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的几个办学理念
陈瑞仁
一、普及小学教育的办学理念
陈嘉庚普及小学教育的理念,源于对国民文化素质之忧虑,他在倡办厦大的演说词中说到:“欧美先进各国,统计男女不识字者不及百分之六七,日本为新进之邦,亦不满百分之二十,我国则占百分之九十余,彼此相衡,奚啻霄壤。国民识字之程度如此,欲求免天演之淘汰,其可得乎?”陈嘉庚联系本省实际,叹道:“余常到诸乡村,见十余岁儿童成群游戏,多有裸体者,几将回复上古野蛮状态,触目心惊,弗能自己。默念待力能办到,当先办师范学校,收闽南贫寒子弟才志相当者,加以训练,以挽救本省教育之颓风。”
陈嘉庚倾资兴学,是从创办集美小学开始的。他说:“民国光复后余热情内向,思欲尽国民一份子之天职,愧无其他才能参加政务或公共事业,只有自量绵力,回到家乡集美社创办小学校。1912年,陈嘉庚从新加坡回到集美,在集美大祠堂召集家乡父老,告以创办集美两等小学校,及建筑校舍之要义。经短期筹备,1913年春季,集美小学正式开办。共招学生135名,分高等一级初等四级。任洪绍勋为校长,另聘教员三人,成为当时师资最强的一所小学。后来,集美小学成为整个集美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叶渊的重视下,指派得力校长及礼聘多名优秀教师,又从集美师范毕业生中,挑选优秀者充实集美小学师资队伍,使集美小学越办越好,成为闽南小学教育的研究中心,也成了集美各类师范生的教学实习基地。
陈嘉庚为了带动同安县普及小学教育,曾在集美学校内创设同安教育会,“其目的在图同安小学之普及”,陈嘉庚曾提出同安普及小学的十年计划,倡导新加坡同安籍华侨捐款补助,“每年增办三十校,十余年间全县可以普遍。”初时取得不少富侨允诺,“迨收款时,成绩则不及半数,或完全推诿,或交不及半,于是巧妇难作无米之炊,原定计划,终成泡影。”陈嘉庚并未灰心,决心独自进行补助,他在集美学校内设教育补助处,开始补助同安各乡立小学,后改名为“教育推广部”,扩大补助范围,据统计,自1924年至1932年8年间,全省接受补助的有20个县市共73所学校,以小学居多,中学只补助泉州私立中学和福州三民中学两所,8年共支付教育推广补助费192,491元。
集美学校校长叶渊经常到各补助校进行视察,深感师资培训之必要。他提出:“各校宜补助者,除物质(金钱)外,须有精神上(知识)之补助,精神之补助,有时较物质为重。”在陈嘉庚的重视和叶渊的倡导下,集美学校成立了“闽南小学教育研究会”,选叶渊为会长。该会于1924年7月举办第一届暑期学校,学员130多人,特聘北京及江苏教育专家王蕴山等6人为讲师,暑期学校还附设暑期小学,以供实习和研究。1926年7月,又举办第二届暑期学校,学员280多人,聘东南大学附属小学5位教师为讲师,其余由本校教员担任,还举办各补助学校成绩展览会等。通过暑期培训,传播了新的教育思想,改进了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闽南各补助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了改进闽南文化教育的带头作用,影响深远。
二、创办师范及职校,培养急用专才的办学理念
陈嘉庚经过考察,深感闽省教师奇缺,故萌“默念待力能办到,当先办师范学校”的理念。在创办集美学校的过程中,他把办师范学校置于优先地位。他说:“集美中等学校,开办时系注重师范,次及中学实业等科。”他先创办旧制师范,后陆续办了女师、普师、简师、高师、幼师和乡村师范。创办厦大时,也优先开办师范科。为了多招有志的贫寒子弟入学,陈嘉庚对师范生给予各项费用全免,并免费提供给每位学生被子、蚊帐、草席和春冬两套制服,经济困难愿三餐都吃稀饭的,每月补助两元生活费。他希望贫困诸生都能安定无忧,专心向学,健康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小学教师。
陈嘉庚创办水产航海学校,是因国弱丧权,竟无资格参加世界数十国之航业注册而痛感耻辱,故为“振兴航业、巩固海权、一洗久积之国耻”而办之,同时,也考虑我省的实际需要。他说:“余以本省海岸线长,渔利航业关系非鲜……,故创办水产及航海学校”。
陈嘉庚创办商校,则是为了适应国际商业竞争而培养专才的需要。他在《南洋商报》的《本报开幕之宣言》中写道:“我国商业之不振,推原其故,地非不大也,物非不博也,资本非不雄而厚也。所独缺者,商人不知商业原理与常识耳。吾人深知此弊,以补救之方法,莫善于兴学。”
陈嘉庚创办集美农林学校,是为了改善我国农业落后的状况。他说:“我国素称以农立国,然因科学落后,水利未兴,改良无法,故收获不丰,民生困苦。本省虽临海,农业实占一大部分,尚乏农林学校,以资研究改良。”他不久致函校长叶渊,商定在天马山麓择地开办了集美农林学校。
为了优待职校学生安心学习,其待遇与师范生相同,故使不少贫寒子弟也能入职校学习。
陈嘉庚创办师范、水产航海学校、商校、农林学校的办学理念已如上述。在上述的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陈嘉庚爱国、救国、兴国的思想光辉。一句话,是为了培养国家急需的教师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下,陈嘉庚决心把这些学校办好。
要培养国家急需的实用型专业人才,陈嘉庚强调各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因此,各师范学校制定计划,凡师范生毕业前都必须到各小学或幼稚园进行教育实习,学会备课、讲课、做班主任等实际本领。乡村师范更是全程贯彻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理,要求师生“教学做合一”,培养目标有五项。(1)健康的体魄,(2)劳动的身手,(3)科学的头脑,(4)艺术的兴趣,(5)改造社会的精神,要求毕业生都能成为农村儿童能说会做、德才兼备的好教师。
陈嘉庚对各职校实行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更加重视,斥巨资为各职校提供实验、实习的先进设备和实习场所。他为水产航海学校购置实习用的拖网渔轮、实习船艇。在航海类学生课程中,实习和技能训练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陈嘉庚为商校学生实习需要,在校内设立消费合作社,也为农林学校创设农场,供学生作农业种植和科研试验。因此,各职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专业知识丰富,而且实际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较高,颇受各界好评。
三、创办大学、为国育才的办学理念
陈嘉庚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实业家,他不满足于创办中小学和中等职校,把创办大学、为国育才作为办学的根本大事。他说:“何谓根本?科学是也,今日之世界,一科学全盛之世界也。科学之发源,乃在专门大学,有专门大学之设立,则实业、教育、政治三者人才,乃能辈出。以教育言,有良好之大学,自有良好之中师,有良好之中师,自有良好之小学,譬植树焉,不培根本,枝干何处发达,理势然也)。”又说:“夫大学人才比如主要之发动机,专门以下暨中小学,则其附属品也。今欲求附属品之发达,非赖有完全之发动机不可。”
陈嘉庚认为只有“培根本”,造出“完全之发动机”,才能达到实业、教育、政治三者人才辈出,认定大学才是培养国家栋梁才的根本之道。
陈嘉庚深知办大学耗资巨大,困难重重,以自己的有限财力,颇有“难以为继”之虑。便拟发动地方贤达,闽侨富商捐资相助,故谦称为倡办。他说:“鄙人不揣绵力,拟在厦门倡办大学校及高等师范学校……第为爱国愚诚所迫,欲出面而提倡举办。”在筹办厦大的演讲中,他慷慨陈辞:“今日国势危如櫐卵,所赖以维持者,唯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人心耳。若并此而无之,是置国家于度外,而自取灭亡之道……,救亡图存,匹夫希望内地诸君及海外侨胞负国民之责任,同舟共济、见义勇为……。”他当场宣布自己认捐开办费100万元,经常费300万元,分作十二年捐付。虽响应者甚少,但陈嘉庚对创办厦大仍信心十足,他说:“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
陈嘉庚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独资创办了厦门大学。他亲自选定厦门演武场附近山麓为建校地址,动工兴建校舍,派叶渊到上海等地选聘校长和教师。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借集美学校的“即温楼”正式开学,聘当时的教育部参事邓萃英为校长,主理办学事务。
为了兑现12年不断供应厦大的300万元,陈嘉庚返回新加坡经营企业。他说:“须知余办学校,非积有巨金,寄存银行,一切费用皆待经营……,本校及厦大费用,端赖活动生意之接济。”
第一任校长邓萃英到校后,并未辞去教育部职务,又在厦大校舍建设上与陈嘉庚想法相左,借口教育部工作忙,不能到校视事而辞职。陈嘉庚应允,即聘林文庆为厦大校长。
林文庆是留英医学博士,学成后回新加坡行医,因同是同盟会会员与陈嘉庚相识,又在橡胶种植方面与陈嘉庚常有来往,是陈嘉庚多年好友。林文庆赞赏和支持陈嘉庚爱国兴学义举,在陈嘉庚的真诚邀请下,他毫不踌躇地放弃新加坡所经营的各项事业,毅然到厦大接任校长,从1921年到1937年离开,主导厦大达16年之久。
林文庆学问渊博,酷爱中华文化,到校后认真履职,与陈嘉庚一起,筹划和建筑一座座厦大校舍,从全国各地礼聘一些专家学者,也千方百计礼聘留学过欧美的饱学之士来校任教,使厦大成为名师云集、设备完善、科系日臻齐全的大学,声誉日隆,被称为“南方之强。”
1933年,陈嘉庚公司收盘,陈嘉庚说:“余念厦集二校虽可维持现状,然无进展希望,而各项添置亦付缺如,未免误及青年。故于1937年春修书致闽省主席及南京教育部长,告以“自愿无条件将厦门大学改为国立”,这是无可奈何之举。陈嘉庚叹道:“每念竭力兴学,期尽国民天职,不图经济竭蹶,为善不终,贻累政府,抱歉无似。回忆古语云:善始者不必善终,亦聊以自解耳”。
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陈嘉庚继续关心它的命运和前途,当他获悉福建省政府主席拟撤销厦大,合并改为福建大学时,便在国民参政会上据理力争,终于使省政府放弃改名。
解放后,陈嘉庚庆幸厦大获得新生。,动员女婿李光前捐赠港币600万元,作为厦大扩建经费。此时已80高龄的陈嘉庚,亲自主持厦大校舍扩建事宜,常从集美赶到厦大扩建工地督查一切。不久,建南大礼堂等五幢大楼拔地而起,蔚为壮观。据统计,从1921年到1955年,陈嘉庚独资为厦大兴建的校舍有73幢,总建筑面积95410平方米。
解放后,几任校长都努力弘扬嘉庚精神,带领一批批厦大人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如今,厦大已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在厦大80周年校庆时,朱立文著文称:“素称‘南方之强’的厦门大学,荟萃着众多的学者名流,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092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664人,教授282人,副教授51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博士生导师13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2人,教育部学部委员4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人”。他在文中还写道:“自建校迄今,厦门大学培养了8万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桃李满天下,不少杰出之士蜚声中外。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中,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就有50多人……。”
(作者单位:集美中学)