精神。要把“诚毅”精神做为自己一生的行动准则,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心耿耿,矢志不渝,对事业不懈追求、满腔热情,对工作勤勤恳恳、乐于奉献,对他人虚怀若谷、心胸坦荡。使“诚毅”精神真正内化为当今每位海院人的优良品质,作为一生的做人的准则。
(本文系2012年度集美陈嘉庚研究会课题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